謝云梅 顏影影
蚌埠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急診內科,安徽蚌埠 233000
急性腦梗死指的是因不同原因所導致的腦部血液供應障礙,使得患者的局部腦組織出現不可逆性的損傷,導致腦組織出現缺氧性壞死或缺血性壞死現象??紤]到該疾病的發(fā)病率非常高,導致病死率高,很多患者在患病之后的生活自理能力顯著下降,無論對于家庭還是對于社會來說都是沉重的負擔。腦血管疾病作為威脅人們健康的主要疾病,發(fā)病率呈顯出逐年增加的趨勢。由于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生活習慣等多個方面,各項危險因素都與疾病的發(fā)生有著密切聯系,因此在采取治療措施的同時,要高度重視護理措施的選擇和實施。因此本研究也旨在分析全程優(yōu)質護理對患者起到的作用,選擇2018—2019年患者的病例資料展開回顧性分析?,F報道如下。
將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蚌埠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接受治療和護理的9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劃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45例。觀察組男30例,女15例,年齡45~80歲,平均(60.8±1.1)歲,平 均 收 縮 壓(166.21±11.52) mmHg,平 均 舒 張 壓(99.84±5.11) mmHg,病程時間2 h至4 d,平均時間(1.9±0.2) d;對照組男28例,女17例,年齡48~78歲,平均(61.1±1.2)歲,平均收縮壓(164.16±10.96) mmHg,平均舒張壓(98.98±5.82) mmHg,病程時間2 h至5 d,平均時間(1.7±0.2) d。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基線資料比較,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神經學會《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的神經指南當中有關腦梗死的臨床診斷標準,且患者全部為首次發(fā)病或是過去有腦梗死癥狀但未導致神經功能缺損者[1]。
排除標準:患者伴發(fā)有嚴重的肝、腎等臟器功能疾??;活動性血液疾??;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或惡性腫瘤;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者。
所有研究對象家屬均知曉本研究的主要內容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時研究內容得到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執(zhí)行。
兩組患者全部接受常規(guī)治療和護理措施,而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采取全程優(yōu)質護理措施。
1.2.1 對照組 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措施包括對患者進行的心理安撫、健康指導等,同時密切觀察患者各項指標的變化,一旦某些指標出現異常后需及時聯系醫(yī)護人員進行處理。
1.2.2 觀察組 觀察組采取全程優(yōu)質護理措施,圍繞以下方面展開。①優(yōu)質環(huán)境。建立安靜、整潔和舒適的內部護理環(huán)境,讓患者在住院期間保持良好的心情,同時提升舒適程度。護理人員需要尊重患者的生活習慣,同時和患者家屬進行交流溝通,掌握患者與家屬在疾病恢復方面的需求。對于一些需要重點關注的健康教育知識,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健康教育宣傳欄等形式進行說明,給患者提供溫馨的康復環(huán)境,充分遵循“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②護理責任制度。護理過程當中護士長負責全部工作的規(guī)劃和管理,根據科室的實際情況劃分責任小組,每一名護理人員負責3~5例患者,做好崗位責任制度,并且完善各級人員的職責。護士長、責任護士、助理護士分別負責相應的護理職責工作。按照患者病情程度,一些危重患者安排護師以上職稱的護理人員負責護理,一些病情穩(wěn)定或是年齡相對年輕的患者可以安排低年資護士進行護理,但需要責任組長或高年資護士做好必要的業(yè)務指導工作[2]。③風險管理措施。優(yōu)質護理的目的是要讓患者全方位感受到護理過程的舒適度,因此對于護理環(huán)節(jié)可能出現的風險問題應采取嚴格管理。在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就要幫助患者適應住院環(huán)節(jié),并告知家屬醫(yī)院內某些設施的使用方法,對其疑問要積極回應并解答。與此同時,做好風險因素的控制。如腦梗死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明顯降低,出現跌倒、墜床的可能性高于一般患者,護理人員要做好預見性風險防范措施,避免突發(fā)事件的出現。必要時也要對患者進行醫(yī)院內部規(guī)章制度的教育,防止患者產生錯誤行為[3]。④康復指導。按照患者的康復情況制訂康復指導措施,為腦梗死急性發(fā)作患者恢復日?;顒庸δ芴峁┛祻头桨?。所有的訓練方案需要有專業(yè)人員的陪同以確保安全。前期的訓練過程可以以簡單的床邊訓練為主,如喝水、上肢功能訓練、簡單下肢功能訓練等。隨著患者恢復進度的推進,可以過渡到一些簡單的室內訓練,在醫(yī)護人員或是家屬的幫助之下盡可能按照完成的聯系動作進行恢復。
比較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DF)以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分。評價標準選擇Barthel指數進行判定神經功能缺損情況。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越高,說明患者恢復情況越差;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越高說明患者自理能力更好。此外統計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和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本研究中的所有數據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其中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結果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使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低于對照組,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評分結果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恢復指標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恢復指標評分比較(±s,分)
?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5.6%(43例),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的80.0%(36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660,P<0.05)。
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2.2%,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1.1%(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情況比較
急性腦梗死是不同因素導致的腦部血液供應障礙,也是最常見的腦卒中類型。當前對于急性腦梗死的“急性”時間判斷尚無統一劃分標準,但一般指的是在發(fā)病后的2周之內。該疾病的發(fā)病率非常高,致殘率、病死率和復發(fā)率同樣非常高,對于家庭和社會而言都是嚴重的負擔[4]。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劃分為可干預和不可干預兩種類型,且男性的發(fā)病率一般而言高于女性,年齡也是急性腦梗死的獨立危險因素。腦卒中患者的康復工作是采取一切措施促進患者的預后恢復,減少患者殘疾的可能性,讓患者在最短的時間內重新返回至正常的生活當中,對患者進行社會支持[5]。
從基礎護理的角度分析,腦梗死患者在入院時的病情比較嚴重,所以在急性期應該注重對患者的基礎干預,首先要讓患者保持臥床休息,避免反復移動、搬運等,同時建立靜脈通路,嚴格觀察患者的呼吸情況、瞳孔情況和其他生命體征變化。如患者出現昏迷、血壓異?;蚝粑蓙y伴有發(fā)熱現象時,則需要預防腦疝或是腦干繼發(fā)梗死等并發(fā)癥,這些都是早期基礎干預需要注意的部分。當患者病情趨于穩(wěn)定之后,就可以考慮采取基礎心理干預和健康教育措施。
優(yōu)質護理是護理事業(yè)今后的發(fā)展方向,早在2010年的《優(yōu)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方案》中就已經提到了相關概念。從其核心內涵來看,就是要讓護理工作滿足“患者滿意、社會滿意和政府滿意”的最終目標[6-7]。從醫(yī)院工作的角度分析,就是為患者提供有效的基礎護理服務并落實護理責任制,提升護理專業(yè)內涵提升護理服務水平,將傳統的護理模式轉變?yōu)樨熑沃谱o理模式,在調動人員積極性的同時充分體現出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始終為患者照相,圍繞患者的需求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從患者入院直到出院都可以獲得優(yōu)質和專業(yè)的護理服務[8-9]。
在現代優(yōu)質護理的理念之下,醫(yī)院的日常工作目標也發(fā)生了顯著改變,更加關注患者的實際需求以及恢復進度,以便于在達成預期治療效果的同時重新讓其恢復健康。急性腦梗死作為一種神經內科的多發(fā)疾病,采取早期治療和護理措施的作用效果明顯。在本研究中所采取的優(yōu)質護理也具有明確的現實意義[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低于對照組,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在并發(fā)癥方面,觀察組的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觀察組患者的神經恢復情況良好,具有更加穩(wěn)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從具體措施來看,早期優(yōu)質護理干預措施首先為患者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康復環(huán)境,同時改變了目前的護理管理措施,從責任制度、風險控制和康復訓練等多角度配合傳統的心理護理、健康教育等讓患者的心情保持舒暢,減少護理過程產生的緊張感和不適感[12-13]。特別是對于一些年齡較大的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來說,他們對于疾病的認識本身存在缺陷,產生不良反應的可能性較高,且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恢復難度更大。因此在責任包干制度下,所有護理人員都可以參與到護理過程當中,提升了護理自覺性和護理質量,從而為患者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和高質量的護理服務[14-17]。
綜上所述,全程優(yōu)質護理有助于促進患者的預后恢復進度,保障患者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在今后的護理工作中可以得到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