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珍 鄭素芬 梁梅菊 文結維
廣東省江門市第三人民醫(yī)院精神三科,廣東江門 529000
雙相情感障礙的發(fā)病率可達0.5%~1.5%,而有90%以上的患者會出現(xiàn)病情反復發(fā)作的情況,且該病有較高的致殘率,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家庭生活質量,甚至會危及社會的安全和穩(wěn)定[1-2]。雙相情感障礙患者需要長期按時用藥以控制病情,但多數(shù)患者的用藥依從性較差,對自身的控制能力相對較差,導致疾病治療效果不理想。互動達標理論是指護理人員在與患者溝通并了解其互動能力、身體狀態(tài)和角色的前提條件下,與家屬共同協(xié)商制定護理方案的一種干預模式。現(xiàn)將江門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我院)收治的80例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深入研究互動達標理論的應用價值。
選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于我院治療的80例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所有患者均為女性。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各40例。觀察組年齡25~74歲,平均(49.52±2.33)歲;病程1~8年,平均(4.06±0.13)年。對照組年齡24~76歲,平均(49.58±2.37)歲;病程1~8年,平均(4.08±0.11)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研究中納入的患者均明確診斷為雙相情感障礙[3];②所有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完整,且無意識或溝通障礙;③參與研究前表示對本研究目的和過程均知情且同意,自愿參與。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精神類疾??;②合并嚴重的身體臟器功能障礙;③伴有理解功能障礙。
兩組在護理過程中均開展常規(guī)護理,入院后遵醫(yī)囑給予患者藥物治療和用藥指導,為患者提供舒適的、安靜的住院環(huán)境和診療環(huán)境,并對患者和家屬進行簡單的健康宣教,予以生活護理和生活指導,解答患者及家屬提出的疑問。
建立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觀察組增加互動達標理論。首先,對患者的整體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在患者入院后,由護理人員全面評估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精神狀態(tài)、身體狀態(tài)、既往病史、既往治療史等。護理人員用親切的、友好的態(tài)度與患者和家屬溝通,在溝通的過程中時刻關注患者和家屬的心理動態(tài),并與其建立和諧的、融洽的護患關系,從交流中獲取有利于護理工作開展的相關信息。其次,制訂共同目標,制訂合理的護理計劃。綜合患者當下存在的問題和綜合評估結果,護理人員與患者本人、患者家屬共同商定護理目標,護理目標主要包括學習疾病相關知識、遵醫(yī)囑用藥、建立社會支持關系等,并根據最終確定的護理目標制訂護理方案。再次,開展護理工作,實施護理計劃。采用多種形式向患者和家屬介紹關于雙相情感障礙的相關知識,在健康宣教的過程中以患者的理解能力、認知水平和文化程度為依據,用和善的態(tài)度講解,以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讓患者形成自我保護意識。同時,向患者和家屬說明積極配合治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讓家屬監(jiān)督患者用藥,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此外,在與患者和家屬溝通的過程中,要體現(xiàn)出對患者和家屬的尊重,耐心的傾聽,細心的解答,并鼓勵患者用正確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和治療。讓家屬多關心患者,使其感受到來自家庭和社會的關愛與支持,以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讓其有歸屬感。最后,評價護理效果??陀^的評價護理目標的實施情況,若未達到指定的目標,則需要與患者和家屬再次溝通,分析出影響護理目標達成的原因,并修正護理方案,再次實施互動達標。
比較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躁狂和抑郁改善情況、護理滿意度三項指標。
①使用依從性調查問卷[4]評估兩組護理前和護理后治療依從性,問卷總分是100分,所得分數(shù)越高,說明患者對治療工作的依從性越高。②使用BRMS躁狂量表[5]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6]評估兩組護理前和護理后病情改善情況。BRMS躁狂量表共包括11個評估項目,各項目的評分等級為5級,即評分范圍是0~4分,將單項得分相加即為總得分,總得分越低表示患者的躁狂癥狀改善越好。漢密爾頓抑郁量表共包括17個評估項目,各項目的評分等級為5級,即評分范圍是0~4分,0分表示無抑郁,1分表示輕度抑郁,2分表示中度抑郁,3分表示重度抑郁,4分表示極重度抑郁,將單項得分相加即為總得分,總得分越低,說明患者的抑郁程度越輕。③使用滿意度調查問卷評估患者滿意度[7],問卷總分是10分,0~3分表示非常滿意,4~6分表示滿意,7~10分表示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度+滿意度。
應用SPSS 25.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護理前治療依從性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護理后的治療依從性評分顯著提高,且觀察組患者的依從性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治療依從性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護理前后治療依從性評分比較(±s,分)
?
兩組患者護理前的BRMS躁狂量表評分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護理后的兩項評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觀察組的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BRMS躁狂量表評分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護理前后BRMS躁狂量表評分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比較(±s,分)
?
觀察組的護理總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雙相情感障礙是一種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復發(fā)率高的精神障礙性疾病,患者同時伴有躁狂和抑郁兩種癥狀,需要長期用藥控制。但多數(shù)患者的自控能力相對較差,無法遵醫(yī)囑堅持用藥,則影響了治療效果,導致病情反復發(fā)作[8-13]。因此,對于雙相情感障礙患者,臨床上要多關注患者的心理健康,這則需要在治療的同時對患者開展針對性的護理干預,通過實施針對性的護理方案讓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提高,并改善患者的抑郁和躁狂癥狀,從而在整體上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互動達標理論干預的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對治療工作的依從性大大提升,且患者經護理后的BRMS躁狂量表評分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更低,護理滿意度更高,可見此種干預模式對于提升依從性、改善躁狂和抑郁癥狀、提升滿意度均有積極意義。這主要是因為在互動達標理論下,護理人員綜合患者的具體情況,與患者和家屬共同制訂護理目標,在明確護理目標的前提條件下制訂科學的護理方案,使得患者和家屬對護理工作有了更加全面、清晰的認知,也有利于其更加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和護理,降低疾病的復發(fā)率,全面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14-18]。
綜上所述,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在護理過程中運用互動達標理論不僅有利于改善其雙相情感障礙的臨床癥狀,并且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患者滿意度高,因此,互動達標理論更具備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