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沛 師雪飛
(新鄉(xiāng)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骨科,河南新鄉(xiāng)453000)
股骨頸是較為容易發(fā)生骨折的部位,因60 歲以上的老年患者常伴有骨質疏松,其具有更高的發(fā)病率。股骨頸骨折若得不到及時有效治療,可能會導致骨頭缺血性壞死,進而影響患者運動功能,嚴重者可致殘。因老年患者基礎疾病多,自身恢復能力較差等,臨床常采用內固定以及保守治療等,雖然具有一定效果,但容易發(fā)生骨折延遲愈合現象,不僅增大患者疼痛,也給臨床治療帶來一定困擾,容易引起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1-2]。臨床研究顯示,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恢復效果較內固定方式更佳,但臨床對全髖關節(jié)、半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應用效果研究尚未達成統(tǒng)一意見[3]?;诖吮尘?,本研究旨在探討給予老年患者不同方式的關節(jié)置換術對其術后恢復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3 月收集本院接收的60 例股骨頸骨折患者臨床資料,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30 例)及實驗組(30例)。對照組男16 例,女14 例;年齡60~74 歲,平均年齡(63.52±3.21)歲;其中8 例交通事故,18 例摔傷,1 例砸傷,其他3 例;其中左髖18 例,右髖12例。實驗組男17 例,女13 例;年齡60~75 歲,平均年齡(63.84±3.17)歲;其中6 例交通,21 例摔傷,其他3 例;其中左髖16 例,右髖14 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根據基礎疾病,對其進行常規(guī)心電圖、心功能、肺功能等檢查;給予肺部呼吸系統(tǒng)疾病患者霧化吸入或者化痰吸氧操作等。在此基礎上,實驗組行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取其臥位,進行硬膜外麻醉,入路方式選擇髖關節(jié)前外,使得患者髖臼及股骨均暴露,對軟組織進行分離后,將股骨頭取出。確定好髖臼位置,按全髖關節(jié)假體的前傾角度15°,且外展角度為45°的方向,打磨。然后將假體放入,并加入適當內襯,進行適當擴充髓腔,置入適宜的股骨假體,將髖關節(jié)復位,對其穩(wěn)定性及活性情況仔細檢查。對照組行半髖關節(jié)置換術:體位及麻醉均同實驗組,逐層切開患者皮膚組織,使得關節(jié)周圍相關組織充分暴露,切開關節(jié)囊,將股骨頸顯露出后,取出骨折塊后將碎骨清理干凈,對股骨頸截骨。置入假體后復位,對其穩(wěn)定性及活動能力進行檢查等,將引流管放置后,將切口關閉。
1.3 評價指標:兩組髖關節(jié)功能采用髖關節(jié)評分表(Harris)[4]評定兩組患者術后3 個月后髖關節(jié)功能,共包括4 個維度:術后疼痛(44 分)、功能恢復(47 分)、畸形(4 分)、活動范圍(5 分),滿分100分,分數越高,髖關節(jié)恢復越好。其中分數≥90 分為優(yōu),70~89 分為良,≤69 則視為差。優(yōu)良率=(優(yōu)例數+良例數)/總例數×100%。對比兩組下肢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①采用簡化的Fugl Meyer 運動功能評分法(FMA)[5]對兩組患者術前、術后3 個月下肢運動功能,下肢包括17 項,共有34 分,得分越高,下肢功能恢復越好;②參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評定表(ADL)[6]術前、術后3 個月評估兩組日常生活能力,100 分為日常生活可自理,75~95 分為輕度功能缺陷,50~70 分為中度功能缺陷,2~45 分為重度功能缺陷,0~20 分為嚴重功能缺陷。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運用SPSS18.0 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髖關節(jié)功能:實驗組髖關節(jié)功能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值=4.706,P值=0.011),詳見表1。
表1 兩組髖關節(jié)功能對比 [n(%)]
2.2 下肢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對比:術前,兩組FMA、ADL 評分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 個月,兩組FMA、ADL 評分均有所升高,且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FMA、ADL 評分對比 (±s)
表2 兩組FMA、ADL 評分對比 (±s)
注:與同組術前比,aP<0.05
時間 組別 FMA ADL術前 對照組 10.12±2.25 53.63±4.12實驗組 10.09±2.20 52.96±4.53 t 值 0.052 0.599 P 值 0.959 0.551術后3 個月 對照組 15.23±6.58a 69.58±7.23a實驗組 23.56±7.31a 76.25±8.03a t 值 4.639 3.381 P 值 0.000 0.001
半髖關節(jié)置換術具有其一定的優(yōu)點,如手術操作相對簡單,復雜度低,患者術中出血量相對較少,對機體產生損傷較小,不會出現人工髖臼松動所引起的脫位情況[7]。但是其具有一定弊端,如在人工股骨頭置換過程中,可能會對髖臼造成一定磨損,導致患者產生疼痛、肢體運動功能受限等情況,嚴重者可能會出現髖臼磨穿現象,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8]。通過研究發(fā)現,在全髖置換術中,采用生物固定假體可獲得較好的骨長入;骨水泥型的假體目前應用率相對較低,可能會影響關節(jié)置換術的術后恢復效果[9]。臨床研究發(fā)現,該種手術方式使得假體的髖臼及股骨頭之間達到較高匹配度,可有效降低摩擦系數,術后疼痛感較輕[10]。此外,該種手術方式的假體使用壽命相對較長,降低再次手術率,對患者術后恢復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進而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可充分暴露髖臼,術中在不同方向活動髖關節(jié),在最大范圍內進行活動,但是過程中需注意保持其穩(wěn)定性。但是其也具有一定缺點,如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手術時間較長,對于醫(yī)師的操作水平具有較高要求。本研究結果發(fā)現,實驗組治療后,關節(jié)功能恢復較優(yōu),FMA、ADL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療效更佳,可促進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綜上所述,全髖置換術對股骨頸骨折患者治療效果較好,有利于下肢功能及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可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