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盼文 江 波
(1.廣東舞蹈戲劇職業(yè)學院,廣東 廣州528231;2.江波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510000)
“潑水節(jié)”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傣族的最重要也是參加人數(shù)最多的節(jié)日。每年的公歷四月中旬,傣族人都會大擺筵席,并且邀請自己的親朋好友和僧侶。屆時每個人都盛裝出席,用潑水的方式傳達自己最真摯的祝福。對于傣族人來說,水是圣潔、美好、光明的象征,因此“潑水”的習俗已經(jīng)是傣族人的一種祝福方式,而“潑水”這個動作也演變?yōu)槊篮玫淖T福笳髦鴽_走各種災難不幸,只留下美好幸福的生活。
舞蹈作品《水》的創(chuàng)作背景就是基于西雙版納,以傣族“潑水節(jié)”中的“潑水”動作,為舞蹈動作的核心要素。通過“潑水”,體現(xiàn)了肢體上下和左右波動的特征,展現(xiàn)了女性的柔之美。《水》的舞蹈造型主要是“三道彎”的和“一順邊”。通過兩者的組合,形成了多種形態(tài)的柔和線條,體現(xiàn)了水的流動之美和傣族人對水的親近喜愛之情,同時歌頌了水是生命之源,滋潤萬物茁壯成長,帶給傣族民族美滿的生活。
傣族人的居住地區(qū),常年炎熱且降雨多。受多雨天氣影響,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傣族人都會頭戴斗笠,以防淋濕。許多藝術創(chuàng)作者就是根據(jù)傣族人戴斗笠這一形象,創(chuàng)作了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斗笠舞的來源就是模擬傣族人的生活現(xiàn)象。藝術不僅僅是生活的寫照,更是生活的凝練和升華,在來源于生活的基礎上,藝術作品中往往還凝聚了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力。比如《雨林》這個傣族舞蹈就是在來源于生活的基礎上,增加了創(chuàng)作者大量的加工創(chuàng)作。通過舞蹈中身體和斗笠的配合,完成轉笠、扛笠都肢體動作,舞蹈動作樣式多變,既有柔美又有活潑,把傣族少女漫步在雨中林間的形象表演的生動形象。
傣族人民傍水而生,喜愛水,熱愛水,被稱為“水的民族”。水是這個民族的精神象征,溫潤又至堅可摧。而傣族舞蹈也正是反映了這一特點,平和似水,但又充滿力量。水是生命之源,涵養(yǎng)萬物滋潤萬物。傣族人民雖然靠近水,但是一般村寨都會另尋水源,修建水井。大多數(shù)傣族的水井別致,水井都會建有寶塔形的建筑,將井口圍繞嚴實,以防受到污染,保持水的潔凈。在傣族人民心中,水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流傳下來的藝術作品中,就有許多描寫關于井或者水的內(nèi)容。比如在《挖井歌》中,短短幾句就體現(xiàn)了水滋潤萬物的特點,所有生命都離不開水源。并且還揭示了挖井對人們的重要性,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昆蟲,也有屬于它們獨特的“水井”。在歌謠《祭祀歌》里,則體現(xiàn)出了在傣族人民心中,水是圣潔、美好的象征,水是祭祀亡者最好的禮物。這些歌謠,都都反映了傣族人對水真誠的摯愛。
同樣在舞蹈作品中,也充分反應了傣族人民的水文化特點。傣族舞蹈種類繁多,多以平緩節(jié)奏為主,婀娜多姿,動作優(yōu)美但同時也充滿內(nèi)在力量。搖曳生姿但又靈活的蔑帽舞;剛健有力但又不是敏捷的象腳鼓舞;步法穩(wěn)健扎實但動作流暢優(yōu)美的刀舞等眾多傣族舞蹈,都蘊涵著水的文化精神。傣族民間舞中最負盛名的傳統(tǒng)表演性舞蹈孔雀舞,動作優(yōu)美曲雅、柔韌內(nèi)在而又輕盈敏捷,舞蹈節(jié)奏既有平緩,又有輕快跳動,完美體現(xiàn)了水一剛一柔的特點,溫潤但是具有力量,既能柔和溫順也能波濤洶涌。
由于當?shù)氐纳瞽h(huán)境和傣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演變和發(fā)展,形成了如今獨特的傣族民族文化,產(chǎn)生了如今令人贊嘆不已的傣族舞蹈。由于當?shù)氐臒釒в炅謿夂?,傍水而居的生活習慣,傣家竹樓一般都通風透氣,能夠更加近距離接觸大自然。因而造就了充滿活力的傣族舞蹈,簡單又不失美麗。傣族舞蹈中最重要的一個特征就是“三道彎”。這個姿勢不僅能夠使舞蹈更加美麗,具有律動感,而且還能夠使舞者更具有雕塑感?!叭缽潯保刂冈谖璧竸幼?,舞者的身體和手臂呈現(xiàn)彎曲的狀態(tài),形成舞蹈獨特的肢體姿態(tài),不僅展現(xiàn)了舞蹈美,展示了身體美。
傣族舞蹈是歷史悠久,種類繁多,不僅十分具有觀賞性,而且還是傣族人民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傣族舞蹈大多婀娜多姿,獨特優(yōu)雅,還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揭示了傣族民族特殊的人文色彩。傣族舞蹈很多時候都以平緩的節(jié)奏為主,給人一種舒適溫和的感覺。如今的傣族舞蹈融入了現(xiàn)代化元素,與傳統(tǒng)的傣族舞蹈風格相差較大,在原先的基礎上經(jīng)歷了很大的變化和發(fā)展。不僅繼承了原先強烈節(jié)奏的舞蹈和音樂,也還融入了樂器和服裝,更加豐富了傣族舞蹈的多樣性,能夠更全面直觀地進一步展現(xiàn)傣族舞蹈的美麗。傣族舞蹈的每一個要素都受到著大自然的影響,具有著大自然的氣息和傣族的文化風格。傣族舞蹈和傣族人民彼此影響,相互促進。傣族民族的文化風格豐富了傣族舞蹈的內(nèi)容。傣族舞蹈也同時促進了傣族人民更全面發(fā)展,促進當?shù)氐慕?jīng)濟水平和人民的生活質(zhì)量。傣族舞蹈服飾色彩鮮艷,樣式優(yōu)雅,與傣族舞蹈結合更是能夠帶來視覺上的驚艷,讓現(xiàn)代的傣族舞蹈風格更加美麗精致。
一個好的舞蹈離不開音樂,音樂是舞蹈的靈魂。所以不能感悟音樂的同學,跳不出一支好的舞蹈。僅僅沉浸在自己的音樂世界里,也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會讓人覺得乏味。雖然音樂天賦好的人樂感好,但是不代表樂感差的人,不能通過后天的努力而提高。
首先要品味傣族舞蹈的獨特風格和文化特色,其次還要能夠清楚的辨別出傣族舞蹈的節(jié)拍,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舞蹈動作,感悟傣族舞蹈。舞蹈是一種內(nèi)在表達情緒的方式。因此,不懂舞蹈的人,在欣賞舞蹈的時候也會被舞者帶入到舞蹈圍中,又到舞蹈所要傳達的情緒和內(nèi)容。就如同一首感心動耳的音樂,能夠引起聽眾的共鳴。在表達情緒的功能上,舞蹈和音樂都要遠勝于一般的語言表達,舞蹈甚至又會優(yōu)于音樂。如果是這三種元素的結合,那么表達情緒的效果更是驚人。只是需要觀眾單純的沉浸在它們營造的舞蹈氛圍中,又能夠感同生受地體會到它所要傳遞的情感。同時這也就是傣族舞蹈的一大特色。不同的時代,審美的標準也不一樣,同樣,不同的民族也有自己的文化喜好,但是對于欣賞美的客觀存在是一樣的。只不過對于欣賞藝術,可能增加了更多的評價標準和審美能力。
了解在傣族舞蹈中,“三道彎”是舞蹈的基本動作,是最關鍵的肢體形態(tài)。通過人的肢體動作和人的體態(tài),模擬孔雀的各種動作和狀態(tài)。“三道彎”,并不是什么舞蹈動作,而只是一種單純的靜態(tài)體態(tài),利用肢體表達,分為身體,手臂,腿部三個部分?!叭缽潯笨梢宰屛枵叩捏w態(tài)更加的婀娜,更有利用舞者完成傣族舞蹈。比如在孔雀舞蹈的教學過程中,需要讓學生神態(tài)像一只孔雀那樣自信驕傲,需要提臀收腹,提頸挺胸。在教授學生具體動作和姿態(tài)時,還需要向學生講解動作的注意要點,并為學生分析孔雀舞所蘊含的象征意義和文化內(nèi)涵。在人們的認知中,孔雀是美麗驕傲的,因此孔雀舞的姿態(tài)動作也必須符合孔雀的特點。比如挺胸提頸,步伐儀態(tài),給人的感覺一看就像是一只孔雀,讓人們能夠體會到孔雀的驕傲和優(yōu)雅。類似的,在教授學生孔雀舞的各個分解動作和姿態(tài)神態(tài)的時候,也需要向講解孔雀的自身特點和孔雀舞發(fā)展的歷史過程。這樣的民間舞蹈教學,才能使學生真正掌握傣族舞蹈特點,了解傣族舞蹈的文化內(nèi)涵,能夠使學生從里到外,全方位的把握舞蹈風格特點。在以前的傣族舞蹈教學里,舞蹈教師可能只是注意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彎”這個具有傣族舞蹈特色的舞蹈姿態(tài),而忽略了舞蹈姿態(tài)造型來源和象征的文化意義。這種直接僵硬的教授學生舞蹈的具體動作,而不進一步加以解釋,介紹舞蹈背后的代表意義,則很難使學生真正的掌握舞蹈動作,就更加難引起觀眾共鳴,讓觀眾了解真正的傣族舞蹈。如果教師能在具體教學傣族舞蹈動作之前,讓學生明白這個舞蹈所蘊含的內(nèi)容,舞蹈的背后故事。那么就能增加學生對舞蹈的掌握程度,提高學生對舞蹈的理解。
在具體教授傣族舞蹈的時候,除了要當學生講解舞蹈的背后意義,還要分析傣族當?shù)氐牡赜蛭幕卣?。結合傣族舞蹈文化內(nèi)涵和地域特征,一起教授學生舞蹈動作。既可以促進學生對傣族舞蹈的理解,還能夠促進學生了解傣族文化內(nèi)容,理解當?shù)氐拿褡逦幕瑥亩ㄟ^舞蹈傳遞傣族文化內(nèi)涵。
比如在教授學生蠟條舞蹈時,首先,應該向學生介紹“蠟條”的制作材料,蠟條舞的來源和背后的象征意義。在蠟條舞蹈中,把蠟條插到蓮花形底托中心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視覺美感,還對舞者起到了防護作用。其次,還要向學生介紹蠟條的三種拿法,分別是手背、手心托蠟法和三指捏蠟法?!笆直惩邢灧ā?,顧名思義需要手背朝上,在手背貼上蠟托,用以固定蠟條。“手心托蠟法”則是手心朝上,蠟托貼在手心上。“三指捏蠟法”和前面兩者相差較大,需要食指和中指同時把蠟柱底部捏住大拇指做輔助協(xié)調(diào)作用,因此“三指捏蠟法”也就并不需要用到蠟托。
同時還需要向學生講解關于蠟條舞的應用場景,多用于慶典儀式或者古代祭祀的表演舞臺上,舞蹈形式大多數(shù)偏向于莊重古樸的風格。因此蠟條舞的舞蹈動作的韻律以挑腰、橫擰身等為主,注重舞蹈動作和舞者神態(tài)的莊重感。舞蹈動作多為跪式和蹲式,并且受到手里拿蠟條的限制,相比較其他舞蹈而言,蠟條舞比較注重身體的表現(xiàn)。結合富多余的舞蹈造型,利用身體部位,胯、腰、腿做出三道彎的舞蹈體態(tài)。這樣一邊結合舞蹈文化,一邊教授舞蹈肢體動作,才能夠讓學生跳出來的舞蹈更具有韻味,才能在舞蹈中蘊含傣族民族特色和表達舞蹈所具有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