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藝瑾
(澳門城市大學,澳門999078)
書法,為何稱之為書法,而不叫書寫?是因為書法的“法”是注重規(guī)范性,制約性和穩(wěn)定性的,書法中包括了所選用的字體,用筆方式(起、行、轉、頓、收),以及結字(字的結構),并且書法具有極強的藝術性,而書寫則不這一特性的。其中結字具有一定的規(guī)范性,不然,從視覺角度上來看,不夠美觀,甚至有可能不能視其為書法。
在學習書法及書畫的過程中,臨摹與摹寫字帖是必不可少的,更深層來說,這便涉及到摹仿說的理論概念。在古希臘早期理論敘述中,德謨克利特是提出摹仿說的第一人,在中國的美學上是沒有摹仿說的,西方的摹仿說是彰顯出來的。但是早期的摹仿說更接近于現在說的仿生學,指的是人類的很多東西都是從動物當中的行為模仿的。從古希臘到現代,摹仿說在西方藝術界都一直占據著一定的支配地位,“摹仿”是古希臘的哲學用語,后被引進美學領域以及藝術學領域。
書畫本同源,不分你我,相輔相成,甚至書法對繪畫有直接的促進作用。書法和繪畫一樣,需要有骨,有筋,有肉,更要有氣,謝赫六法的第一法和第二法就是“氣韻生動”,“骨法用筆”,這是很重要的書畫理論,強調了書法繪畫要有骨、筋、肉、氣,每個字都需要這幾點,不然只能叫字,而且寫每個字串起來的一整篇作品需要有聯會貫通的“氣”,這樣看起來就會舒服,這樣才能叫書法。目前筆者的書法還比較拘謹,沒有“氣”,還需要時間的歷練,不斷豐富人生閱歷,才能不斷進步,以到達這樣的境界。書法中也是有“道”的,書法有很多的重筆并筆,可以算是“混沌”的,也就是陰陽所交合。在書法中筆畫有粗細,字體有大小,墨法有濃淡,章法有黑白,這也許就是陰陽屬性。
無論是書法還是繪畫,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拿起毛筆對字帖以及畫譜進行臨摹與模仿。這樣才可以更快的領略到古代藝術家的筆法的運用與神韻。由理論而知,毛筆有很多握筆方式,但是以“撥鐙法”最具代表性,古今學論著大多把“撥鐙法”視為執(zhí)筆方法,但是很多筆者通過對古今文獻以及書法運筆規(guī)律的綜合分析,認為“撥鐙法”是用筆之法,是執(zhí)筆與運筆之綜合,首先是執(zhí)筆法,然后是在此前提下的運筆法。但“撥鐙法”是最“中和”的,因為是最傳統(tǒng)的,最“中庸”的一種方法,具體的方法就是食指壓住,大拇指按住,中指鉤住,無名指頂住,小指抵住。握好筆之后,在進行運筆,需要坐姿正確,手肘以及肩部放松,還有就是不能急躁,這也體現了“心和”,讓人在寫書法以及繪畫的時候完全處于一種和諧的狀態(tài)。與對書畫進行摹寫相通的概念中,古希臘早期最后一位哲學家、美學家蘇格拉底,在他的美學理論中也提到了——論繪畫的美。他說,藝術不是一種簡單的摹仿,指的是繪畫是一種概括聚中的,但是藝術的外形有是要摹仿的,蘇格拉底更側重于藝術(繪畫)對人的心靈的描寫。他認為藝術(繪畫)是要能夠描寫人的心理活動,要畫出看得見的東西和看不見的東西。
因此,無論是中國的書法與繪畫,還是西方古典哲學家美學家都認識到摹寫對于藝術理解的重要性,并且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書畫都需要去摹寫才能夠更深刻的領略要處。
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提到“成教化,助人倫”,強調的是繪畫的社會文化功能,特別是道德教育意義,否定了將繪畫僅僅只看作是怡情悅性之事,對繪畫題材領域的擴展和價值功能的開發(fā)都發(fā)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在上古社會,無論是藝術活動,還是美術活動,都是巫術的或者禮教的祭祀活動,后來的繪畫都有一種很濃厚的禮教色彩摻雜其中,直到現代,有很多人用繪畫表達一些深刻的教育意義,都表現在“成教化,助人倫”這句話中。從古至今,人們喜歡把人的精神品格和自然之物聯系在一起,才有了后來的“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說法。在花鳥畫中體現的更為明顯,到現在梅、蘭、竹、菊,一直都被人們所喜愛,被稱作是“四君子”,也就是“比德”,也是人們受儒家思想深刻影響的表現。
在臨摹與摹寫法和繪畫時,需要調整整個人的審美態(tài)度,老子提出“滌除玄鑒”,莊子提出“心齋,坐忘”,都是說要把自己的心胸洗的干干凈凈,就是進入到一個空靈的“虛”的世界中去,好比寫字,畫畫一樣,整個人心靜如水,進入到那個“虛”的世界中去,抒發(fā)自我,張揚個性。理解到這些更深層次的意蘊與品質后,繼續(xù)去臨摹與摹寫,可以體會到字體與繪畫中更深層次的韻味。
在古希臘的盛期,柏拉圖——蘇格拉底的學生,提出的藝術理論中也有對摹仿說的描述。他說,摹仿說是理念的原型,藝術摹仿是現實的影子,藝術是影子的影子。柏拉圖是站在客觀唯物主義上提出的摹仿,他與他的老師認為的有些差別,他所說的摹仿是指對物質世界的物象進行摹仿,是物的外形相似,所以他認為藝術摹仿是現實的影子,他認為自然界是不是真實存在而只是理念世界里的影子,所以摹仿藝術只能是影子的影子。亞里士多德提出的摹仿說影響深遠,摹仿構成藝術的本體屬性,摹仿有三種方式,按照事物的本來樣子摹仿,按照人們所想的樣子摹仿,按照事物應用的樣子摹仿,這三個和現在很多東西都是分不開的,人類的活動都是和藝術是息息相關的,中國有六義說,西方是兩種藝術,實用藝術和摹仿藝術。當然,人們?yōu)槭裁匆》履??那是因為摹仿是人的天性,使摹仿的本能上升為藝術,人們?yōu)槭裁聪矚g摹仿?因為摹仿使人感受到愉悅,這種愉悅是美的愉悅。而且,音樂不是在摹仿客觀事物,是在表達人們的感情。
在對傳統(tǒng)書畫進行摹仿和臨摹時,對書畫中的精神和思想進行摹仿是更為深刻的。而摹仿藝術是構成藝術的本體屬性,承載著更為深刻關于藝術本體的理論。
就國家的傳統(tǒng)而言,中國書法和中國畫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現在從小學習這一傳統(tǒng)的文化的人也是越來越多了,但是現在社會和以前不一樣,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筆墨紙硯已經西化,現在對于中國書法中國畫的教學也是更多的側重臨摹。在傳統(tǒng)繪畫理論中,謝赫提出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形象,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除了“氣韻生動”以外,其他的都可以靠后天的努力,也就是不斷的摹仿來實現,但是“氣韻生動”不是隨便的摹仿就可以出現的,雖然蘇格拉底也說要摹仿看得見和看不見的東西,當然,這看不見的東西是最難摹仿的,因為與原作者心境,體會,時代不同,也許沒辦法真正來了解,只能用無限的猜測來接近真相,這和亞里士多德提出的摹仿說有對應,可以按照人們所想的樣子和按照事物應有的樣子來摹仿,當然在摹仿的同時也能加入自己所想,創(chuàng)造出于屬于自己的書寫方式。
在當今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設計師。因為藝術的本身就來自摹仿,在做藝術設計的時候也是受自然界的事物所影響的。比如用AI 軟件做一朵逼真的小花,首先要對自然界里的小花有所了解和觀察;其次,要會用AI 這個軟件,根據一步一步的操作做出這個小花。小花也許和自然界觀察的小花會有所不一樣,有的時候是主觀意識,也就是在觀察過之后產生了創(chuàng)造出新東西的一些奇思妙想。而且,現在用計算機的筆刷也可以實現,把一個基礎的字在計算機里寫出來,也是摹仿原本看到的字,如果需要設計成各種各樣的藝術字,又可以在原本這個文字的范疇中添加上各種的繪畫元素,使一個原本普通的字變換成一個新的字形,這個就是在摹仿之上又創(chuàng)造。
近現代的書法家,很多人都缺乏“以我筆墨,寫我心胸”的能力與氣概,因為很多書法家都是抄書將,抄寫唐詩、宋詞、元曲等,自己能寫詩的很少,寫的好的就更少,寫的書法都不能表達自己的情感,但是石濤說過“筆墨當隨時代”,也就是說“筆墨”是中國一直以來的傳統(tǒng)文化,“隨時代”就是要根據當今時代不斷創(chuàng)新,書法每個時代都不同,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所以,當代書法中也應有現代的特色與特點,成為一種時代的標簽與名片。
任何書法和繪畫都是作者抒發(fā)個人情緒的痕跡。都說字畫如其人,無論是書法還是繪畫,基本上都能看出這個人的性格特點,因為在作品中注入了自己的汗水,以及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唐朝的書法家顏真卿所書寫的《祭侄文稿》比較具有代表性。此稿是因安祿山叛變,侄子季明抗擊叛軍而慘遭砍頭殺害,歸葬時僅存首骨,顏真卿悲憤難抑,情不自禁,以文祭之。顏真卿無意于書,因文而悲痛欲絕,感情極度激烈,完全受心情驅使,涂抹、修改、頓挫舒放,一任自然,由此給書法史留下千古絕唱,被譽為“天下行書第二貼”?!都乐段母濉窞樾垢星椋v筆疾書,下筆狠、重、猛烈,濃墨重寫,枯筆連續(xù)擦寫,點畫密集成塊面增加厚重感,線條轉折多外圓內方,字形呈鼓狀。足以體現一個人的心情,借此宣泄情感。不僅是行書,草書在這方面要更勝一籌。草書是帶有音律的,是有節(jié)奏的,而且是漢字從繁到簡的變化,草書中特別是大草和狂草連筆是很多的,更能夠準確的表達出自己內心所想。
本文以書畫藝術與摹仿關系為主要探討對象,通過對書畫同源、思想摹仿、科技輔助、情緒的表達等描述,來討論書畫藝術與摹仿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在時代發(fā)展下的進步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