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亞偉,覃振強,李德偉,梁闐,丁華珍
(1.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甘蔗研究中心,南寧 530007;2.廣西農(nóng)業(yè)科學院甘蔗研究所,南寧 530007)
粉蚧屬半翅目(Hemiptera)蚧總科(Coccoidea)粉蚧科(Pseudococcidae),是吸食植物的昆蟲,約有2000種,其中一些是農(nóng)業(yè)植物的重要害蟲。甘蔗粉蚧(Sugarcane mealybugs)是甘蔗上的重要害蟲之一,在世界蔗區(qū)廣泛發(fā)生為害[1],主要有粉紅粉蚧[Saccharicocus sacchari(Cocherell)]和灰粉蚧(Dysmicoccus bohinsisKuw)兩種,二者常混合發(fā)生,以成、若蟲聚集在葉鞘包裹的蔗莖蠟粉帶上吸汁為害,使蔗株生長不良,并分泌蜜露,引起煤煙病,影響光合作用,一般被害株率達30%~35%,最嚴重的達100%,使糖分下降,造成產(chǎn)量損失、品質(zhì)變劣[2]。甘蔗粉蚧發(fā)生危害嚴重時,可對甘蔗的發(fā)芽、生長、產(chǎn)量和糖汁質(zhì)量造成不利的影響[1]。據(jù)覃振強[3]等對廣西蔗區(qū)蔗莖紅粉蚧發(fā)生危害調(diào)查,結果顯示:蔗莖紅粉蚧在廣西9個主要蔗區(qū)均有發(fā)生,蔗莖紅粉蚧為害株率為20%~80%,其中以崇左市蔗區(qū)發(fā)生危害相對較嚴重,是廣西蔗區(qū)重要害蟲之一。每年7—8月是廣西蔗區(qū)蔗莖紅粉蚧自然種群增長最快的時期[4],甘蔗粉蚧成、若蟲匿居于甘蔗葉鞘內(nèi)的蔗節(jié),尤多聚居于蠟粉帶、根帶和生長帶上,被葉鞘包裹,且蟲體披有蠟粉,給防治工作帶來一定困難[5]。同一地區(qū)長期使用同一藥劑,用藥選擇性少,害蟲易產(chǎn)生耐藥性,為篩選防治甘蔗粉蚧的新型殺蟲劑,筆者在廣西兩個蔗區(qū)進行了不同殺蟲劑對甘蔗粉蚧的田間防治試驗。
(1)300g/L 氯蟲?噻蟲嗪懸浮劑(SC),先正達(蘇州)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生產(chǎn);(2)40%溴酰?噻蟲嗪懸浮種衣劑(FS),先正達(蘇州)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生產(chǎn);(3)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WP),江蘇揚農(nóng)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生產(chǎn);(4)90%殺蟲單可溶粉劑(SP),江蘇天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5)0.5%噻蟲嗪顆粒劑(GR),山東湯普樂作物科學有限公司生產(chǎn)。
1.2.1 試驗地概況及試驗過程
新植蔗試驗設在廣西農(nóng)業(yè)科學院甘蔗研究所隆安試驗基地,試驗地為旱地,地勢平坦,土壤為紅壤,肥力中等,甘蔗品種為‘桂糖42號’。于2019年3月16日種植,基肥施N-P-K 總含量為29%的復合肥375 kg/hm2,按試驗設計施藥蓋土,3月20日雨后進行土壤雜草封閉、蓋膜,4月9日揭膜,6月20日大培土,施N-P-K總含量為45%的復合肥750 kg/hm2,其他栽培管理措施與大田生產(chǎn)一致。宿根蔗試驗在扶綏縣昌平鄉(xiāng)進行,試驗地為旱坡地,坡度平緩,土壤為紅壤,肥力中等,甘蔗品種為‘柳城05-136’。上茬甘蔗于2019 年3 月上旬砍收,中旬機械碎葉,6月上旬大培土,施N-P-K 總含量為45%的復合肥750 kg/hm2,按試驗設計同時施藥,其他栽培管理措施與大田生產(chǎn)一致。
1.2.2 試驗設計
新植蔗試驗設40%溴酰?噻蟲嗪FS 750 mL/hm2、300 g/L 氯蟲?噻蟲嗪SC 1 050 mL/hm2、10%吡蟲啉WP 22.5 kg/hm2+90%殺蟲單SP 6 kg/hm2和空白對照(CK)4個處理;每個處理4次重復,共16個小區(qū),每小區(qū)5行,行距1.2 m,行長7.0 m,面積42 m2,小區(qū)隨機排列,周圍設保護行(排);宿根蔗進行大區(qū)試驗,設300 g/L氯蟲?噻蟲嗪SC 1 050 mL/hm2、0.5%噻蟲嗪GR 75 kg/hm2和空白對照(CK)3個處理,每處理面積0.4 hm2。
1.2.3 施藥時間和方法
新植蔗在種植時,液態(tài)藥劑用二次稀釋法兌水1 500 mL/hm2,然后與75 kg/hm2復合肥拌勻、粉劑直接與75 kg/hm2復合肥拌勻,擺種后植溝撒施,然后覆土蓋種,空白對照(CK)不作處理。宿根蔗在大培土時,顆粒劑直接撒施于蔗蔸根部兩側(cè),液態(tài)藥劑按新植蔗方法與肥料拌勻,撒施于蔗蔸根部兩側(cè),施后大培土,空白對照(CK)不作處理。
在10月中旬進行粉蚧蟲株率和蟲口密度調(diào)查,新植蔗每小區(qū)調(diào)查中間3行甘蔗的總株數(shù)和有蟲株,隨機調(diào)查18株有蟲株的成蟲和若蟲數(shù);宿根蔗每處理隨機選取4 個調(diào)查點,每個調(diào)查點選擇3 行,每行連續(xù)調(diào)查100 株甘蔗,統(tǒng)計有蟲株,每行隨機調(diào)查8 株有蟲株的成蟲和若蟲數(shù),計算甘蔗粉蚧蟲株率和蟲口密度,數(shù)據(jù)分析在STST軟件進行。計算公式如下:
從表1 可以看出:平均蟲株率從高到低排序為空白對照(CK)>10%吡蟲啉WP 22.5 kg/hm2+90%殺蟲單SP 6 kg/hm2>40%溴酰?噻蟲嗪FS 750 mL/hm2>300 g/L 氯蟲?噻蟲嗪SC 1 050 mL/hm2,平均蟲株率40%溴酰?噻蟲嗪FS 750 mL/hm2與300g/L氯蟲?噻蟲嗪SC 1 050 mL/hm2兩者之間差異不顯著,兩者分別與10%吡蟲啉WP 22.5 kg/hm2+90%殺蟲單SP 6 kg/hm2和空白對照(CK)差異顯著,10%吡蟲啉WP 22.5 kg/hm2+90%殺蟲單SP 6 kg/hm2與空白對照(CK)差異也顯著。平均蟲口密度從高到低排序為空白對照(CK)>300 g/L 氯蟲?噻蟲嗪SC 1 050 mL/hm2>10%吡蟲啉WP 22.5 kg/hm2+90%殺蟲單SP 6 kg/hm2>40%溴酰?噻蟲嗪FS 750 mL/hm2,3個藥劑處理平均蟲口密度均顯著低于空白對照(CK),3個藥劑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平均防治效果40%溴酰?噻蟲嗪FS 750 mL/hm2處理最高(62.47%),300 g/L 氯蟲?噻蟲嗪SC 1 050 mL/hm2和10%吡蟲啉WP 22.5 kg/hm2+90%殺蟲單SP 6 kg/hm2處理分別為59.71%和59.51%。3個藥劑處理間平均防治效果差異不顯著。
表1 不同殺蟲劑對甘蔗粉蚧的防治效果Table 1 Field efficacy of different insecticides on sugarcane mealybugs
從表1 可知,平均蟲株率空白對照(CK)最高(34.50%),0.5%噻蟲嗪GR 75 kg/hm2處理次之(31.00%),300 g/L 氯蟲?噻蟲嗪SC 1 050 mL/hm2處理最低(30.75%)。3 個處理間平均蟲株率差異不顯著。平均蟲口密度以CK 最大(13.23 頭/株),0.5%噻蟲嗪GR 75 kg/hm2處理次之(10.61 頭/株),300 g/L 氯蟲?噻蟲嗪SC 1 050 mL/hm2處理最低(5.32頭/株),300 g/L氯蟲?噻蟲嗪SC 1 050 mL/hm2處理與其它處理間差異均顯著,0.5%噻蟲嗪GR 75 kg/hm2處理與空白對照(CK)之間差異不顯著。平均防治效果300 g/L 氯蟲?噻蟲嗪SC 1 050 mL/hm2處理為59.51%,與0.5%噻蟲嗪GR 75 kg/hm2處理(16.34%)差異顯著。
甘蔗粉蚧防治應堅持綜合防治原則,以農(nóng)業(yè)和生物防治為主,輔以藥劑防治。通過清潔田園,及時處理遺留在田間的殘莖、枯葉或放火燒毀,減少越冬蟲源[6-7];種植抗性品種,在甘蔗粉蚧重發(fā)生區(qū),宜選用生長迅速、葉鞘張開早、易剝?nèi)~的品種進行種植[1,6];剝除枯葉、老葉,在甘蔗粉蚧盛發(fā)期,可將老葉剝?nèi)ズ腿~鞘剝開,有利田間蜘蛛等天敵的捕食,減輕為害[8];合理輪作間作,改變農(nóng)田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甘蔗粉蚧棲息的場所,不利于其繁衍生息[2,9];減少宿根年限,宿根年限不宜超過3年[10];保護和利用天敵,如保護跳小蜂、蜘蛛、瓢蟲、蠼螋和草蛉等粉蚧天敵,飼養(yǎng)釋放草蛉卵或幼蟲(特別是中華草蛉)[2,5,11]。采用農(nóng)業(yè)和生物防治措施,可以減少有毒、有害化學農(nóng)藥的施用,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
目前,甘蔗粉蚧田間藥劑防治一般是在種植時,用2%~3%石灰水浸種30 min或80%敵敵畏1 000倍液浸種3 min 進行種莖處理[6-8],在甘蔗生長中后期粉蚧危害發(fā)生后,用80%敵敵畏乳油1 000 倍液或40%氧樂果乳油200 g 對水50 kg 噴霧,或28%雙效滅蟲凈300 倍液噴霧、20%滅蟲茚400 倍液噴霧、40%乙酞甲胺磷800~1 000倍液噴霧[2,6,8]。由于甘蔗生長中后期植株高大,噴藥量增加,或受臺風、暴雨影響,有些甘蔗出現(xiàn)倒伏,增加噴藥難度,造成藥劑防治效果和效益不佳。
本試驗在新植蔗下種和宿根蔗大培土時一次性施藥防治甘蔗粉蚧,可避免甘蔗中后期噴藥困難,提高防治效果,節(jié)約防治成本。試驗結果表明:300 g/L 氯蟲?噻蟲嗪SC 1 050 mL/hm2、40%溴酰?噻蟲嗪FS 750 mL/hm2和10%吡蟲啉WP 22.5 kg/hm2+90%殺蟲單SP 6 kg/hm2防治新植蔗粉蚧效果顯著;300g/L 氯蟲?噻蟲嗪SC 1 050 mL/hm2防治宿根蔗粉蚧也有較好的效果。因此300 g/L 氯蟲·噻蟲嗪SC可作為新植蔗和宿根蔗粉蚧的防治用藥,在新植蔗下種和宿根蔗大培土時按本試驗用量一次性施用;40%溴酰?噻蟲嗪FS和10%吡蟲啉WP+90%殺蟲單SP可作為新植蔗粉蚧的防治用藥,在新植蔗下種時按本試驗用量一次性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