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旭
(河南省南召縣人民醫(yī)院心內一科,河南南召474650)
心肌梗死為常見心血管病,多發(fā)于伴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的中老年人,根據心電圖可分為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其中以STEMI 最為常見,占比約為50%~70%[1]。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為首選STEMI 治療手段,可顯著降低病死率,然而術前、術后仍需抗血小板治療,以預防術后血管再閉塞。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為目前常用抗血小板方案,然而長期應用易產生抵抗現(xiàn)象,影響療效。而替格瑞洛為近年新研發(fā)的抗血小板藥,有學者指出其能代替氯吡格雷輔助PCI 術治療STEMI,以降低術后血管再狹窄風險[2]。本研究選擇我院STEMI 患者124例,旨在對比分析替格瑞洛、氯吡格雷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 年2 月至2019 年7 月我院STEMI 患者124 例,其中62 例采用PCI 術+氯吡格雷治療(B 組),62 例采用PCI 術+替格瑞洛治療(A 組)。B 組女24 例,男38 例,年齡47~65歲,平均(56.34±4.23)歲,梗死類型:27 例前壁梗死,24 例下壁梗死,11 例右心室及后壁梗死;A 組女26 例,男36 例,年齡46~64 歲,平均(55.48±4.15)歲,梗死類型:28 例前壁梗死,22 例下壁梗死,12 例右心室及后壁梗死。2 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選取標準:納入標準:冠脈造影檢查確診,符合《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3]標準;發(fā)病前精神狀態(tài)正常,發(fā)病時間<12h;相關梗死動脈完全閉塞或次全閉塞,伴有血栓。排除標準:心肌梗死病史、PCI 術史、其他類型心肌梗死;凝血功能障礙、臟器功能嚴重不全、消化道潰瘍或出血,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替格瑞洛過敏史。
1.3 方法:2 組均行PCI 術,常規(guī)應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拮抗劑、β 受體阻滯劑、他汀類藥物,術前300mg阿司匹林口服,術后以1 次/d,100mg/次劑量維持。
1.3.1 B 組:聯(lián)合氯吡格雷治療,PCI 術前,600mg氯吡格雷,口服,術后以1 次/d,75mg/次劑量維持。
1.3.2 A 組:聯(lián)合替格瑞洛治療,PCI 術前,180mg替格瑞洛,口服,術后以2 次/d,90mg/次劑量維持。2組均持續(xù)治療1 年。
1.3.3 檢測方法:空腹取3mL 靜脈血,離心(5min,3000r/min)處理,分離血清,采用乳膠增強免疫比濁法測定2 組術前、術后3d 肌鈣蛋白I(cTnI)含量;采用DGKC 法測定2 組術前、術后3d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
1.4 觀察指標:①比較2 組術前及術后1d、3d、7d血小板聚集率,以血小板聚集測試儀測定;②比較2 組術前、術后3d 血清cTnI、CKMB 含量;③采用心臟超聲診斷系統(tǒng)測定2 組術前、術后1 月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運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血小板聚集率:術前、術后7d 2 組血小板聚集率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但術后1d、術后3d A 組血小板聚集率較B 組低(P<0.05),詳見表1。
表1 血小板聚集率比較 (±s)
表1 血小板聚集率比較 (±s)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aP<0.05
組別 n 術前 術后1d 術后3d 術后7d A 組 62 71.54±7.46 45.73±6.02 40.78±4.56 39.22±5.21 B 組 62 72.13±7.85 57.15±6.37 48.24±5.03 40.35±5.47 t 值 0.429 10.260 8.652 1.178 P 值 0.669 <0.001 <0.001 0.241
2.2 cTnI、CKMB:術后3d A 組血清cTnI、CKMB含量較B 組低(P<0.05),詳見表2。
表2 cTnI、CKMB 比較 (±s)
表2 cTnI、CKMB 比較 (±s)
組別 n cTnI(ng/ml) CKMB(U/L)術前 術后3d 術前 術后3d A 組 62 2.05±0.74 0.52±0.15a 34.63±5.78 8.27±1.24a B 組 62 1.96±0.67 0.68±0.22a 35.29±6.15 9.76±2.11a t 值 0.710 4.731 0.616 4.794 P 值 0.479 <0.001 0.539 <0.001
2.3 LVEDD、LVEF :術后1 月A 組LVEDD 較B組小,LVEF 較B 組高(P<0.05),詳見表3。
表3 LVEDD、LVEF 比較 (±s)
表3 LVEDD、LVEF 比較 (±s)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aP<0.05
組別 n LVEF(%) LVEDD(mm)術前 術后1 月 術前 術后1 月A 組 62 54.24±4.38 59.36±5.42a 54.38±6.02 46.13±5.28a B 組 62 53.72±4.15 56.12±5.01a 53.76±5.58 50.47±4.32a t 值 0.679 3.457 0.595 5.009 P 值 0.499 0.008 0.553 <0.001
STEMI 是因冠狀動脈阻塞、痙攣造成動脈血流快速下降而引發(fā)的缺血性心肌壞死,若未及時控制,隨病情進展,可引發(fā)猝死、心力衰竭等,嚴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4]。因此臨床需及時采取治療措施,以促使血管再通,控制病情,改善預后。
PCI 術為STEMI 主要治療方法,可促使心肌再灌注快速恢復,且血管再通率高、創(chuàng)傷輕,能有效降低病死率,改善預后。然而STEMI 患者接受PCI 術治療仍需輔以抗血小板治療。替格瑞洛、氯吡格雷為目前常用抗血小板藥,但選擇何種藥物能更好的降低STEMI 出血風險、減少血栓事件發(fā)生、改善預后仍是臨床重點研究課題。本研究顯示,術后1d、3d A 組血小板聚集率低于B 組,術后1 月LVEF 高于B 組,LVEDD 小于B 組,可見應用替格瑞洛輔助PCI 術治療STEMI 能快速起效,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心功能。分析原因在于氯吡格雷是一種前體藥物,需肝細胞色素P450 酶激活以發(fā)揮抗血小板效果,故起效慢;且質子抑制劑會與其競爭色素P450酶(肝細胞)結合位點,故會影響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活性,繼而會增加PCI 術后不良心血管事件風險[5]。而替格瑞洛為非前體藥,通過變構調節(jié)效應能可逆性結合P2Y12 受體,以拮抗受體結構改變,鎖定血小板非活化狀態(tài);且停藥后可快速恢復血小板功能,繼而能減少出血發(fā)生;另外其無需通過肝臟代謝即能直接起到抗血小板效果,故作用較強、起效較快[6]。因此應用替格瑞洛治療可快速實現(xiàn)抗血小板作用,改善心功能。CKMB、cTnI 為目前公認心肌損傷診斷標志物,STEMI 患者心肌細胞缺氧壞死會增加細胞膜通透性,造成心肌酶釋放入血,繼而會提高其血液含量,因此檢測CKMB、cTnI 水平可反映心肌損傷情況[7]。本研究發(fā)現(xiàn),術后3d A 組血清cTnI、CKMB 含量低于B 組,提示替格瑞洛應用于STEMI 患者輔助治療中能進一步減輕心肌損傷。
綜上所述,STEMI 患者接受PCI 術+替格瑞洛能迅速達到抗血小板作用,減輕心肌損傷,改善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