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開見
方欣來把她的散文集《岳州筆記》的清樣交給我很長一段時間了。這本散文集里的精品力作在她沒有整理成集子之前,我就斷斷續(xù)續(xù)讀過不少篇什。每次讀到她的散文新作我總是一副囫圇吞棗的吃相,大快朵頤地享受她的文字之美,讀完之后心中又回甘無窮,免不了回過頭再細(xì)讀細(xì)品,讀《岳州筆記》更是這樣。這也是她把清樣交給我三個月,一直沒有寫只言片語的原因。我這么講,絕對不是為自己的拖沓找借口,對《岳州筆記》的閱讀我是認(rèn)真的。作為一個笨拙的人,既然沒有一目十行的功力,就只能老老實(shí)實(shí)利用空閑在自己狹窄的書齋靜心地領(lǐng)會,神交里面的每一行文字,然后記下一點(diǎn)點(diǎn)感慨。
方欣來和我同居一城,城名岳陽,古稱“岳州”。作為一個生活庸碌的市井小民,我喜歡岳陽,喜歡它的宜居。直白地說,這里的生活成本并不高,適合我輩渾渾噩噩混日子,不像方欣來,這座城市是她精神的坐標(biāo)。在這座城市里生活、工作,她的精神是豐盈、飽滿的,是陽光、溫暖的,是積極、昂揚(yáng)的,哪怕作為一名公路人,她樂意為這座古城當(dāng)一?!颁伮肥?。沿著她的文字走進(jìn)魚巷子、竹蔭街、廟前街、老城南,登岳陽樓,觀洞庭湖,瞻慈氏塔,我才感到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多少有些愧對這座古城。謝謝方欣來!她的《岳州筆記》讓我對自己生活的古城,從文學(xué)、文化的視角有了一個新的認(rèn)知。盡管我人微言輕,但我站在普通市民、普通讀者的立場來看,《岳州筆記》跳躍的是一顆赤子之心,是方欣來用一腔熱血奉獻(xiàn)給古城人民的一份珍貴禮物。這是我在一遍遍通讀《岳州筆記》之后的樸直之見,我想這也是《岳州筆記》集結(jié)出版的意義所在。只要你有幸讀到《岳州筆記》,我相信它會或多或少為我們的生活、工作提供一個文化或精神的參照物,通過它的參照,讓我們生發(fā)出對腳下這片土地的熱愛、眷戀,并迸發(fā)出為之無悔前行的力量。
譬如說,慈氏塔。在方欣來的筆端,慈氏塔的投影“黑而粗壯,像一筆厚重的墨跡”。在這里,“墨跡”成就了慈氏塔文化的意象,慈氏塔成為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標(biāo)。我沿著方欣來的文字在慈氏塔前作了一次文化的回望。一座古塔矗立千年而不倒的意義,方欣來通過民間的傳說與歷史的探究,做了深刻的闡述。在她看來,“一座塔的形成,多少與小老百姓的生存氣息有關(guān)”,折射的是底層的生存狀態(tài)。我贊同她的觀點(diǎn)。時至今日,這座古塔仍然被一片破舊的老街和稠密的喧囂所簇?fù)恚切┓珯{楫櫓被新時代的浪頭打得支離破碎、無影無蹤之后,有誰能想到一座古塔還在執(zhí)著地堅(jiān)守歷朝歷代平民百姓的期許?“一個湖有了一座塔,就有了一個靠岸的方向。”很慶幸,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當(dāng)下,還有不少方欣來沒有迷失方向,能從一座塔身找到前行的目標(biāo)。在方欣來他們看來,“對于一座塔而言,內(nèi)在的寧靜和慈悲之心就是岸,遠(yuǎn)比詩文更有力量?!闭蛉绱耍液头叫纴硪粯?,理解了“一座塔的力量,并不只是為了鎮(zhèn)住邪氣,而是有一個無形的氣場”。
正是這種氣場深深地吸引了我,讓我在方欣來的文字里串街走巷,樂不思蜀,一不小心,我就被魚巷子的氣味給熏陶了。在我的日常生活經(jīng)驗(yàn)中,每一座城市、每一處地方、每一個村莊有它們各自獨(dú)特的氣味,古城岳陽也不例外,魚巷子就是岳陽的氣味。走在魚巷子的青石板路上,我不得不驚嘆方欣來特異的眼光,她把筆對準(zhǔn)一只貓、一條魚、一位賣魚的女人,為我們還原了生活的真實(shí)和常理。作為一個岳陽人,魚巷子還真是一個不能不去的地方。順著魚腥的味道,一只貓對一條魚的覬覦是情理之中的事;同樣,作為魚巷子的蕓蕓眾生,他們豈能不像貓似的面對世俗生活中的“腥”味?方欣來借一雙貓眼把讀者拉進(jìn)生活的現(xiàn)場:
忽然,它被女人發(fā)出的聲音震得兩眼發(fā)直——遭天殺的,剁腦殼的,一夜不回,女人操起刀猛地剁在砧板上,整條巷子跟著一聲悶響。
剁腦殼,還是剁什么?沒等婦人說完,一個穿著蛤蟆雨褲挑一擔(dān)魚閃閃而來的漢子把話頭搶了過去。
不用抬頭,女人也曉得是隔壁的地婆。你也不是好東西。女人嘴巴一噘,拋來一句,砸在漢子臉上,又一個字一個字往下落。漢子的笑,從嘴角邊涌出來,一下波及鼻子、眼睛,遍布整個身體。他接著補(bǔ)上一句——世上哪有不偷腥的貓。
女人沉默下來,從鼻子里飄出幾聲嘆息,像煙一樣在巷子里散開。(《魚巷子》)
這樣的描寫向讀者淋漓展現(xiàn)了生活的活色生香,人生的況味在一座城市氤氳不散。作者并沒有停留在點(diǎn)和面的描寫上,而是一步步直抵一條老巷所蘊(yùn)藉的精神內(nèi)核。她腳下的石頭“原本是凝固了的音樂,一頭指向時間深處,一頭指向現(xiàn)在與將來”,沿著逼仄且彎曲的巷子,她不知不覺靠近了那堵老墻。她寫道:“墻在月光里,漾出水波一樣的東西,風(fēng)一吹,微微起伏,我疑心那是日子在蕩動,如一幅生活的寫真。貼著墻根一聞,一股濃烈的魚腥味漫出來,一下覆蓋了我的全身?!痹谶@里,虛和實(shí)水乳交融,現(xiàn)實(shí)與思想互為映照,唯有熱愛生活的人才能洞悉一條老巷對于庸常生活的非同尋常的意義,唯有對生活的深切體驗(yàn)才能讓讀者如臨現(xiàn)場產(chǎn)生強(qiáng)烈的共振與共鳴。在《岳州筆記》中,這樣的篇什不少。再譬如《竹蔭巷》。我客居岳陽,已經(jīng)很熟悉竹蔭巷的氣味,更何況土著的老岳陽!在岳陽,我認(rèn)為竹蔭巷的名字文氣最足,但是市井的喧囂與繁華早已踏平了文氣充足的那片竹蔭?!叭艘欢啵_步也多,你來了,他去了。竹蔭巷便把來來往往的人影,收入自己的相冊。不知這條巷是否出過文人,或曾吸引過孟浩然劉禹錫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來的時候,目光所及,連一根長著的竹子也沒有,更不見竹林灑下的濃蔭。顯然,那影像已屬于過去的時光,化為歷史深處的幻景。”從字里行間不難看出作者些許的遺憾,但是當(dāng)我一步步沿著文字指引的方向穿行竹蔭巷時,這才意識到一條老街正用自己的長度丈量一個個事關(guān)柴米油鹽的日子。方欣來善于借一片老街用文字把一座古城詮釋得不急不躁、從容淡泊。我曾在那片歷經(jīng)風(fēng)雨滄桑的老街為日子奔走,冬茅嶺、土橋、觀音閣、桃花井、廟前街留下過我的足跡,正因如此,當(dāng)我徜徉在方欣來的文字里的時候,更能體會一座城市的親切,更能覺察一位作家對她(他)腳下那片土地的熱愛。在一座城市詩意地棲居,那些滿街的吆喝,那些出籠的包子的撲鼻香味,那些滿巷子的魚腥……那些不再僅僅是生活,它們喂養(yǎng)了一座城市,長足了一座城市的精神。
對于一座被大江大湖分娩、受湖湘文化和巫楚文化浸潤的城市,如果只停留在對那些古街古巷的表面描寫與敘事肯定不夠。方欣來一直保持著創(chuàng)作的警醒,從《岳州筆記》中不難看出,這種警醒使得她的文字有了更加明確的指向。如果給她的這部散文集貼一個標(biāo)簽,或許有人說是地理散文,抑或地域性散文,甚至有人會說這是文化散文。這些姑且不論,但有一點(diǎn)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她將時間的中軸、地理的經(jīng)緯與思想的指針作為創(chuàng)作的羅盤,找準(zhǔn)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定位。從地理常識來講,經(jīng)與緯的交織,讓人們?nèi)菀诇?zhǔn)確地找到一座城市的坐標(biāo),但是要深入城市的肌理抵達(dá)城市的內(nèi)核,需要建立精神的極坐標(biāo)。在我看來,經(jīng)線、緯線和精神的維度交織的文字,更能讓讀者便捷地穿越一座城市的歷史天空,回溯它的精神源頭。《樓觀岳陽》這一輯散文就給我提供了這種多維、立體的視野和樣本。歷史從來就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云淡風(fēng)輕,經(jīng)歷時間的沉淀之后,它所散發(fā)出的文化氣息足以讓人們駐足忘返,念茲在茲。瞻岳門、岳陽樓、南岳坡、汴河街、岳州府衙、小喬墓、點(diǎn)將臺,這些不只是人文景點(diǎn),它們是岳陽的文化符號。在方欣來的作品里,月亮是一個多元的文化意象。這個文化意象懸掛在瓦藍(lán)的夜空,用它如水的光華潤澤著這些文化符號。誠如土橋的月光,“不厚此薄彼,依照自己的軌跡如期升起,把它的光芒灑向人間”。毋庸置疑,也灑在了瞻岳門,灑在了岳陽樓、小喬墓、南岳坡、點(diǎn)將臺,灑在了魯肅的旌旗之上,灑在了呂仙的酒杯當(dāng)中,灑在了杜甫停泊岳陽樓下的烏篷船上,灑在了圣安寺塔頂……滿城都是月光,市井百姓滿身都是,當(dāng)年那位用南湖月色賒酒的詩仙李白也是。當(dāng)李白從方欣來的《瞻岳門》中出場的時候,“那個大唐的太陽離他漸行漸遠(yuǎn),現(xiàn)在只剩下一枚月亮了”。我驚嘆作家的神來之筆,那月華般的文字讓我豁然開朗,“只有月光才是永遠(yuǎn)的心靈呼喚”。當(dāng)我讀完《瞻岳門》之后,我曾借一個三五之夜去了瞻岳門,去時,正如作家所描述的那樣——月兒上來了。也許,還是慶歷四年的那個月亮吧。月色落滿我一身,也分明聽見“嘩啦”一下,月光與城門撞個正著,月光的碎片從城頭一波一波地流下,弄得它滿臉都是。在這樣的月光里回味《岳州筆記》,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其實(shí),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diǎn)看月亮,是有不同的。例如《南岳坡》的月亮,“出現(xiàn)了三個,一個懸在天上,一個印在大湖,另一個掛在心里”。只有把月亮始終掛在心里的人,她(他)的內(nèi)心才是明亮的、柔軟的。方欣來從文化的視角以其行云流水的筆墨,為我們對歷史文化名城岳陽作了一次深度解讀?!般旰咏窒褚粋€場,風(fēng)來了,雨去了,留下的是歲月的氣息。又像一幅寫意畫,遠(yuǎn)古的、現(xiàn)代的人影兒在時間里晃蕩,是閑者,亦是過客?!保ā躲旰咏帧罚┦堑?,每一個人都是閑者,亦是過客,但屈子九死不悔的求索情懷和范仲淹的憂樂精神朗朗地照徹心靈,你就能像作者一樣把自己的身心交付給這片古老又年輕的土地,頭頂月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它一同呼吸。在這里,我想要說的是只有當(dāng)一位作者把自己的精神,乃至生命融進(jìn)她(他)生活的城市的骨子里時,她(他)的作品才能呈現(xiàn)出文化和精神的內(nèi)在價值,那些魂魄的東西才會血肉豐滿。方欣來在創(chuàng)作摸索的過程中,以其獨(dú)到的認(rèn)知找到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路,并越走越寬,為我們了解岳陽打開了一扇明亮而又開闊的窗口。
我以為窗口是一個容器,城市是這樣,文字也是這樣。這些容器可用來盛風(fēng)物,盛蒼生,亦可盛精神?!对乐莨P記》盛下了那脈青山、那湖碧波和那些風(fēng)流,每一串文字都是文化的血脈在搏動。當(dāng)我在《云山溪水》里隨方欣來的文字放浪形骸的時候,我除了讀出熱愛之外,還讀出了灑脫和幾分禪意。白云山寺和岳陽城的圣安寺、乾明寺、玉佛寺等名剎古寺相比,再普通不過,但白云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方欣來也不例外?!跋肽且欢?、一朵、又一朵白云兒,在山腰上悠悠而來又悠悠而去的樣子,得了幾多自在,讓人生出好些向往。”(《白云山寺》)細(xì)小的野雞路彎彎扭扭,通往山頂?shù)乃聫R,沿路滿地落葉,覽物之情讓她驟然覺得“這看不起眼的山里竟鋪了一地的哲學(xué),生與死,榮與枯,只是個匆匆的過程”。從方欣來的《白云山寺》中我讀到,這寺是為岳飛修建的,正是因?yàn)殛P(guān)聯(lián)岳飛的故事,一座不起眼的山丘就有了它的精神高度,一座寺廟就有了它聳立云端的理由。
但是很多歷史人物未必有岳飛這樣幸運(yùn),供在廟宇,接受人們的頂禮膜拜。例如清末的岳陽人劉璈,他在云溪的故居早已被戰(zhàn)火與人們眼前的功利扒得一干二凈,甚至連他的墓地也被掩在荊蓬之中鮮為人知,方欣來“問了好幾個跑摩托的年輕人,他們都說不曉得劉璈是誰,想再往下問時,油門一踩送客去了”。這是劉璈的悲哀還是我們這代人的悲哀?至少在方欣來的心中,他光照史冊。劉璈,從這里走出云溪,投奔心憂天下的左宗棠,因平定太平軍有功被派往浙江任臺州知府。他是一位勤勉的地方官,離任時,臺州六縣紳民自發(fā)為他立下了《劉璈治臺實(shí)政碑》。正是這個“實(shí)打?qū)嵉娜耍康米〉娜恕币驗(yàn)橄孳娕c淮軍之間的派系之爭,被蒙以“莫須有”的罪名充軍流放新疆伊犁,而客死他鄉(xiāng)。在方欣來的文字里,我讀出了她的同情和惋惜:
不知不覺,我走近了安放劉璈的墓。此刻,陽光單薄地照來,灑在枯黃的野草上,閃出長短不一的光,仿佛給季節(jié)抹上了一層冷色調(diào)。漸次落下葉子的樹枝杈在空中,顯出孤單有力的情狀。還有一些秋蟲也在用喑啞的聲調(diào)低吟淺唱,恍若在傾訴與我們隔著很遠(yuǎn)的舊事??彰@铮淙~迎著時間的腳步從高處落下來,一眨眼被風(fēng)吹得了無蹤影。這種影像,讓人油然感慨生命的短暫和歲月的匆忙。
……從這里出發(fā),繞了大半個中國,最終又回到了這個村子,日日聽著流水的響聲,是不是一種宿命?此刻,我無法猜出他的內(nèi)心,只能在寂寥的氣氛里打量著眼前的一景一物,驟然覺得,夕陽下的荒冢,顯得孤寂,怎安放得下一個忠魂?!(《宿命劉璈》)
或許,魂歸故里是一個人最好的選擇和歸宿。正是這些歷史人物在《岳州筆記》里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為我們樹立起了一座座精神的豐碑,讓我們在讀過之后對他們肅然起敬。作為一名作家,她(他)的文字達(dá)到了這種效果、境界,無疑是成功的。
其實(shí),這種駕馭題材的成功還來自一個別人無法替代的人生經(jīng)歷,這種人生經(jīng)歷為方欣來的創(chuàng)作烙上了鮮明的印記。她和她的父親,兩代都是公路人。他們由鄉(xiāng)村到城市,二元的世界牽扯著他們父女難以割舍的故鄉(xiāng)情愫,因此他們的心路一端通往城市,一端連接故鄉(xiāng),這也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找到了方欣來創(chuàng)作的源頭,和精神的原鄉(xiāng)。《故鄉(xiāng)的路》就是一個例證。在這里,我只能把她的故鄉(xiāng)與她生活、工作的城市對立來看,岳陽城以外,都可以視為她的“故鄉(xiāng)”,因?yàn)槟切┑胤胶退倌陼r代生活的紅陽山并沒有太多的區(qū)別。到處都是連綿起伏的低矮山丘,零星的湖泊波光粼粼。故鄉(xiāng)紅陽山的時代畫風(fēng)、人物命運(yùn),和岳陽的其他地方也大抵相同。她的父親一身綠軍裝從紅陽山走出,但是“人一生都在路上走,不管走了多遠(yuǎn),哪怕漂洋過海,都無法走出故鄉(xiāng)的版圖。父親在外忙活了幾年,見了很多風(fēng)雨。一九七一年退伍后,竟又奇跡般地回來了”。在她看來,“山,沉默著。路,也沉默著。它們用巨大的沉默,把一個個日子填滿?!碑?dāng)兵的人生履歷打破這種沉默之后,她的父親就多了一條向生活的困境突圍的出路,于是她跟隨置換為公路人身份的父親輾轉(zhuǎn),離城市越來越近,離故鄉(xiāng)越來越遠(yuǎn),最終扎根在城里。但是總有一條路像臍帶一樣連接著父親,連接著方欣來。在父親的努力下,故鄉(xiāng)紅陽山的第一條水泥公路終于竣工,“紅陽村也終于迎來了它自己的節(jié)日。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汽車的喇叭聲在堆砌的綠色中悠長地劃過,打破了大山的寧靜。那一天,從不喝酒的父親破例喝了不少酒,走在路上,晃晃蕩蕩。醉與醒之間,那玉帶似的路,忽然寬大起來,仿佛融入了他的心里。我看到了他的眼角有濕潤的痕跡,這么大歲數(shù)的人了,竟像個孩子”。(《故鄉(xiāng)的路》)這是對父親的心理描寫,但又何嘗不是作者的內(nèi)心獨(dú)白?當(dāng)一位作家找到一條通往精神世界的路徑之后,她(他)的生命和文字就有了流水般從容和果實(shí)般豐滿。
作為方欣來的文友,我從不掩飾自己喜歡她的文字。她的文字散發(fā)著輕盈、溫潤、靈動的魅力,我一次次在她的《岳州筆記》里不能自拔?!耳Q敘述》中,我看到“春天,風(fēng)從湖面爬上岸來,隨意一走,草就綠了”;而當(dāng)我讀到“鶴從湖面升起,又從半空滑下,或在堤壩上自在走動,似乎鶴的身影和姿態(tài)遠(yuǎn)得只能憑借想象”,我讀懂了“湖,是人的另一個生命”。或許,這樣的“湖”讓她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坐標(biāo),找到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源頭。
岳州有幸!有這么一部筆記,值得品讀。
責(zé)任編輯:吳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