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 超 張茂艷
法國童話《小王子》里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古往今來,中國人是最注重“儀式感”的,大到國家節(jié)假日慶典,例如每年的國慶節(jié)、春節(jié);小到婚姻慶典,例如每對新人在歡慶的儀式中步入幸福的婚姻殿堂,這些都體現著有溫度的儀式感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快樂和幸福。要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立德樹人,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根本任務,就要更好地發(fā)揮有溫度的儀式感在學校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儀式意味著重大事件的開始或結束,象征承諾、宣誓、慶祝、改變甚至升華。教育的儀式是向學生傳遞特殊的信息與意義,比如入團儀式宣告著我們作為一個組織成員的權利義務行使的開始;國家公祭日的悼念告訴學生勿忘國恥,奮發(fā)向上,振興國家。有些儀式雖然簡單,但是十分莊重。不僅生活需要儀式感,教育也需要儀式感,有溫度的儀式感對學生尤為重要。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滲透有溫度的儀式感,能夠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讓他們倍感溫暖與溫馨,讓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他們重獲追求目標的信心。
在班級中有一小部分“問題學生”,有的學生學習能力較弱,可能得不到教師太多的關注,有的是留守學生或單親家庭,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也有的是性格、心理方面存在問題,無法很好地融入學校生活。針對出現的這些問題,筆者所在的學校會在學生入學的第二個星期舉行“感恩日”,請所有新生家長、班主任、學生一起在操場聆聽教育專家報告,然后讓學生給父母、教師一個真情的擁抱。同樣地,父母和班主任對學生說一句最能感動他、最真心的話。通過這種充滿溫情和幸福的儀式,筆者相信學生真的可以理解父母的不易,真的能夠感受到父母的關心,也能夠理解教師對他們嚴厲是發(fā)自內心的關愛。由此可見,儀式感能讓學生倍感溫暖與溫馨,讓他們在愛的環(huán)境中健康成長。
葉圣陶指出:“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笨鬃釉唬骸安粚W禮,無以立?!敝袊怨啪褪嵌Y儀之邦,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素質和行為習慣是學生的必備品質之一,這也是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最為重要的內容。當過班主任的都知道,每周的班會都是總結上周的班級情況,安排本周的工作,一節(jié)課光這兩項工作就占用了大部分的時間,而且形式單一,學生對傳統的班會也提不起精神,覺得班會除了批評就是表揚,按部就班地執(zhí)行學校和班級的要求就可以,其實他們并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有哪些缺點,自然也就不明白如何提升自身素養(yǎng)。因此,班主任可以在班會中設計一些情景劇,把真實的場景進行復原,讓學生看看哪些地方是自己做得不好的。學生要在情景劇中本色出演,演繹出自己的優(yōu)缺點,并總結自己要如何改進。通過豐富多彩的儀式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精神的洗禮,比單純說教的班會更具有吸引力。教師利用各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形式和手段,陶冶了學生的道德情操,引導學生實現習慣的養(yǎng)成。
儀式感也是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和自我激勵,能讓學生重拾自信心,達到改變自我的目的。在班級管理工作中,筆者每月都會舉行頒獎儀式,比如這個月我班得了學習流動紅旗,筆者就會給本月學習進步的學生頒發(fā)學習進步獎;如果得了衛(wèi)生流動紅旗,筆者就給最勤勞的、打掃衛(wèi)生最好的小組頒發(fā)勞動獎。筆者會精心策劃頒獎儀式,做精美的PPT 展示獲獎的學生,并提前讓這些學生寫好發(fā)言稿,講講他們是如何做的,還會請學校的一些領導來給學生頒獎。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收獲了榮譽感,感受到了努力和勤勞帶給他們的果實,讓他們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是真實的,同時調動了其他學生的積極性。經過一學期的檢驗,班級的班風和學風得到了很大改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學習勁頭更足了,每個學生都做了自己的努力計劃,爭取讓自己變得更優(yōu)秀。
總而言之,在班級管理中增添豐富多彩的、有溫度的儀式感會讓班主任與學生產生更多的共鳴和交流,讓學生在點滴中成長,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精神的洗禮。新時代背景下,班級管理需要更多有文化內涵的、貼近學生生活的、有體驗價值的、有時代氣息的儀式感,讓學生充滿能量,懷揣理想,奔向人生的理想驛站,為學生的學校生活增添一抹亮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