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始于父母、歸于教師、成于自己。無論是父母的幫助,還是學校的教育,我們究竟能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什么樣的助力?這就會涉及到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內容,也會涉及到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方法。
家庭教育的內容及方法。當一個新生命第一次與父母見面時,教育就發(fā)生了。家庭教育會涉及到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孩子得自己學會吃飯、穿衣、睡覺等。至于“行”,是一種行動,是一種具體的家務和勞動。在家庭教育中,“行”是最為關鍵和重要的,是孩子走向獨立生活的第一步,但又是家長們最容易忽略的。
出于應試的壓力,家長們會過分關注書本知識而選擇性地讓孩子放棄部分家務勞動及責任,從而也變相放棄了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更嚴重的可能會導致孩子在完成學業(yè)后,依然在家“啃老”。
這可能是當下家庭教育中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所以,家長應當意識到,家務勞動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更能促進孩子人格的形成和成長。只有成為一名合格的家庭勞動者,才有可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勞動者,成為更好的社會勞動者,從而成為一個被需要的人。人只有“被需要”,才能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從而找到幸福的感覺。
學校教育的目的和路徑。生活除了生存和生存的技能,還要思考為什么活著。教育就是為了讓人有道德地生存、有意義地生活,并給生命以價值。
我們可以用“有能力、被需要”六個字,來回答學校教育的目的。我們甚至可以將“有能力”簡化為指向知識,將“被需要”簡化為指向德行,就會發(fā)現(xiàn)這涉及到的正是學校的智育和德育。
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可以給人一種能力,可以轉化為一種生命的能量。生命最初的能量來自父母和父母的幫助,然后又在教師的幫助下從知識中積累和獲得,之后走向社會,去幫助他人、服務社會,釋放生命的能量,成為一個“被需要”的人。在這個過程中,人的能力又得到了提升。學校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就是讓學生獲得“幫”的能力,并且讓學生擁有“幫”的責任、智慧和精神。
為此,學校教育除了智育和德育,還要有音、體、美和勞動教育等,強調“五育”并舉。在路徑和方法上,強調“教育是幫的藝術”,這也是學?!皫徒逃睂逃睦斫夂托袆?。
教育起點的回望與尋找。當光谷實驗中學的教育者意識到教育是一種“幫”,并且認為這種“幫”因愛而生、為成長而來,這種“愛”先是一種母愛、后是一種師愛時,于2014年秋提出了“幫教育”的概念,并將教育定義為“教育是一種幫助”。2018年秋,在主題為“走向生活”的第四屆“幫教育”年會上,正式提出“走向生活的教育”和“看得見的教育”,并用“一只陶罐”來引爆和撬動這兩個理念的落地。
于是,2019年春,在一種回望曾經(jīng)生活、尋找逝去文明的教育活動中,全校師生和家長一次次地參與了學校倡導的“尋陶之旅”。校園中有了“彩陶畫展第一季”“擦亮一間教室”“天亮就出發(fā)”“校園園藝博覽會”等“生活化”和“看得見”的系列活動,還有“告別六月”“斷炊計劃”“獨自上路”和“空中牧場”,校園中有了山羊、兔子和鴿群。而這一系列走向生活、強調勞動教育的活動,是一種全科全員的綜合實踐活動和項目式學習,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也凝聚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合力,讓教育有了更多的活力和力量。
教育源于生活也是為了生活。但一直以來,特別是應試現(xiàn)象讓教育遠離了生活。在時代變遷和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學校的“幫教育”開始強調教育要“生活化”和“看得見”,不僅是一種教育的回望和回歸,也是一種對人的生命和生活意義的尋找。
責任編輯/曹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