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當下童話教學的誤區(qū),論述部編版語文童話教學的四個策略:通過品讀句子、創(chuàng)設情境、轉換角色、表演引導學生感知童話的語言特征、故事情節(jié)、深刻哲理和人物之美,從而發(fā)展學生的語文能力。
【關鍵詞】童話 策略 語言特征
童話是兒童文學體裁中的一種,具有濃厚的幻想色彩,多采用擬人、夸張等寫作手法來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征。其故事情節(jié)曲折,語言通俗易懂,深受學生的喜愛。童話故事不但能夠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為此,部編版語文教材將童話類文本集中編排在第一、二學段教材中,占比高達三分之一。然而,在教學實踐中,童話教學卻存在著一些誤區(qū):有的教師只注重講授過程,學生看似學得熱鬧,但真正能夠學到的東西很少;有的教師方法陳舊,課堂教學枯燥乏味,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的教師沒有將童話中的深刻哲理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揭示出來,導致學生的知識學習和思想認識脫節(jié)。筆者認為,在教學童話類課文時,教師應該結合童話的文體特征,通過合理的引導和目標設計,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充分體會到童話閱讀所帶來的收獲和快樂,進而發(fā)展語文能力。
一、品讀句子,感悟童話的語言特征
入選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童話,大都具有非常突出的形象性和意蘊性的特征,并不需要教師過多的講解,而是需要學生積極參與誦讀。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組織學生對童話進行反復誦讀和揣摩,甚至開展講故事活動,以品讀童話特有的語言風格、體會童話故事所蘊含的意義。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小蝌蚪找媽媽》時,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抓住小蝌蚪找媽媽過程中身體特征的變化,引導學生學習與蝌蚪、青蛙相關的知識。與此同時,筆者帶領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尋找課文中描述從蝌蚪轉變?yōu)榍嗤艿年P鍵語句,并揣摩這些關鍵語句背后的深意。當學生找到了“先……接著……然后……最后……”的關鍵句后,筆者再帶領學生結合這個句子,梳理小蝌蚪所經(jīng)歷的整個過程,感受小蝌蚪不斷發(fā)生的變化:過了幾天,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后腿,又過了幾天,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前腿。再過了幾天,小蝌蚪的尾巴變短了。不知什么時候,小蝌蚪的小尾巴已經(jīng)不見了。為了讓學生體會童話語言的形象性,筆者特意讓學生認真誦讀以下兩個句子:“大青蛙穿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長著一對大眼睛?!薄按笄嗤芘叹G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讓學生將前后兩個句子進行對比,揣摩品讀句子中“披著”“鼓著”這兩個關鍵詞語的表現(xiàn)力,深刻理解這兩個關鍵詞語所揭示出來的童話語言特征。待學生有了一定的領悟之后,筆者再讓學生抓住這幾個關鍵句,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小蝌蚪的成長經(jīng)歷,也就是用自己的語言完整地復述整個故事。通過揣摩關鍵詞語和關鍵語句,學生順利地抓住了童話故事的主線,不但能夠理解童話語言的特征,同時也培養(yǎng)了語言表達能力。
顯而易見,童話故事的內容活潑有趣,語言生動形象,教師只有充分把握童話故事的語言特征,引導學生品讀關鍵句子,才能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和揣摩,獲得豐富的語言體驗,在愉悅的童話閱讀中鍛煉語言能力,發(fā)展學科素養(yǎng)。
二、創(chuàng)設情境,把握童話的故事情節(jié)
童話有著豐富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深受學生歡迎。這就為童話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教師可以以此為切入口,利用童話的故事情節(jié)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吸引學生在特定的語境中自然而然地進入文本,進而從整體上梳理和把握童話的故事情節(jié)。
(一)創(chuàng)設形象化情境
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長,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要特征,因此,在學習童話故事時,教師要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chuàng)設形象化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有動畫和音樂的學習氛圍中快速進入童話閱讀中。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小壁虎借尾巴》時,為了讓學生對壁虎有所了解和認識,筆者借助網(wǎng)絡搜集了一部分和壁虎相關的視頻。視頻能夠充分地展示壁虎的生活習性,包括壁虎的身體特征,尤其是壁虎的尾巴。看了視頻之后,學生異常激動,筆者就順勢讓學生梳理童話故事的情節(jié),找出小壁虎分別到了哪兒,去找了誰(哪個動物)借尾巴,借尾巴時對方說了什么,小壁虎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借助視頻,學生對小壁虎有所熟悉,并通過梳理故事情節(jié),進一步理解了童話的故事內容,順利完成了學習任務。
(二)創(chuàng)設懸念化情境
童話除了篇幅短小、語言精煉,句子之間還具有跳躍性,這就給學生的思維留下了廣闊的空間,教師可以借助這一典型特征,為學生積極創(chuàng)設懸念化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讓學生快速融入課文情境,對故事內容產(chǎn)生興趣并獲得閱讀的快感。
例如,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小馬過河》一文說的是小馬在過河的時候遇到了松鼠和老牛,松鼠說河水很深,老牛說河水很淺,這讓小馬對河水的深淺產(chǎn)生了困惑,在不知所措的情況下跑回家去問媽媽。這個故事情節(jié)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在教學時,筆者設置了一些懸念讓學生進行猜測和補充:老牛說河水很淺,小馬聽了之后心里怎么想?松鼠說水很深,小馬聽了之后又怎么想呢?如果小馬不聽老牛和松鼠的話,自己會怎么做呢?最后小馬會怎么做呢?這些問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好奇心的驅動下興致勃勃地討論自己設想的結局。通過對文本結局的想象及表達,學生不但能夠理解童話所蘊含的道理,而且能夠在交流的過程中獲得個性化的理解。
三、轉換角色,理解童話的深刻哲理
部編版語文教材選編的童話故事語句簡練,同時蘊含著深刻的哲理,這就需要教師帶領學生與文本展開深層次的對話。而要與文本深層次對話,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生轉換角色,把自己代入文本角色中,經(jīng)歷故事情節(jié)和情感起伏,感受主人公的所見所聞和所思所感,進而理解童話蘊含的深刻哲理。
例如,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狐貍分奶酪》一文通過講述一對熊兄弟為如何分奶酪爭執(zhí)不休,狡猾的狐貍趁此時機,假裝幫忙分奶酪,結果把奶酪全都吃光了,讓熊兄弟一無所有的故事。這個童話故事告誡學生一個人生哲理:凡事不能斤斤計較,否則有可能會因小失大。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這一人生道理,筆者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轉換視角,將自己代入文本中,把自己想象成熊大哥或者熊小弟:想一想,如果你是熊兄弟當中的任何一個,在分奶酪的時候你會怎么想呢?學生結合自己平時的生活經(jīng)驗,能夠充分感受熊兄弟彼此都害怕對方多吃一點的心理。筆者讓學生繼續(xù)想象和感受:如果你是熊哥哥或者是熊弟弟,狐貍把奶酪全都吃光了,你會怎么想?是什么感受?有的學生說自己先是后悔萬分,后來慢慢感受到慚愧,覺得都是自己的錯,從中認識到做人不應該斤斤計較;有的學生說,就是因為斤斤計較,所以熊兄弟才忘記了提防狡猾的狐貍,讓狐貍有了可乘之機;有的學生說,兩個人只要相親相愛,不計較誰多吃一點,狐貍就不可能騙得了他們;還有的學生說,兄弟倆雖然犯了這一次錯誤,但是如果能夠認識到這個錯誤,下次團結一心,互相謙讓,團結起來,狐貍就再也不可能得逞了。通過這樣一個自主體驗的過程,學生對分奶酪這個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反思。
可見,引導學生在童話學習中轉換角色,是促進學生思考和感悟的有效途徑。它能夠讓學生聯(lián)系自身實際,對童話蘊含的思想和情感產(chǎn)生共鳴,深入理解文本蘊含的深刻哲理。
四、借助表演,感知童話的人物之美
童話大多都是通過曲折的情節(jié)來反映現(xiàn)實生活,生動地塑造經(jīng)典的人物形象。因此,在童話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組織學生將童話故事表演出來。為了讓表演更加到位,學生需要仔細揣摩人物的言行、體會童話故事中的人物特點、思考人物行為特點背后的原因、理解人物身上所具有的閃光點等,在獲得真實體驗的同時,感受到童話故事中童話人物的心靈之美。
例如,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雪孩子》一課就是通過故事情節(jié)塑造了一個具有犧牲精神的雪孩子的形象。為了讓學生理解雪孩子美好的心靈,筆者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表演活動,讓學生嘗試通過表演感悟人物形象。在組織學生進行表演之前,筆者啟發(fā)學生分析和思考:想一想,雪孩子為什么要獻出自己的生命去拯救小白兔呢?學生認為雪孩子是把小白兔當成了自己的好朋友,為了好朋友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筆者接著引導:那么小白兔對雪孩子曾經(jīng)付出過什么呢?學生認為,小白兔曾經(jīng)給雪孩子唱歌跳舞,帶來了快樂。筆者繼續(xù)追問:那你認為小白兔和雪孩子的付出哪個更多?你從中體會到什么?學生認為,雪孩子的付出是生命,小白兔的付出和雪孩子的付出是不一樣的、無法相比。由此,學生深刻理解了雪孩子的心地十分善良,他的付出是無私的,在幫助小白兔的時候,他并沒有想這種付出是不是跟小白兔的付出是對等的。
經(jīng)過分析和思考,學生在表演的時候就能夠把握雪孩子純真、善良、無私的特點,由此感受到雪孩子的心靈之美。由于這樣的感悟不是教師一味地灌輸知識獲得的,而是學生自己在表演中體會到的,因而學習印象是深刻的。
小學童話教學看似簡單,實則更需要教師用心研究。教師不僅要充分利用童話的文體特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要從故事情節(jié)入手,帶領學生感受童話的獨特性和趣味性,體會童話中人物的心靈之美,感受童話的哲理所在,從而使學生獲得語文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黃妙婕.小學語文童話教學策略分析[J].亞太教育,2019(11)
[2]劉影.兒童文學類文本的教學策略分析[J].小學教學參考,2019(1)
[3]李英.回歸語境的低年段語文童話教學探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9(3)
[4]馮慧娟.童話情感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J].文教資料,2019(4)
[5]何靈玲,陳宇.淺談小學低段童話教學的實施策略[J].基礎教育參考,2019(10)
作者簡介:陳容(1988— ),女,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與研究。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