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語文要素在部編版語文教材中的作用,建議教師在落實語文要素時避免簡單化、概念化、呆板化、碎片化、片面化等現(xiàn)象,從整體性、層遞性等方面展開教學,以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語文要素 課堂 思考 部編版語文教材 建議
與以往的語文教材相比,部編版語文教材最明顯的特點就是以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結構。其中,“語文要素”是部編版語文教材的亮點與特色之一,它主要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shù)膶W習策略和學習習慣等。部編版語文教材中語文要素的明確提出為教師準確把握單元教學重點和如何教學提供了指導方向,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科學地落實語文要素呢?
一、避免簡單化,注重方法分解
語文要素不是一個具體的方法,而是需要學生養(yǎng)成的語文素養(yǎng),這些語文素養(yǎng)以語文要素的形式分解在各冊語文教材中。關于語文要素的教學,教師要避免過于簡單的方法傳授,要善于根據(jù)其難易程度和學生的理解接受情況,對要素的學習方法進行分解,以降低學習難度,讓學生逐漸掌握知識。
以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例,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閱讀時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這是一個閱讀策略,也是一項重要的語文素養(yǎng)。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學會提問的閱讀策略呢?在教學時許多教師只是從不同角度對學生的提問提出要求,而沒有把如何從不同角度提問的方法教給學生,這樣的教學顯得過于簡單,并沒有真正落實語文要素。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引領學生先對這個語文要素進行分解,即把該語文要素分解為“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疑問”“盡量擴散思維,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這樣分解,就能促使學生先有自己的思考,再提出自己的質疑,最后是發(fā)散思維,嘗試從不同的角度質疑,從而最終落實語文要素,幫助學生掌握提問這一閱讀策略。
二、警惕概念化,注重語境滲透
語文要素對師生來說是一個新興的事物,許多教師對語文要素如何教學還不是很明確,課堂中經常會出現(xiàn)語文要素概念化、術語化、標簽化,把語文要素硬塞給學生的現(xiàn)象,這顯然與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可以引領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文知識,但不能脫離語文運用實際去講授與操練,更不能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概念定義”的要求相悖。筆者認為,要想避免語文要素教學概念化,需要教師把語文要素與具體的語境結合起來,讓學生以一種覺察、意會的感覺去感受知識。
以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麻雀》的教學為例,怎樣才能讓學生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清楚地寫下來呢?要想落實這一語文要素,教師應避免機械地講解,而要能夠結合文本語境的細節(jié)描寫進行滲透教學。學生從“扎煞起全身的羽毛、渾身發(fā)抖”等細節(jié)描寫中反復琢磨和品味,感受到作者觀察的仔細;從“絕望的尖叫、嘶啞的聲音”等描寫中感受作者聽的仔細,甚至連聲音的變化都聽出來了。這樣一來,學生就把需要掌握的語文要素以察覺意會的形式掌握了,有效避免了概念式、標簽式、灌輸式等現(xiàn)象的產生,使抽象的語文要素概念轉化為可以感知的意境,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認知更加深刻。
三、切忌碎片化,注重整體聯(lián)系
語文要素在語文教材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縱橫聯(lián)系、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形式編排在教材中。從單元導語、課文、交流平臺、詞句運用、習作等方面來看,語文要素是以一個整體性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避免碎片化教學現(xiàn)象的產生,能夠從整體入手凸顯語文要素,促進學生在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語文實踐訓練中內化語文要素,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以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例,這個單元是預測閱讀單元,單元導語是“猜測與推想,使我們的閱讀之旅充滿了樂趣”,語文要素是讓學生“一邊讀一邊預測,順著故事情節(jié)去猜想;學習預測的一些基本方法”。為了讓這個語文要素在課堂中真正得到落實,教學《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時,教師可以從題目、插圖、課文旁批、課后練習等方面引領學生閱讀和預測,以激發(fā)學生的預測興趣,讓學生學會運用預測的策略去閱讀;在教學《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不會叫的狗》這兩篇略讀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把前一課學到的預測閱讀策略遷移運用到這兩課中;在教學語文園地“交流平臺”的內容時,教師還要能夠結合預測這個閱讀要點,引領學生對預測的閱讀方法進行回顧和梳理,以強化學生主動預測的意識,讓學生養(yǎng)成預測閱讀的習慣。最后,教師還要結合本單元的習作教學,引導學生在看圖的基礎上續(xù)編故事,促使學生把課內學到的預測閱讀策略運用到課外閱讀中,進而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傊?,教師在教學時只有注重語文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體現(xiàn)語文要素的整體性與連貫性,才能有效避免碎片化教學語文要素的現(xiàn)象。
四、防止呆板化,注重遷移運用
語文教學如果僅僅是停留在知識的層面,那么將很難使其轉化為語文素養(yǎng)。把語文知識轉化為素養(yǎng)的最有效途徑就是遷移運用,教師要善于為學生提供運用平臺,使學生能及時遷移運用所學知識。
如在教學《麻雀》一課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說清楚,真正凸顯語文要素,在這一課教學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把“小鴨登臺階”的視頻資料播放給學生看,讓學生認真觀察。之后,再讓學生仿照著文本的樣式,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連起來說一說。在這樣的情境下,有學生說:鴨媽媽帶著小鴨子上臺階,鴨媽媽很快就登上了臺階,可是小鴨子使出渾身的勁,還是上到一半便骨碌碌地滾下來了,它們看到媽媽好像又要往前走,更急了,好像在說不要走,等等我們,等等我們……由此,學生的已有經驗被激活,學會了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為今后的習作奠定了基礎。
語文不僅僅是教知識,還包括教能力、教素養(yǎng),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根據(jù)語文要素的特點,為學生搭建平臺,鼓勵學生遷移運用,那么,就能促進語文要素的落地生根。
五、避免片面化,注重層遞提升
部編版語文教材中的語文要素是以由易到難、螺旋上升的形式進行編排的,它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而且充分體現(xiàn)了部編版語文教材編排的結構性與系統(tǒng)性。這種螺旋上升的編排有的是以單元幾篇課文之間螺旋上升的形式出現(xiàn),有的是以不同學段之間螺旋上升體現(xiàn),因此,在落實語文要素方面,教師特別要注意語文要素在整個單元、整本教材或者整個學段的分布特點等,注重語文要素的前后聯(lián)系,層次提升,避免見到什么語文要素就教什么語文要素的片面做法。
如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基于這個語文要素,本單元安排了三篇精讀課文和一篇略讀課文。《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夠針對課文整體和局部大膽提出自己的問題,以激發(fā)學習積極性;教學《蝙蝠和雷達》一課時,教師則可以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提問方面,并引導學生能夠把自己是從哪個角度進行提問的說出來;教學《呼風喚雨的世紀》一課時,則可以讓學生學會從提出的問題中篩選出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閱讀;教學略讀課文《蝴蝶的家》時,就可以讓學生綜合運用學到的提問策略來思考、解決問題。如此教學,從語文要素之間的層遞性出發(fā)設計教學目標,層層遞進,逐步提升,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對語文要素之間進行聯(lián)系,可以使學生對語文要素形成整體認識,進而提升語文素養(yǎng)。
在全面使用部編版語文教材的背景下,語文教師應該認真研讀教材,并特別關注教材中的語文要素,把握語文要素的編排特點,明確編者意圖,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教學引導,最終把語文要素的教學落到實處。
作者簡介:陳小蘭(1972— ),女,廣西興業(yè)人,大學??茖W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育與研究。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