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建棟
一個國家的STEM綜合能力對于國家發(fā)展來說至關重要,無論是“嫦娥五號登月”,還是“蛟龍?zhí)栞d人深潛”,都是我國STEM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初中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STEM能力的關鍵時期,山東省膠州市第七中學以所承擔的國家級課題“培養(yǎng)教師STEM教學專業(yè)能力研究”為依托,制定了一系列配套制度,對培養(yǎng)教師STEM教學專業(yè)能力進行了有益嘗試。
強化培訓,轉變廣大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課題研究必須為學校的教育教學服務,以促進師生共同發(fā)展為主要目的,成為學校開展工作的平臺和教育教學的第一生產力。學校通過對教師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多梯度的培訓,使教師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化教師的學習意識。
發(fā)揮課題組成員的骨干帶頭作用,加強教師間的合作與交流。在課題研究中,課題組成員作為研究的主要參與者,應充分發(fā)揮其輻射帶動作用,指導、幫助其他教師共同開展實踐和研究。學校定期組織培訓、召開研討會,讓教師及時交流研究進展,彼此間啟發(fā)、學習,營造一種互相激勵、互相支持、互相幫助的科研氛圍,用集體的智慧探究和解決課題實驗中的問題。
明確課題研究的理念、原則、內容和形式,提升教師專業(yè)素質。基于“立足崗位、積淀底蘊、發(fā)展自我”的研究理念,學校確定了專注于教師發(fā)展的研究內容,包括:明確“STEM型教師”成長的內涵;明確教師STEM學習的具體目的;探索STEM學習的途徑,提高教師STEM學習的興趣和質量。
學校成立課題研究領導小組,制定出研究計劃和實施方案。學校努力做到對時間、內容、場地、人員、獎懲措施的“五個落實”,還通過將教師參與課題研究情況與績效工資掛鉤、與上級教育教學評選掛鉤、與教師業(yè)務考核掛鉤的“三掛鉤制”,激勵教師主動參與、深入研究。
倡導跨學科學習、跨學科任教,培養(yǎng)“一專多能”的STEM教師隊伍。學校鼓勵并支持學科間的交叉滲透與融合貫通,引導教師樹立跨學科研究的意識,努力形成優(yōu)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的生動局面。為培養(yǎng)“一專多能”的教師,學校要求所有教師堅持跨學科聽課學習,每人每學期平均聽課50余節(jié)。其中,有31位教師實現(xiàn)了跨學科教學,27位教師進入到更高階段的STEM相關學科專業(yè)學習中。在提高教師STEM教學專業(yè)水平的同時,學校形成了教學相長的氛圍,為提升教師STEM教育教學素質與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加強信息化教學研究,優(yōu)化STEM課堂教學。學校的STEM課堂教學實現(xiàn)了從“多媒體輔助教學”到“網絡化教學”的發(fā)展,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隨之變化。為深化在課題研究帶動下的教學改革,學校結合“生本、愉悅、高效課堂”理念,把信息化教學納入課堂教學過程中,豐富了教學手段,優(yōu)化了教學效果,形成STEM課堂教學的特色。
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提高學習環(huán)節(jié)的實效性,形成STEM課堂教學模式。首先,學校加強了常規(guī)管理,保障課堂教學改革研究順利實施?;谡n題,學校制定出課程計劃并嚴格執(zhí)行,確保高效的課堂學習;針對備課、上課、作業(yè)批改、培優(yōu)補差、成績考核、實驗研究,提出了教師教學“六認真”工作制度,使教學工作進一步規(guī)范化。
其次,學校采取多種措施,優(yōu)化了STEM課堂教學。為形成STEM課堂教學特色,課題組積極開展活動、搭建平臺、催化成果,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充分調動“教”與“學”的積極性,推進基于課題的課堂研究。
最后,學校立足學科融合教學,形成新的教學模式。學校堅持STEM導向和多學科融合教學的基本思路,開展基于學科融合教學的實效性研究,對各學科疑難問題進行探討,不斷探索課堂教學新思路,形成了一套學科融合的教學模式。
(作者單位:山東省膠州市第七中學)
責任編輯:曹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