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修見
教育部官網前一階段針對全國政協(xié)委員《關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做出的回應,再次引發(fā)大眾對防止青少年出現過大審美偏差、培養(yǎng)男孩子“陽剛之氣”等問題的關注。一方面,青少年對“小鮮肉”“高甜CP”“流量藝人”等趨之若鶩的現象引發(fā)了大眾的思考與憂慮;另一方面,在走向“強起來”的新時代里,人們也期待青少年能夠真正“美起來”。
與青少年審美素養(yǎng)、心靈情操和精神境界密不可分的,是他們對美的感受能力、鑒賞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學校、社會與家庭形成共識與合力。這也是新的時代背景下亟須我們重視、探討和應對的主題。
由“美盲”導致的青少年審美偏差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在新消費時代,“顏值即正義”的宣傳無處不在,大眾對“美”的審視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青少年正處于自我意識的覺醒階段,對美的關注與渴求愈發(fā)強烈。他們總覺得自己不夠美,但對于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卻僅有一種模糊的感覺。
畫家吳冠中說過,美盲比文盲更可怕。一個美盲的人不知道何為真正的美,感受不到美,更創(chuàng)造不出美,內心也缺乏對生活的熱愛。當代青少年在緊張忙碌的課業(yè)之余,往往把閑暇時間都花在玩手機、玩電腦和看電視上,而這些媒體上往往充斥著“拼顏值”的影視作品和娛樂節(jié)目。長此以往,許多青少年期待著自己能像明星偶像一樣有“完美”的身材和面龐。當然,對外表美的追求無可厚非,但對于外表美的過度追求往往會讓人忽視內在美的重要性。一個真正懂得美的人,有對世界和自我的整體性認識和把握,能感知世界上自然萬物之美和生活之美,也能認知到生命自身的美更多地在于內心的豐富與充盈,因此不會沉迷于大眾媒體這一隅。這樣的人“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有鑒賞美、為美所感動的能力。反觀當代一些青少年,因缺少此般審美境界而倍感空虛無聊,因缺少這樣的認知和能力而成了“美盲”。
這些“美盲”青少年的審美為何會有“偏差”?所謂“偏差”,無非就是與人們所期待的時代主流審美有一定的距離。減肥減到“骨瘦如柴”、在身體上穿孔、“獨特”的文身……他們本想用自以為“時髦”的形象來肯定自己、獲得別人的贊賞,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產生令人憂慮的審美偏差問題。古人用“腹有詩書氣自華”告誡我們要廣泛、多元地學習,以涵養(yǎng)內在心靈之美。但今天越來越多的青少年盲目追捧顏值、過度修飾外表,甚至不惜以犧牲身體健康為代價,實在有違“美”的本性。
當然,一定程度的偏差也體現了社會的寬容與進步。比如20世紀80年代初期,燙頭發(fā)、戴墨鏡和穿“喇叭褲”一度被看作是“不良青年”的典型形象。在那個年代,主流審美是真實、質樸而含蓄的美,雖然我們今天看起來似乎有一點“土”,但那種健康的、自然的、陽光的青春形象,是能夠打動人、感染人的時代經典之美。那個時代的中學生們即使粗衣布裙,也能讓人感受到他們那種積極陽光、朝氣蓬勃的氣質。
缺乏“美”的時代文藝代表
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審美標準有所不同。但古往今來,那些優(yōu)雅、和諧、靜穆與崇高的美的體驗,始終是人類共通的情感。正是由于人類具有熱愛美、追求美的天性和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才能創(chuàng)造出燦若星河的不朽的文化藝術經典,深刻地影響人類的精神世界,為人們不斷提升審美趣味和心靈境界提供豐富的寶庫。如今,當我們討論青少年審美偏差現象時,最應該思考的是我們?yōu)榍嗌倌晏峁┝耸裁礃拥膶徝拉h(huán)境和文藝作品,塑造了什么樣的文化榜樣和藝術偶像。
比如近20年來,我國雖不乏優(yōu)秀的文學藝術作品,但相比美國漫威電影《鋼鐵俠》和日本動漫《海賊王》中的人物形象,我們太需要深受青少年喜愛的堅強、勇敢、正直、無畏的文學藝術形象了。一些粗俗的網絡文學、庸俗的宮斗劇、低俗的選秀節(jié)目,不僅毫無精神營養(yǎng)可言,還拉低了青少年的審美趣味和精神境界?!扒啻何膶W作家”在被法院判決抄襲后拒不道歉十幾年(目前已迫于壓力道歉),導演出一系列充斥著庸俗拜金主義的所謂“青春電影”,以至《人民日報》點名批評其“對時代、歷史的傷害和不公道”。最終,那些盲目追捧其作品的青少年深受荼毒,其審美觀和價值觀可能也會在觀看此類作品中被扭曲。
雖然近年來學校美育工作不斷加強,但青少年的整體美育素養(yǎng)還是不容樂觀。在大眾媒體的影響下,他們的審美標準也極富“消費”特征,廣泛存在的明星效應對青少年產生的影響不容忽視。比如那位寫出“身為藝人我深知我國疫情的防控與重視”這樣語法錯亂的句子的藝人竟然粉絲千萬。還有某些濃妝艷抹、矯揉造作的自媒體主播也能成為流量明星,引得無數青少年追捧和模仿。
如今,網絡客戶端已經成為信息的主要傳播方式。微信、抖音、快手、B站等平臺上眾多參差不齊的自媒體內容,加劇了青少年“美丑難分”的審美焦慮。尤其一些商業(yè)節(jié)目為追求流量,往往語言低俗、造型夸張、內容獵奇而怪誕。這些信息被資本力量借助科技手段源源不斷地推送給人們的時候,很容易誤導青少年盲從這些非主流的“時尚”,對他們的審美觀和價值觀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網絡時代也帶來一些正面榜樣,如帶動了四川理塘旅游的“網紅”藏族青年丁真、憨厚樸素又不失機智幽默的鐵嶺姑娘李雪琴等。所以,我們也不必對青少年審美偏差問題過于大驚小怪,但有必要深刻認識與理解造成這種偏差的深層原因。
全社會美育的共識與合力不足
雖然近年來我們一直強調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要把美育納入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貫穿于學校教育各學段,但對學校來說,很難以知識化和技能化的標準定量考察美育效果。而且在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偏重學生成績的提高而忽視其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時常忽略美育與學科間的連接,故而在美育的落實上,學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實際上,由于美育需要潛移默化地陶冶和滋養(yǎng),青少年美育不能單純依靠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而是需要全社會形成美育共識與合力。
蔡元培曾指出:“美育的基礎,立在學校;而美育的推行,歸宿于都市的美化?!鼻嗌倌陮γ赖母惺苣芰?、鑒賞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僅通過課堂理論教學或藝術技能訓練是很難獲得的。這些能力更需要在具有美育意義的生活環(huán)境中養(yǎng)成,在充滿美的享受的藝術體驗中感悟。如果“環(huán)境美”對人的熏陶不足,人們就無從感悟“美”的真諦。
所謂具有美育意義的生活環(huán)境,蔡元培認為,美育除了建筑、雕刻、圖畫、音樂、文學這五種外,美術館的設置,劇場與影戲院的管理,園林的點綴,公墓的經營,市鄉(xiāng)的布置,個人的談話與容止,社會的組織與演進,凡有美化的程度者均包含在內。反觀當前社會,以經濟主導的“快速消費”觀念盛行,商場內人聲鼎沸,而文化性場館、公園綠地卻只是人們偶爾放松的地方。具有美育意義的學習和生活場域被商業(yè)消費力量擠壓,從何談起培養(yǎng)一個懂得欣賞美、感悟美、創(chuàng)造美的人呢?
此外,家庭對美育的認識也時有偏差,常常是重技能而輕環(huán)境。一些家長在高考重壓之下,將孩子本應享受“美”的時間剝奪。還有一些家長將美育理解為單純的藝術技能培訓,將孩子送到培訓班學習樂器、畫畫、舞蹈等,認為這樣便完成了對孩子的美育。但這樣的藝術特長培訓班往往是功利化、技能化的,很難涵養(yǎng)孩子的美感和藝術氣質。
學校、社會和家庭的共識與合力不足,是青少年在物欲橫流的時代中對“美”感到迷茫的重要原因。青少年是最富朝氣、最具創(chuàng)新活力的“后浪”,是“八九點鐘的太陽”,擁有“會當水擊三千里”的勇氣和力量。想要培養(yǎng)真正“美起來”的下一代,還需激發(fā)他們真正的愛美之心、向美之行,使他們成為始終熱愛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剛健有為的時代新人。
(作者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馬克思主義學院執(zhí)行院長、美育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曹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