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心花
摘 要 學生要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語文科無疑承擔著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語文老師除了傳播相關知識、培養(yǎng)相應能力外,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良好習慣、讓學生愛上閱讀尤為重要。筆者從閱讀文學類文本開始,從閱讀習慣抓起,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比較、鑒賞語言和寫作手法和探索寫作意圖等習慣,旨在用良好的閱讀習慣助力學生理解能力的提升,為學生邁向核心素養(yǎng)的彼岸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 核心素養(yǎng);文學類文本;閱讀習慣
2014年3月,一個嶄新的概念——“核心素養(yǎng)”首次出現(xiàn)在國家文件中?!昂诵乃仞B(yǎng)”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yǎng)、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fā)展、合作參與、創(chuàng)新實踐,它是可以通過學校教育獲得的。那么我們的語文課在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方面到底擔負著什么使命呢?筆者認為,除了教給學生知識和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因為閱讀是引領學生發(fā)展自己、抵達核心素養(yǎng)彼岸的一個重要途徑,而良好的閱讀習慣會大大助力學生在閱讀上走得更好、更遠。對于筆者任教的農村學校而言,當務之急是從閱讀文學類文本開始,從閱讀習慣抓起,增強學生閱讀興趣,從而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一、閱讀文學類文本,培養(yǎng)學生想象的習慣
豐富的想象力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體味文字的魅力以及意境美。那么,語文教師該如何緊扣文學類文本來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呢?
第一,在追問情節(jié)中培養(yǎng)想象習慣。如教《偷父》時,筆者暫不下發(fā)文章,而是為學生朗讀該文,當讀到作者問小偷是否肚子餓時,筆者故作驚訝地問:作者為什么不懲罰小偷,竟然還關心起小偷來?學生想了想,七嘴八舌說了起來:可能作者發(fā)現(xiàn)這個小偷是親戚的孩子、想讓小偷吃飽了再扭送到公安局、作者想用食物把少年弄暈……聽完學生的答案,筆者不置可否,繼續(xù)讀著:“我給他開門時,他居然說:‘我還不想走。我大吃一驚:‘為什么?他回答:‘我爸在床底下呢……讀到這里,筆者順勢引導:“同學們,接下來事情又會怎樣發(fā)展呢?”學生一聽,迅速展開想象,有的說作者肯定打電話報警了,有的說作者拿好武器準備自衛(wèi),有的說作者給少年父子控制住了,家里東西被盜了……當筆者把整篇文章讀完后,學生才恍然大悟,所謂的“父親”不過是一副畫得很像他父親的油畫。就這樣,在不斷的追問中,學生大膽想象,他們不僅對文章內容了若指掌,而且深刻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第二,在反復誦讀中培養(yǎng)想象習慣。學習《木蘭詩》時,先熟讀,然后讓學生展開想象。在讀到“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時,引導學生想象當時木蘭一家因為朝廷征兵,老父在被征之列,家中又無長男而慌張、著急的情景,學生紛紛開始發(fā)散思維。當讀到“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時,引導學生:“天子是怎么問的?他心情如何?木蘭當時神情怎樣,又是怎么回答的?”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展開豐富的想象,用口頭形式將以上四句詩擴寫成一篇小短文??傊?,在反復誦讀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習慣,同時學生也對木蘭這個傳奇式女英雄的形象理解得更加深刻。
二、閱讀文學類文本,培養(yǎng)學生比較的習慣
我們在文學類文本閱讀中經常進行比較閱讀,幫助學生逐漸建構起網狀的知識體系。
可以比較文章主題。莫懷戚的《散步》通過祖孫三代一家人散步的場景,展示了彼此尊重、和睦融洽的美好親情,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梁曉聲的《母親養(yǎng)蝸?!芬脖憩F(xiàn)了一家人相親相愛的親情。兩篇文章在主題上非常相近,都是表現(xiàn)一家三代在日常生活中對某件事有不同看法,但是在濃濃親情感召下,一切問題都輕松迎刃而解。再如莫懷戚的《散步》和林文煌的《三代》,兩文主題相似,不同之處在于前者強調孝順,后者強調的是保護家人。
可以比較作家的寫作風格。如朱自清先生的寫景、敘事散文感情深厚飽滿。他的《春》語言活潑自然,采用各種修辭手法細膩生動地描摹了人見人愛的春色,抒發(fā)了對春天的寵溺之情。另外,朱自清先生在有些作品中用樸實的筆調抒發(fā)對親人的感情,表現(xiàn)其抒情散文感情細膩真摯的特點,如《背影》通過樸實的語言描繪了父子間的真摯感情。魯迅先生的作品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批判性,如《狂人日記》批判了吃人的禮教;《祝?!放械氖侨耸篱g的無情;《孔乙己》批判的是中國人的麻木不仁和不幸亦不爭的性格。另一方面,濃郁的地域文化和鄉(xiāng)土氣息也在先生的作品中反復呈現(xiàn),如社戲、茴香豆、烏氈帽、銀項圈等,很好地再現(xiàn)了紹興特有的文化。通過以上比較閱讀,學生的鑒賞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閱讀文學類文本,培養(yǎng)學生鑒賞語言和手法的習慣
文學類文本的語言特點是優(yōu)美流暢,清新自然,富有詩意,有濃郁的抒情韻味和深刻的哲理,富有感染力和文學性。因此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好經典課文和課外美文來培養(yǎng)學生鑒賞語言的習慣。
培養(yǎng)鑒賞優(yōu)美詞句的習慣。名家都是遣詞造句的高手,他們作品中的用詞往往頗有深意,容易打動人心。教學《春》時,先熟讀課文,然后引導學生重點賞析文中優(yōu)美的詞語。如“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中的“偷偷”“鉆”,賦予了小草無盡的活力和生機?!短僖跋壬分校髡甙亚鍑魧W生的頭發(fā)形容為“標致極了”,“標致”這個反語極具諷刺意味。莫懷戚《散步》中:“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碑孆堻c睛之句揭示了中年人的使命感,學生明白了這句話的內涵,也就真正理解文章的主旨了。
培養(yǎng)鑒賞藝術手法的習慣。作家為了在作品中更好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意象,總會運用各種藝術表現(xiàn)手法,教師可經常提示學生關注文章所采用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并引導他們在平日寫作中適當借鑒,達到以讀促寫的目的。如朱自清的《春》,可引導學生感受文章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每一句讀起來都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這是因為修辭手法使用得當?shù)木壒省!蹲詈笠徽n》中上課前情景的對比暗示將有不尋常的事情發(fā)生?!稅凵徴f》的托物言志,抒發(fā)了作者對高尚節(jié)操的追求和對污濁現(xiàn)象的鄙棄。高爾基的《海燕》是運用象征手法的典范。學生養(yǎng)成了鑒賞藝術表現(xiàn)手法的習慣后,對其寫作的構思立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閱讀文學類文本,培養(yǎng)學生探索寫作意圖的習慣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創(chuàng)作意圖,因此挖掘作寫作意圖是理解文章的關鍵。在教學文學類文本時,我們可培養(yǎng)學生探索作者寫作意圖的習慣。首先是教給學生一些技巧:1.抓關鍵句。抓住了文中的修辭句、中心句、過渡句、議論句等,就等于抓住了作品主題,并能從中挖掘出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寫作意圖。2.儲備知識。要求學生上網或查詢相關書籍,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創(chuàng)作意圖。每次教學散文或小說時,筆者都借用孫紹振先生的觀點,首先引導學生判斷,這是一篇審美、審丑還是審智的文章?比如《鄧稼先》《驛路梨花》等文章,稍加引導,學生可以輕松地判斷這些都是對主人公的贊頌,屬于審美文?!蹲兩垺贰段业氖迨逵诶铡返任恼拢沂玖巳诵缘某髳汉蜕鐣暮诎?,屬于審丑文。《蘆花蕩》《唐雎不辱使命》表現(xiàn)了人物的機智、謀略,文章有深刻的思想,包含著作者獨特的理念,體現(xiàn)了作者對智慧理性的追求,這是審智文。經過一段時間的引導,大部分學生已經形成探索作者寫作意圖的習慣,一接觸新文章,首先就是去判斷其屬于哪一類文章。久而久之,基本上可以做到準確判斷文章主旨,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了。
在閱讀文學類文本過程中,我們要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地培養(yǎng)學生以上四個方面的閱讀習慣。同時,我們定期為學生推薦適合的書目,并開展相關的閱讀活動。長期堅持,學生的閱讀興趣有了很大的提高,積累越來越多,視野更加開闊,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觀。我們相信,只要把這項工作堅持下去,學生就一定能在大量的文學作品閱讀中構建起充實的精神家園,并獲得真正屬于自己的“核心素養(yǎng)”。
[作者通聯(lián):廣東中山市坦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