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瑤瑤
內(nèi)容摘要:在英語全球化背景下,本文通過問卷調(diào)查和訪談的方式對比分析了山東某地高中生和研究生對ELF語音和詞匯-語法的態(tài)度。研究發(fā)現(xiàn)高中生和研究生均認為自身的發(fā)音帶有本土化特征,但研究生的發(fā)音更趨向于英美發(fā)音,而且對不同英語變體發(fā)音的理解度和接受度明顯高于高中生,對于ELF的重要性有所認識,語言觀也更加開放。另外,兩組受試對于ELF詞匯接受度的差異比較顯著,在語法方面差異較小。本文認為在英語教學中,應重視本族語的文化特征,提高學習者對社會語言現(xiàn)實的認識,這對于實現(xiàn)語言多元觀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關(guān)鍵詞:ELF 語言態(tài)度 英語教學
1.引言
作為一種跨文化交流的工具,英語在世界范圍內(nèi)得到廣泛的應用,其使用者的一語文化背景不盡相同。ELF反映的是全球范圍內(nèi)英語使用的現(xiàn)實情況,Seidhofer (2011) 將ELF定義為“不同一語背景的人在任何情況下對英語的使用,對他們來說,英語是交流的媒介,也是唯一的選擇”。Kachru (1985) 曾就世界英語(WE,即 World English)提出了三個同心圈層理論,其中內(nèi)圈包括傳統(tǒng)上享有英語所有權(quán)的國家。由于內(nèi)圈說話者主導本族語者模型,因此美式和英式英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被認為是英語二語學習者的終極目標。盡管如此,過去幾十年來,中國、越南、菲律賓和巴西等非英語本族語變體(根據(jù)Kachru的定義,它們被歸類為擴展圈)的出現(xiàn)和形成漸漸對此構(gòu)成了挑戰(zhàn)。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多重標準和多中心理論(武繼紅,2014)。Matsuda & Friedrich (2012) 指出,當今與英語相關(guān)的語言、文化和功能多樣性對英語教學的一些基本假設提出了挑戰(zhàn),并要求我們重新審視教學實踐,尤其是在英語作為國際語言教授的課堂上。ELF視角下的語言學習目標不是習得標準的形式和達到英語母語者水平,而是能夠在通用語或多語語境中成功使用英語(Kirkpatrick,2011),針對英語本族語者規(guī)范的傳統(tǒng)范式應該向優(yōu)先考慮交際能力的多語言范式轉(zhuǎn)變(Jenkins,2007)。Jenkins et al. (2011) 在回顧以往ELF 研究時,劃分了研究者最常探討的三大領域:語音、詞匯-語法和語用,由于語音和詞匯-語法在目前英語教學中仍占據(jù)突出位置,本文嘗試基于ELF理論對高中生和研究生的語言態(tài)度和意識進行問卷調(diào)查和訪談,旨在了解英語學習者對英語變體的認識,希望對英語的教學有所啟示。
2.ELF與中國英語教學
自1978年以來,英語語言教育一直是中國從中學到大學主流教育的必修課,并在新千禧年進一步擴展到小學(Lam,2005),這使中國成為世界上英語學習者人數(shù)最多的國家。
ELF教學研究打破了傳統(tǒng)的英美英語規(guī)范,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成功交際的能力。ELF研究認為,在全球化背景下,非英語母語的人遠比英語母語的人多,因此不必采用基于英語母語的準確性和適當性等原則 (武繼紅,2014)。作為中國的初級英語學習者和/或使用者,課堂學生和教師的態(tài)度值得關(guān)注,(Wang,2015)在調(diào)查大學教師和學生對中式英語的態(tài)度時發(fā)現(xiàn)NS規(guī)范在中國的教育環(huán)境中占主導地位,約有一半的被試對中式英語特征持否定態(tài)度;教師在語音和詞匯層面對中式英語特征態(tài)度更加積極,但學生在句法和語篇語用層面對中式英語特征的抵制程度較低。武繼紅 (2014)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雖然大學教師承認實際交流中ELF的有效性概念,但他們在教學實踐中仍然更加關(guān)注NS。根據(jù)上述研究,可以看出ELF正在獲得二語學習者/使用者的關(guān)注,但其接受率相對較低。
在調(diào)查二語學習者對英語角色的看法時,也有研究者將信息通信技術(shù)考慮在內(nèi)。Ke & Cahyani (2014)在研究中要求來自臺灣和印尼的受試互相寫電子郵件,通過分析研究前后收集的數(shù)據(jù),他們發(fā)現(xiàn)受試對當?shù)乜谝舯憩F(xiàn)出更大的容忍度,對NS口音的渴望也有所降低。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技術(shù)設施來促進非英語母語者之間的互動,以發(fā)展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解碼非標準英語的技能。Ke (2012)建議在英語教學中采用NS規(guī)范,而在語言使用中采用ELF教學法來幫助學生運用他們的語言技能。這些都是在傳統(tǒng)英語和新興英語范式之間搭建橋梁的具有意義的嘗試。
上述研究涉及的主要是大學教師或?qū)W生,但中學作為英語學習的基礎階段,也應當受到重視。因此本研究嘗試以高中生與研究生為研究對象,探究不同英語二語學習者在語音、詞匯-語法層面對于ELF的認知差異。
3.研究問題與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究以下問題:1)高中生與研究生對ELF的認識是否存在較大差異?2)若存在較大差異,具體在哪些方面?造成差異的原因為何?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diào)查和訪談的方法,共有山東青島60名學生(30名某公立中學高中生,30名某大學英語專業(yè)研究生)參與了調(diào)查,所有受試均為漢語母語者,二語為英語。高中生的平均英語學習年限為7.9年,研究生為13.9年。有96.67%的研究生有使用英語與外國人交流的經(jīng)歷,高中生比例較低,為13.33%。高中生使用英語的場所主要集中在學校教學活動,研究生除學校教學之外,在助教、志愿者活動、翻譯實踐中也大量使用英語。
問卷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筆者從Speech accent archive網(wǎng)站 (該網(wǎng)站收集了不同母語者朗讀同一篇英語文本的音頻)上選取了六段音頻,由受試判斷每段音頻與自身口音的相似度、可理解度以及可接受度,但是并沒有事先告訴受試每段音頻所對應的英語變體,旨在以直觀的方式調(diào)查受試對于不同英語變體語音的態(tài)度;第二部分主要調(diào)查受試對ELF詞匯-和語法的認識。所有問卷均采用李克特等級量表分為五個等級(1-最低,5-最高),問卷回收后,使用SPSS16.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處理。訪談探討的主要是口音偏好及原因。
4.結(jié)果與討論
4.1對英語變體語音的認識
圖1、圖2、圖3分別為受試對六段音頻與自身口音的相似度、可理解度以及可接受度的判斷結(jié)果。
SPSS數(shù)據(jù)分析表明,除中式口音外,兩組受試對于其它五種口音與自身口音相似度的認識均存在顯著差異(p韓= .012,p美= .000,p英= .000,p日= .016,p菲= .013 < .05)。從圖1中可以看出,兩組受試均認為自己帶有比較明顯的中式口音,但與高中生相比,研究生的口音更趨向于英美發(fā)音。另外,兩組受試都認為自身口音與日韓口音相似度偏低,這主要受一語發(fā)音的影響,中日、中韓發(fā)音本身存在不小的差異。漢語聲母與日語假名之間的對應交叉復雜,有些聲母與假名在發(fā)音上差距較大;韓語輔音中沒有卷舌音,有些輔音在首音和韻尾的發(fā)音不同等等都導致了發(fā)音的差異性。
研究生對于六種英語變體的語音理解度明顯高于高中生(m高 =3.30,m研 = 4.21),且存在顯著性差異(p = .04 < .05),這主要是源于高中生與研究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存在較大差異。與其他英語變體相比,兩組受試對于日韓兩種變體的理解度相對偏低,這主要與日語韓語本身的發(fā)音系統(tǒng)有關(guān)。日語只有[a][i][u][e][o]5個元音,發(fā)音時嘴型變化不大,英語中需要張大嘴型的/?覸/和卷舌音/?藜/對于日本人來說發(fā)音比較困難;日語中的輔音也不如英語中的豐富,比如/r/、/θ/、/dr/等輔音在日語中是不存在的,且日語輔音無法單獨發(fā)音,必須與元音或拗音拼讀(高興,2017)。此外,日語在一個音節(jié)內(nèi)沒有高低變化,是通過音節(jié)之間的高低變化來來表達不同含義,發(fā)音分為高、低兩種,由此構(gòu)成日語的聲調(diào)(人民教育出版社等,2015:12)。與之相類似,英語中輔音有28個,由于舌位、唇位等變化會產(chǎn)生細微的差別,而韓語中輔音只有19個,韓國人難以正確發(fā)出/f/、/v/等輔音發(fā)音。但與日式變體相比,兩組受試對于韓式變體的理解度更高,原因可能在于韓語中有6個基本元音,這些基本元音在英語中都有對應的發(fā)音。
總體而言,兩組受試對于標準英語的接受度普遍較高,傳統(tǒng)的英美規(guī)范仍然占據(jù)顯要地位。與之相反,受試對于日韓口音的接受度則偏低,因為來自日韓的英語學習者在發(fā)音吐字、音調(diào)語調(diào)、停頓等方面仍保留著部分一語發(fā)音的習慣,而這些習慣在漢語和英語中并不常見,進而導致理解困難,接受度偏低。與高中生相比,研究生對于不同英語變體語音的接受度更高,且二者對于中國、日本和菲律賓口音的接受度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中= .022,p日=.010,p菲= .001 < .05)。
在訪談中問及口音偏好及原因時,大部分受訪者更希望通過練習像英語母語者一樣說一口標準英語,因為標準英語發(fā)音是英語水平高的一個標志,對求職和職業(yè)發(fā)展有好處。但也有小部分受試并不介意中式口音甚至希望保持中式口音,因為它能表達身份、傳遞文化背景,更加符合ELF所強調(diào)的多元化。
4.2對詞匯-語法的認識
圖4為兩組受試對詞匯-語法的認識,整體上看,研究生對ELF詞匯-語法的接受度更高。SPSS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兩組受試對于ELF詞匯的接受度差異比較顯著(p1= .179 > .05, p2= .014, p3= .002, p4= .008 < .05),在語法方面差異較?。╬5= .067, p6= .141, p7= .138, p8= .157 > .05)。筆者認為,在英語教學中,語法是重難點之一,但目前仍以本族語規(guī)范為導向,對于語法的解讀和考查依然以NS模式為標準,強調(diào)規(guī)范性,缺乏一定的靈活性,因此導致兩組受試對于ELF語法的接受度都比較低。
綜上而言,本研究發(fā)現(xiàn)高中生和研究生均認為自身的發(fā)音帶有本土化特征,但與高中生相比,研究生口音更趨向于英美發(fā)音,并且對不同英語變體發(fā)音的理解度明顯高于高中生。雖然兩組受試仍以英美發(fā)音為導向,但研究生的語言觀更加開放,對各種英語變體尤其是中式變體的發(fā)音接受度普遍高于高中生。此外,兩組受試對于ELF詞匯接受度的差異比較顯著,在語法方面差異較小。高中生多在課堂學習中接觸和使用英語,與之進行英語對話的對象基本上是同樣帶有中式口音的老師和同學,而且學習材料多為使用多年的課本和練習,關(guān)注的是傳統(tǒng)詞匯和規(guī)范語法的掌握與使用,對于本土化特征顯著的新興詞匯的敏感度和接受度都偏低。研究生在大學和研究生階段,詞匯量大大擴充,系統(tǒng)地學習了英語發(fā)音部位和方法等內(nèi)容,不僅有更多機會接觸英語本族語者,而且有大量時間進行練習,所以研究生的發(fā)音更接近標準發(fā)音。除此之外,隨著中國積極入世,許多帶有明顯中國特色的英語詞匯逐漸得到承認,并被媒體使用和傳播,與高中生相比,研究生有更多途徑了解這些詞匯的變化發(fā)展,并且有機會將其實際應用到翻譯等活動中。兩組受試的學習與實踐差異導致了其接受度的不同,這印證了 Bartram (2010)提出的觀點,即不同的教育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會影響學生對外語學習的態(tài)度,比如教師和學校相關(guān)的影響、課程設置和學習者的經(jīng)歷等。
在當今英語作為通用語普遍化的國際背景下,只要二語學習者能夠有效地交流,他們的語言產(chǎn)出就會多樣化,并具有更大的靈活性(Chan,2018),了解非標準的受一語影響的英語在世界范圍內(nèi)普遍使用的事實,將大大增強學習者使用英語的信心 (Ke,2010)。英語不僅是交流的工具,同時也是表達身份和傳遞文化的途徑,本族語的文化特征不應被忽視。認清社會語言現(xiàn)實,接受本地英語變體,對處在擴展圈國家的學習者來說尤為重要,因此,教師在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時,可以有意識地涉及不同英語變體的發(fā)音特點,提高學生區(qū)分和理解各種變體的能力;幫助學生了解英語發(fā)展趨勢,關(guān)注新興詞匯,以提高學生對本地文化特色融入英語的接受度。
5.結(jié)語
本研究探究了不同的二語學習者對ELF語音和詞匯-語法的態(tài)度,發(fā)現(xiàn)高中生對本土化特征的認同感偏低,對ELF和文化多樣性的本質(zhì)沒有深入了解,并且對其他英語變體的容忍度較低,關(guān)于ELF重要性的認知度仍有待提升。隨著二語水平的提高和交流實踐的豐富,研究生對ELF的重要性有所認識,對于不同英語變體的接受度正在逐漸提高,越來越符合ELF教學理念中以可理解性為導向的觀點。在英語全球化普遍化的趨勢下,正確認識語言現(xiàn)實,樹立文化自信,接受本土化特征,在英語教學實踐中進行批判性和反思性討論,對于打破固化的單一標準、樹立多元開放的語言觀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附問卷2:
請根據(jù)實際情況判斷您對下列斜體處以及句子表達的接受程度(1-最低, 5-最高)。
(1)Look,Xiucai (秀才)Zhang is chanting poems with a group of friends under the tree.
(2)Mao -tai(茅臺) is a good clear wine.
(3)A "Vegetable Basket Project(菜籃子工程)" market system has formed nationwide.
(4)China's floating population(流動人口),which mostly consists of migrant workers,reached 221 million last year.
(5)I very like to read books.
(6)The price of computer is very expensive.
(7)Beijings traffic is very crowded.
(8)He speaks slowly,his voice is loud,everybody at the back can hear clearly.
參考文獻
[1]Bartram,B. Attitudes to moder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sights from comparative education [M]. London: Continuum,2010.
[2]Chan,J. Y. H. Gender and attitudes towards English varieties: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J]. System,2018,76: 62-79.
[3]Jenkins,J.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Attitude and identity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4]Jenkins,J.,Cogo,A.,& Dewey,M. Review of developments in research into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J]. Language Teaching,2011,44: 281-315.
[5]Kachru,B. Standards,codification and sociolinguistic realism: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the outer circle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6]Ke,I. Global English and world culture: a study of Taiwa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worldviews and conceptions of English [J]. Journal of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2010,5: 81-100.
[7]Ke,I.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ELF)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indings from ELF online projects and implications for Taiwan's ELT [J]. Taiwan Journal of TESOL,2012,9(2): 41-62.
[8]Ke,I.-C.,& Cahyani,H. Learning to become users of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ELF): how ELF online communication affects Taiwanese learners' beliefs of English [J]. System,2014,46: 28-38.
[9]Kirkpatrick,A. English as an Asian Lingua Franca and the multilingual model of ELT [J]. English Teaching,2011,44(2): 212-224.
[10]Lam,A. S.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Policy and experience from 1949 [M].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5.
[11]Matsuda,A.,& Friedrich,P. 2012. Selecting an instructional variety for an EIL classroom [C].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12]Seidlhofer,B. Understanding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13]Wang. W. H. Teaching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in China: Investigating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China English [J]. System,2015,53,60-72.
[14]高興. 日式英語及其在口譯中應對策略[D]. 黑龍江: 黑龍江大學,2017.
[15]武繼紅. ELF視角下高校英語教師的語言態(tài)度研究[J]. 外語教學,2014,35(2): 55-58.
[16]人民教育出版社,光村圖書出版株式會社. 新版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 初級[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單位: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