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心怡 王雪珂
內容摘要:將鎮(zhèn)江地域文化與《白蛇傳》融入對外漢語教學,有利于在鎮(zhèn)留學生建立學習漢語的信心、提高學習效率、融入當地文化圈,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相關教師要重視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平衡其與對外漢語教學的關系,采用實地資料、課后考察以及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多方面融合的方法,從課堂內外雙重推進地域文化教學,使留學生全方位理解文本從而得到實質性的提升。
關鍵詞:對外漢語 地域文化 《白蛇傳》
語言和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是密不可分的。到目前為止很多學者意識到了這一點,出版了許多文化教材,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其中的問題也逐漸顯露。例如出版的文化教材多為整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即教材文化內容的范圍囊括了整個中國或者其教材內容具有普遍性。而對于正在學習漢語的留學生來說,雖然有了文化這個大類的教學,但對于其所處的地域文化了解依舊不多。因此要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地域的文化教材,這樣在課堂教學的同時,留學生也能夠在課外感受所學文化,短期內其漢語可得到一定的提升。
就目前而言,地域性的文化教材只有30多本。并且對于鎮(zhèn)江地域文化與對外漢語教育的研究,幾乎一片空白。但是鎮(zhèn)江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又有不可忽視的地位:一方面鎮(zhèn)江是一座歷史名城,另一方面在鎮(zhèn)留學生人數也在不斷增加。雖然留學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文化、人和事都帶有地域印記,他們文化課使用的教材也并不統一,但這些教材無一例外都是概括性的、與日常生活無法密切聯系的中國文化教材,它們并不能解決在實際交流中因為文化差異而產生的問題。因此有必要使用融合了鎮(zhèn)江特色的文化教材進行教學。
一.地域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融合的重要性
語言能作為載體傳遞文化,文化對語言也有制約作用。因此學習語言的同時不能忽視文化教學。由于中國幅員遼闊,各地文化并不相同,這些地方上的文化我們可以稱它為地域文化。當然此處以及本文所說的地域文化指的是在一定區(qū)域范圍內產生的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對于中華文化與地域文化兩者之間的關系,劉宇在其論文中有過這樣的闡述:“中國文化離不開中國的地域文化,后者又是前者多樣性的表現”①因此可以說地域文化組成了中國文化,并且地域文化也為對外漢語教學提供了素材。從留學生角度來說,他們學習漢語最先感受到的文化是地域文化,因此對于不同地區(qū)的留學生來說,他們文化課的教學應該有側重甚至是選擇。當留學生們在某個地方長久的生活和學習的時候,他們會由于潛移默化中所受的獨特地域文化的影響而逐漸熟悉、了解當地文化。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夠正確的引導他們,讓他們在理解的基礎上感受當地文化、接受當地文化甚至是喜歡上當地的地域文化,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逐漸消除留學生因為文化沖擊而造成的心理困擾,避免因為不適應當地文化和傳統而造成的麻煩。
因此地域文化可以看作是文化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部分,畢竟地域文化對于留學生來說是具有現實使用意義的。它能夠幫助留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能夠幫助留學生建立學習漢語的信心,甚至能夠幫助留學生融入當地文化圈。
綜上將地域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相融合,建構具有地域特色的對外漢語文化教學體系,才能充分發(fā)揮地域優(yōu)勢,完善當地的對外漢語教學系統。讓留學生在不同文化的環(huán)境下順利生活和學習。
二.鎮(zhèn)江地域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鎮(zhèn)江的歷史悠久
“潤州,春秋所書朱方也。嬴氏鑿之,因曰丹徒。孫氏城之,因曰京口。晉人渡江,僑立州郡。至宋、齊、陳曰東海,獨梁曰蘭陵,而皆以徐州治之。隋一統天下,始為潤州?!雹谶@段話只有76個字,但就是這樣簡短的文字卻講述了鎮(zhèn)江悠久的歷史。在隋朝以后,京杭大運河開始通航,鎮(zhèn)江西津碼頭成為水運的咽喉要道,許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詩句。北宋時又改名為鎮(zhèn)江并且沿用至今。因此鎮(zhèn)江不是一個新的城市,它是一座擁有歷史文化寶庫的古城。
(二)留學生數量繁多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統計,2018年共有來自196個國家和地區(qū)的492,185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在全國31個省(區(qū)、市)的1004所高等院校學習,比2017年增加了3,013人,增長比例為0.62%(以上數據均不含港、澳、臺地區(qū))”③。其中鎮(zhèn)江留學生有三千余人。由此可見在鎮(zhèn)留學生人數還是占有相當大比重的。
三.鎮(zhèn)江地域文化的特點
首先鎮(zhèn)江地域文化的主體是吳文化。嚴其林、程健在其文章中說過:“寧鎮(zhèn)地區(qū)是西北周文化與吳地荊蠻文化結合所形成的吳文化的重要源頭”④而原先鎮(zhèn)江屬于純正的吳方言區(qū),但是隨著京杭大運河的全面通航,南北交流日益頻繁,再加上鎮(zhèn)江處于北方話與吳語兩大方言的結合部,因此鎮(zhèn)江方言逐漸變成了屬于北方方言的江淮次方言。
其次鎮(zhèn)江的山水文化在地域文化中也不容小覷,作為江南城市,鎮(zhèn)江多低山丘陵,植被蔥郁,環(huán)境優(yōu)美,就是這樣優(yōu)美的山水之景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駐足,沈括在鎮(zhèn)江花了八年時間創(chuàng)作出著名的《夢溪筆談》,周鎬潛心鉆研畫下《京江二十四景》給后人留下無限遐思,米芾留戀鎮(zhèn)江山水不愿離去等等,除此以外鎮(zhèn)江的山水文化還造就了許多以此為背景的故事傳說,如《三國演義》中發(fā)生在北固山的“甘露寺劉備招親”,以及與鎮(zhèn)江金山有解不開緣分的《白蛇傳》等等。
四.鎮(zhèn)江地域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的結合
通過對一些任課教師的詢問得知,目前在鎮(zhèn)留學生使用的文化教材并不固定,但其使用的相關教材本質都是一樣的即為全國通用教材,因為是通用教材,所以留學生很難從中了解到鎮(zhèn)江地域文化知識,這不能滿足留學生對當地文化的需要,因此要對教學參考資料進行改正,在本文我想以《白蛇傳》為例,談談如何將鎮(zhèn)江地域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進行結合。
(一)《白蛇傳》與鎮(zhèn)江的關系
《白蛇傳》歷史悠久,流傳廣泛,受到無數民眾的喜愛,其影視作品也被幾代人所熟知,其中最火的莫過于1992年的《新白娘子傳奇》,這部電視劇到如今依舊值得被一遍遍欣賞。作為影響深遠的傳說故事,它在2006年由江蘇鎮(zhèn)江和浙江杭州聯合申報,并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考察《白蛇傳》與鎮(zhèn)江的關系,首先要了解這個故事的由來,從而理清兩者之間的淵源。
《白蛇傳》是由地方風物、地方志和一些文獻資料作為支撐形成的民間傳說,宋代洪邁《夷堅志》中有這樣的記載:“丹陽縣外十里間,士人孫知縣,娶同邑某氏女……但每澡浴時,必施重幃蔽障,……孫一日因微醉,伺其入浴,戲鉆隙窺之。正見大白蛇堆盤于盆內,轉盼可怖……(孫)怏怏成疾,未踰歲而亡?!雹萃ㄟ^描述和比較,可知宋代書中的人妖相戀和識破真身的場面與后來話本中許仙目睹娘子真容后驚恐去世的情節(jié)十分相似。因此這可看作是后來所熟知的《白蛇傳》故事的前身,并且文中的丹陽可認作鎮(zhèn)江,也可認作京口。
《宋高僧傳》以及萬歷二十八年(1600)刊本《京口三山全志》中龍和僧的對話描繪了降伏惡龍和妖蛇的場面,這些又逐漸演變?yōu)椤栋咨邆鳌分蟹êJ辗啄镒拥那楣?jié)。這又證明了鎮(zhèn)江與《白蛇傳》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而《白蛇傳》這個傳說的整體結構基礎則是由明代洪楩編印的《清平山堂話本》奠定的。
此后情節(jié)的完善則是由馮夢龍和方成培二人完成。他們不僅完善了該傳說的情節(jié)還加深了它與鎮(zhèn)江的淵源。也正因為他們,該傳說才能被廣泛流傳至今。一方面,在馮夢龍之前的故事中男女主人公之間的關系只有利益和欲望,不能被大眾所認同、不能激發(fā)百姓們的同理心也無法引起他們內心深處的共鳴。而馮本加入了兩者相愛的情感線并且加入人妖不能相戀的倫理觀念,這樣先甜后苦的悲劇會激起民眾的同情心,引起心理上的共鳴。除此以外男女主人公身份也做了修改,身份的轉變,使得故事更加貼近市斤生活,富有煙火氣息,就是這樣普通的身份和不普通的遭遇才會讓故事變得鮮活。并且市民階層在當時已然興起,身份的轉變使得其受眾的范圍擴大,更多的百姓能夠產生共鳴,因此該傳說才能經久不衰、流傳后世。另一方面,在這兩人的筆下,故事發(fā)生的地點更加明確的定在了雷峰塔、金山、西湖等著名景點。在傳說中他們在西湖偶遇結下情誼,白娘子為愛水漫金山,最后又因為各種原因在雷峰塔下被迫分離,這些現實的地名讓這個民間傳說顯得更加真實。
(二)《白蛇傳》中鎮(zhèn)江元素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體現
馬林諾夫斯基等學者認為任何一種文化現象的存在都是因為它能夠滿足人類的某一方面的需要。因此《白蛇傳》的流傳,自然有其獨特的存世作用。另外柳田國男在《傳說論》中說過:“傳說的核心,是紀念物?!雹捱@里的“紀念物”可以指客觀存在的事物,也可指古跡風俗等等,而《白蛇傳》的傳說在傳承傳播過程中與江浙的自然、人文景觀密切結合,這些皆可看作是《白蛇傳》傳說的核心,其中鎮(zhèn)江元素也在多處體現,因此我們需要抓住這些元素和特色將其與對外漢語教學進行融合。
在教學之前,任課教師要確定文本的情感基調,以便在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進行情感體會?!栋咨邆鳌肥侵袊拇竺耖g愛情傳說之一,它表達的是一個關于超越物種的純真愛情故事,體現人們對愛情理想和對人生價值的追求,反映了對自由、純粹的強烈向往。
此外,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可以穿插一些民俗活動的講解例如端午節(jié)喝雄黃酒等等。還可以將《白蛇傳》與外國經典愛情故事《羅密歐與朱麗葉》進行比較,因為兩對主人公對愛情都有著相似的追求,這樣更能引起學生共鳴,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對于《白蛇傳》的講解可以借助《學漢語分級讀物(第1級)民間故事:白蛇傳》,由于該書篇幅較長可選其中《水漫金山》作為課文進行教學,其余內容作為課外讀物進行自我學習。本文教學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講解生字詞,解決文本理解問題。第二部分疏通課文,并且用小視頻來幫助學生理解,增強漢語表達能力。第三部分主要是情感方面,理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幫助學生進行理解。其中在《水漫金山》部分要注意結合當地地域特點,讓課文有可以依附的地理條件。文化課不要追求速度,因為文化課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增加基礎知識,而是為了幫助留學生進行文化與情感的理解。
【課型】中級漢語文化課
【使用教材】《學漢語分級讀物(第1級)民間故事:白蛇傳》
【教學對象】詞匯量在600左右的留學生
【教學目的】提高學生漢語表達能力,提高留學生學習興趣和動力,感受鎮(zhèn)江文化魅力。
【教學重難點】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
【教學步驟】
1.導入新課
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接觸到,并且人們總會對蛇產生畏懼的情緒,那么如果“蛇”變成了人的樣子,并且是一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又會發(fā)生怎樣的故事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白蛇傳》的故事吧。
(1)板書《白蛇傳》
(2)播放《白蛇傳》的動畫小視頻
(3)播放PPT(簡要介紹《白蛇傳》這個故事)
當前我們熟悉的版本:白素貞是一個蛇妖,它為了報答許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從而修煉成了女子,之后遇到了青蛇—小青,兩人成了姐妹。白素貞通過法術創(chuàng)造了與許仙偶遇的機會,緊接著兩人墜入愛河,并且結了婚。結婚后,金山寺僧人法海告訴許仙,白素貞是蛇妖。許仙雖然內心不愿相信,但還是按照法海的方法讓白素貞在端午節(jié)喝下了雄黃酒,致使白素貞顯露出了她的真身,而許仙目睹此場景受到驚嚇昏死過去。白素貞為了救許仙,從天上偷了靈芝。后來,法海用計將許仙騙到了金山寺,白素貞和小青為了救許仙和法海斗法,她們水漫金山想借此逼法海就范,但卻傷及無辜,觸犯了天規(guī)。白素貞生下孩子后,被法海依法鎮(zhèn)壓在了雷峰塔下。最后,白素貞的兒子高中狀元,到雷峰塔下祭拜母親,上天被他們感動,網開一面,白素貞得以被救出,最終全家團圓。
①講解生字詞,教師領讀全文、學生跟讀。
②講解端午節(jié)喝雄黃酒這個習俗。
③讓學生講一講聽完這個故事后的想法。
2.引出《水漫金山》課文
《白蛇傳》的故事我們剛才都聽過了,你們知道嗎?鎮(zhèn)江和《白蛇傳》可有著不小的聯系。其中最能體現出來的就是《水漫金山》這一部分,讓我們一起去學習一下吧。
(1)板書《水漫金山》
(2)講解生詞
吐:吃下去的東西又從口里出來。
懷孕:女人有了孩子。
酸:一種味道,醋是酸的。
辣:一種味道,辣椒是辣的。
客氣:對人說話和氣,對待別人很好。
漲:水位上升。
沖:用力很快地過去。
神通:厲害的本領。
打敗:戰(zhàn)勝(對手),打敗對手;
失敗,這場比賽我被打敗了,不能進入決賽了。
(3)老師朗讀課文,學生跟著一起瀏覽。
(4)學生閱讀課文,讓學生提出自己疑惑的詞語或者句子。
(5)一起觀看相關的小視頻。
(6)展示金山及金山寺的圖片并且詢問學生是否知道了解。
(7)用宣傳小視頻全方面展示金山。
(8)解釋《水漫金山》故事情節(jié)的來源。
(9)詢問學生覺得法海的做法是否正確。
(10)梳理《白蛇傳》的主要人物關系,并且進行簡單的復述。
(11)理解故事之后,說一說對這個故事的看法。
3.作業(yè)
(1)閱讀《學漢語分級讀物(第1級)民間故事:白蛇傳》。
(2)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金山和金山寺進行參觀。
(三)鎮(zhèn)江地域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建議
1.課程的設置
增設關于鎮(zhèn)江地域文化課程,或者在文化教學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例如《白蛇傳》教學可以突出其中《水漫金山》的故事,引出關于鎮(zhèn)江金山的介紹,吸引學生興趣,同時可以讓同學們課外通過與當地人交談或者去實地觀察來進一步感受,這些都有助于學生通過學習地域文化融入當地生活。
2.學習資料的制定
收集鎮(zhèn)江有名的人文景觀、風景名勝以及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東西例如醋等等,寫成小冊子,讓教師在教相應文化課程的時候能夠有所借鑒,并且能隨時引出相關知識,擴展留學生對鎮(zhèn)江這座城市的認知范圍,同時也能夠讓留學生對鎮(zhèn)江產生探索的欲望,在探索過程中逐漸掌握中文。
3.教師知識的儲備
要教導學生關于鎮(zhèn)江地域文化的知識,那么教師必須要有相應的知識儲備,當教師對相關知識熟悉之后才能夠在課堂上向學生講解,從而使得學生和教師進行雙向溝通。
4.課外活動
如果有條件,可以帶學生進行實地游覽,讓他們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到相關的知識,進一步理解相應課文的深層內容。
五.結語
地域文化教學對于教師的要求更為嚴格,對輔助材料也有更高的要求。就鎮(zhèn)江這個地方而言,雖然其歷史底蘊深厚但是可以直接使用的教材很少,需要繼續(xù)挖掘,另外地域文化在留學生的教學中占比不大,但是就日常生活而言地域文化是他們最易接觸到的文化,因此是留學生不得不學習的一部分。當然本文還有很多問題并未解決,比如如何選擇鎮(zhèn)江這個地域的文化,選擇的標準是什么都并未解釋,這都需要之后進行進一步探索。
注 釋
①劉宇.論中華文化中地域文化多樣性的基本特征[J].江漢論壇,2009(09):119-124.
②北宋.曾彥和.潤州類集·序.全宋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704.
③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moe.gov.cn/
④嚴其林、程健.京口文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⑤洪邁.夷堅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⑥[日]柳田國男著.連湘譯.傳說論[M].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5.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大學2020年度大學生科研立項項目,項目編號:19C554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