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茜
內(nèi)容摘要:基于自讀課就是要把課堂還給學生這一理念,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合理適當?shù)剡\用教讀課上學到的閱讀方法和技巧,通過自主解析來了解作者的生活感受和文字背后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這是自讀課教學應(yīng)該要達到的目標,基于這一目標,我們可以以“批注”為抓手,以批注方法中的質(zhì)疑式批注為切入點,收集整理學生問題,讓學生圍繞文章標題和內(nèi)容之間的聯(lián)系展開討論。在學生自讀,理清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昆明雨中的“景”“事”“物”背后蘊含著的作者不一樣的情思。
關(guān)鍵詞:自讀課 自讀課文 《昆明的雨》
師:汪曾祺說“我在昆明待了七年。除了高郵、北京,在這里的時間最長,按居留次序說,昆明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币晃蛔骷也粫p視“故鄉(xiāng)”這個詞的分量。因此,作家在年近古稀的時候,還幾度千里迢迢從北京來到昆明,尋覓自己在西南聯(lián)大求學時期留下的足跡,《昆明的雨》便是這些“足跡”中一個鮮亮的腳印。今天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篇回憶性的散文,一起探尋到底是什么讓作者在離開昆明40年后還如此念念不忘。
一.質(zhì)疑批注,提出問題
師: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如何通過自己一步步的解讀來了解作者的生活感受,最有效的方法便是邊閱讀邊做批注。而批注又分為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鑒賞和質(zhì)疑等多種類型,我們今天這堂課就圍繞著大家的質(zhì)疑性批注展開。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整合自己課前的質(zhì)疑,提出小組內(nèi)部的共性問題,派代表全班交流。
(各小組發(fā)言人依次發(fā)言)
(老師邊聽邊整理并整合問題,將問題板書于黑板上)
板書:1.本文以“昆明的雨”為題,為什么要花大量筆墨寫其他的事物?
2.本文為什么以“昆明的雨”為題?
①文章標題是“昆明的雨”,開頭為什么要寫從一幅畫寫起?
②文章標題能否改成“昆明的雨季”或是“昆明的生活”?
③文中為什么兩次提到“我想念昆明的雨”?
3.作者想表達怎樣的情感?
文章寫到“昆明的雨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如何理解“使人動情的”?
二.布置任務(wù),回答問題1
師:同學們自己提出的這幾個問題非常有價值,它是開啟我們由淺入深解讀文本的一把鑰匙,那么,想要弄清第一個問題,就必須先回答文中除雨外還寫了哪些事物?這個問題比較簡單,因此請大家花1分鐘快速的拿筆在文中圈點勾畫出來。
生:仙人掌、菌子、楊梅、緬桂花。
師:除了以上景、物外還寫了人和事嗎?
生:還寫了賣楊梅的苗族女孩、給房客送花的房東母女、和德熙參觀蓮花池、酒店小酌。
師:補充得很完整,那寫了這么多東西,有什么好處呢?
生:表達了作者對昆明的喜愛和想念之情。
師:如果只寫菌子就不能表達想念嗎?去掉其他的事物,只寫菌子或是只寫仙人掌、楊梅可不可以?為什么?
生:不行,菌子、仙人掌等事物,這些都是具有昆明特色的東西,能代表昆明的特點。
師總結(jié):“多角度”、“立體的”這幾個詞用得真好!通過這一部分內(nèi)容的討論,我們都能感受到作者在選材上將文章內(nèi)容鋪排得很開,寫到了仙人掌、各類菌子等景、物、人、事,而通過這些散布在全文的事物,我們也了解到了昆明的風俗、美景、美食、人情等多方面內(nèi)容,因此讓我們也感受到了更多樣、更豐富的昆明圖景。下面請大家花4分鐘自由朗讀文章,感受豐富的昆明圖景。
板書:散——“物”類豐富
三.學生討論問題2,并展示成果
師:既然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全文不只是寫雨,那么為什么文章要以“昆明的雨”為題,而且文中還多次提到“我想念昆明的雨”呢?所以我們現(xiàn)在來解決第二個問題。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花3分鐘時間討論,派代表分享你們的討論結(jié)果。
生:因為雨季濕潤的特點,仙人掌才會長得肥大,倒掛的仙人掌才能開花;也是因為有了雨的滋潤,菌子才能如此美味,楊梅也才能好吃,花才能顯得生機勃勃的。而且文中說了“雨是能引起一點淡淡的鄉(xiāng)愁的”。
師:有人剛才問道,文章開篇為什么要從一幅畫寫起?這幅畫除了揭示昆明的特點外,還起了什么作用?
生:這幅畫正是畫了最具昆明特點的仙人掌和菌子,才讓作者想到了昆明的雨,也正是由于畫中的內(nèi)容,才能夠引出第6段對仙人掌的描寫和第7段對菌子的描寫。
師:你關(guān)注到了文章各個段落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真棒!那么,后面的8、9、10段和前文有關(guān)聯(lián)嗎?文中各個自然段之間能否調(diào)換順序?為什么?
生:不能調(diào)換順序,因為由第7段的菌子這種美食作者自然又想到了另外一種好吃的東西楊梅,而由楊梅這個果子,又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花,而第9段最后由寫花帶給人的感受引入“思鄉(xiāng)”這一話題,從而自然過渡到第10段的描寫。
師:于是記憶開始流淌,情感開始蔓延滋長。你的思維真是活躍!老師稍微一點撥,你立馬就能發(fā)現(xiàn)全文各個段落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
師總結(jié):通過大家對這一部分內(nèi)容的討論,我們共同認識到了文章在組材上,作者將選取的諸多事物都放置于“雨”這樣一個背景下,而作者又順著雨帶給人的明亮、豐滿這種美好感受,從一幅畫說起,自然而然的引出后文的仙人掌和菌子,再通過這些物與物之間的自然聯(lián)想,勾連出一幅幅充滿生機、蓬勃生命力的昆明圖景,讓我們順著他的這條記憶的河流,慢慢走向充滿情味的情感深處。
板書:連——“雨”為線索
四.學生品味文章內(nèi)容,討論展示問題3
師:所以作者說他想念昆明的雨。但是通過前面的探討,我們發(fā)現(xiàn)好像沒有那么簡單,那么作者想念的究竟是什么?
生:想念昆明的生活。
師:你為什么會這樣認為呢?能否結(jié)合文中具體細節(jié)或片段談?wù)勀愕拈喿x感受?
生:文章第7段中寫到“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鮮,香,很好吃”,說明作者很喜歡這種美食的滋味,也能看出他是想念昆明的生活的。
師:確實,作者從觸覺、味覺、嗅覺,全面描寫了牛肝菌的滋味,讓我們讀來不僅覺得垂涎欲滴,還口齒生香、回味無窮,如此滋味怎能讓人不喜愛呢?既然講到了滋味,提到了情感,我想“情味”是需要細細品讀才能有所感受的,所以請大家一起讀讀第8段的內(nèi)容,感受一下這段中是怎樣體現(xiàn)作者情感的?
(生齊讀)
生:我認為第8段中“這個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這一句中,“都比不上”采用對比的手法,說明了昆明楊梅的好吃,并且“一點都不酸”我覺得可能不一定不酸,只是作者因為喜歡,所以才說一點都不酸。
師:你揣摩得真仔細。確實,我們可以從這里看出作者如孩童般偏執(zhí)地喜愛著昆明。
生:我認為第10段中也能看出作者對昆明生活的懷念。因為40年后,作者想起那天的情景,還寫了一首詩。
師:寫了一首詩就說明他懷念昆明的生活嗎?那我們一起來讀讀這首詩,品品這首詩中的情感。
(生齊讀,師引導分析)
生:詩的第一句中“少行人”說明環(huán)境很安靜,第二句中“野店”說明是偏僻的小店,“苔痕一寸深”說明人跡罕至,襯托了酒店環(huán)境的幽靜,“濁酒”是不太好的酒,也是尋常人家喝的酒,“天過午”說明昆明人家的生活很悠閑、安逸,最后一句“木香花濕雨沉沉”我覺得給人很靜謐的感受。
師:你的分析既細致又全面!所以我們從這首詩中實實在在感受到了歲月靜好。
師總結(jié):所以,同學們,通過大家的品讀,我們發(fā)現(xiàn)作者將自己對昆明生活滿懷的喜愛和縈繞不絕的想念滲透在了各個散開的事物中,從而逐漸將全篇的內(nèi)容匯聚了起來,向我們?nèi)嬲故玖嗣篮玫睦ッ魃睢?/p>
板書:聚——“情”溢全文
師:那么作者為什么會喜愛和想念這樣的昆明生活呢?
五.師生合作探究,明確作者的生活態(tài)度
師:這篇文章所回憶的昆明事物處于什么樣的年代?那個時候的昆明是不是真的如作者筆下這般美好呢?老師讀文章時也想不清楚,于是去找了一些資料,能看到當時昆明的時代特征,這才慢慢有所領(lǐng)悟,分享給大家。(屏幕顯示)
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六年的昆明是什么樣的呢?
《新校舍》中說:“學生吃的飯是通紅的糙米……飯里什么都有:沙粒、耗子屎……”“由于經(jīng)費緊張,新校舍只能建成平房,學生宿舍為土墻茅草頂。新校舍進門是一條貫通南北的大路。路是土路,到了雨季,接連下雨,泥濘沒足,極易滑倒。”
“大雨從茅草屋的房頂,從單薄的窗戶,一股腦地撲向教室,撲向?qū)W生的臉頰。雨自顧的下,教授自顧的講,學生自顧的聽,好像雨水是他們的,與自己無關(guān)。雨水大的實在講不成課了,教授就在寫滿密密麻麻公式的黑板上寫下四個大字——靜聽雨聲。 ”
師:大家從這幾段材料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當時昆明生活條件艱苦、社會很動蕩、生命受到威脅。
師:的確,我們發(fā)現(xiàn),現(xiàn)世并不安穩(wěn),可是為什么作者筆下的昆明生活卻是如此的美好呢?這其中隱藏著作者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呢?
生:(齊說)樂觀……
師:僅僅是“樂觀”嗎?請大家看到文章第8段,讀一讀里面的句子。(引領(lǐng)分析賣楊梅女孩的形象)
生:說明她們內(nèi)心很平和,是一種很悠閑、閑適的狀態(tài)。所以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平和、從容。
師:請大家再一起看看第10段中的句子。(引導分析酒店小酌時看到的情景,這樣的情景營造出怎樣的氛圍?)
生:這些雞在打盹,木香茂密幽香,這給人一種靜謐的、安寧的美。
師:安之若素!所以汪曾祺心境是淡定的、從容的、平和的。
師總結(jié):經(jīng)過大家的分析,我們也終于明白了文章題目為“昆明的雨”,但目的并不是在寫“雨”,而是在極力展示昆明各個角落里流淌出來的種種“美好”,而這些美好的背后體現(xiàn)的是一種恬淡平和的生活態(tài)度和人生境界。
板書:境——恬淡平和
當然也是因為他的這種心境,更讓我們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于他而言,生活原本并不美好,但是時間越久美好的事物便越容易被放大,因此就越容易憶起,同樣的,那些不愉快的事物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被削減直至慢慢被淡忘。這就是人性的美好之處。
回顧我們這節(jié)課的學習過程,大家通過了解一組物象,品析了一些詞句,體會了一些情味,感受了一種境界。最后,讓我們回到課文,再次深入感受一下汪曾祺筆下的這種恬然的昆明(大家齊讀課文結(jié)束本課)。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吳家山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