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飛
數字科技時代全面到來,依靠“萬物互聯(lián)”和智能算法,人類已實現從“一對多”的單向傳播、“多對多”的互動傳播到“多對一”的智能化、精準化傳播轉換。數字基建、數字經濟、數字惠民、數字治理……一個個技術感十足的理念正變成我們的日常生活。數字科技時代將從根本上促成國家治理現代化轉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建立健全運用互聯(lián)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進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規(guī)則;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加強數據有序共享,依法保護個人信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勾勒了在新發(fā)展階段要實現的目標和具體舉措,其中包括建設“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加快數字化發(fā)展”。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基于大數據的數字化管控技術在疫情防控領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加速了數字社會智能化治理時代的到來?!敖⑴c數字科技兼容匹配的治理模式,讓具備數字領導力的數字政府成為數字社會的標配”,已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之義。
數智化治理是將智能信息新技術充分運用到政府數字治理場景以全面提升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效能的先進治理方式和治理體系。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從基礎保障力、數字創(chuàng)新力、治理行動力和公共引導力四個維度提出了構建政府數字治理評估指標體系。
基礎保障力:側重評估政府進行數字治理的基礎支持,是政府數字治理發(fā)展的物質保障,包含通聯(lián)情況、研發(fā)資本、網絡安全等具體指標。
數字創(chuàng)新力:側重評估政府數字治理的相關措施和建立能支持政府數字治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包含數字政府、平臺搭建、數字生態(tài)等具體指標。
治理行動力:側重考察政府利用數字化平臺提供行政服務、公共服務、政務公開等能力,衡量政府提供各類服務的便利性、互動性和科學性等,包含信息公開、政務服務、科學決策等具體指標。
公共引導力:側重考察智慧城市新內涵下政府引導和促進人人參與推進數字治理的能力以及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實踐,包含政民互動、公眾認知、輿論引導等具體指標。
從上述四個維度出發(fā),基于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qū)政府的數字治理水平的量化評估,《2020中國政府數字治理指數報告》認為,我國正在經歷“從單一電子政務到數字治理的轉型”,多項政府數字治理創(chuàng)新實踐應運而生。從縱向來看,我國近年來電子政務蓬勃發(fā)展,也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特別是在2020年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從橫向比較來看,政府數字治理能力較強的省份主要集中在東部發(fā)達地區(qū),中部地區(qū)發(fā)展較快,中西部地區(qū)有多個省份呈現加速發(fā)展狀態(tài)。
從各單項指標而言,表現都有顯著提升。在基礎保障層面,5G、新基建等設施在數據收集和傳輸中發(fā)揮重要作用,部分政府部門也開始主動認知并積極回應新出現的信息鴻溝及網絡安全等問題,為數字治理保駕護航。在數字創(chuàng)新層面,系統(tǒng)互通、數據互通帶來的高水平資源配置方式,不斷催生出以“城市大腦”為代表的城市治理現代化數字系統(tǒng)解決方案和以新經濟為代表的“數字孿生”新型生活生產方式。在治理行動層面,借助高效的數據整合,各級政府能夠積極進行信息公開,豐富公開形式。通過打通數據平臺,政府能夠并通過提高內部信息傳輸和協(xié)同效率,提高公共服務提供的能力,進一步推廣“辦事零跑動”,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
近年來,我國大力倡導智慧城市、新基建和網絡安全建設,取得大量發(fā)展成果,為政府數智化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打下較為堅實的基礎。同時,我們要順應數字化和智能化趨勢,在總結數智化社會治理的新探索、新突破和新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政府數字治理能力。
一是與時俱進,提升數據素養(yǎng)與數字領導力。數字領導力是數字時代國家治理體系重大改革賦予的新使命,要求領導者能夠適應和駕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問題而應該具備的一種能力。當前,圍繞“智慧城市”的規(guī)劃、政策指引與落地實施,我國各地政府已在基礎設施和智能應用方面構建起實現數智化治理的基本條件和全域場景,多個城市已初步建立起了城市“智慧大腦”。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手段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不僅城市變得更“聰明”,也提升了治理者的數字運用能力,特別是在掌握城市數據資源基礎上,能更有效地借助數據要素參與社會和市場機制運行,優(yōu)化資源配置。
二是以人為本,彌合數字鴻溝,營造數字友好型智慧社會。根據國家標準委制定的《新型智慧城市評價指標》,惠民服務和市民體驗在八大指標中分別占比37%、20%,權重相當大,可見政府數智化社會治理依然遵循以人為本的治理理念。這既體現在各級政府不斷優(yōu)化服務提供方式上,如以“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為代表的行政審批改革,提供優(yōu)質公共服務,簡化行政流程;也體現在彌合數字鴻溝、營造數字友好型智慧社會上。疫情期間,健康碼、在線教育等引發(fā)了社會輿論對于數字鴻溝的關注。除了數字硬件設施升級、軟件服務優(yōu)化外,還要堅持包容普惠,加強不同地區(qū)、不同年齡、不同層次人群的數字素養(yǎng)培育,使數字經濟發(fā)展的紅利惠及全民。
三是推進社會治理生態(tài)體系變革,構筑共建共治共享的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和數字治理新生態(tài)。數字時代,很多群眾都在網上。數字治理也需要構建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新渠道,以便統(tǒng)籌調動各方面力量,讓社會各主體積極參與到數字化治理的過程中,進而提高科學決策與公共服務的效果和水平。在數字治理轉型中,政府部門要發(fā)揮“政務中臺”功能,打造一體化、無差別政務服務體系,盤活社會資源,整合民眾需求,查堵政策盲點,促進民眾參與政策的改進和落實,提升決策與協(xié)同能力,構筑共治共享共建的數字治理新生態(tài)。同時,還要下大力氣解決數據的分享、協(xié)同機制和梗阻問題。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要解決共享數據的責、權、利問題。數據共享的實質是數據在不同主體之間的雙向流通、共享融合,進而釋放更大的數據價值。
四是織緊信息安全網絡,樹立大數據標準和城市智慧防線。數字時代,數據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擁有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傳統(tǒng)要素一樣的地位。有關部門要在數據的產權界定與安全保護方面盡快完善數據隱私保護制度和安全審查制度,從而確保數據安全。2016年11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出臺,進一步明確了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的法律地位。隨后,涉及網絡安全的標準迎來修訂潮,以適應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要求。僅2020年,國家多部委和專業(yè)機構就發(fā)布了53項網絡安全國家標準;此外,金融、通信、公安、密碼等行業(yè)也發(fā)布了數十項網絡安全行業(yè)標準。
(作者系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人民在線副總編輯、新媒體智庫主任)
責任編輯:何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