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國,陳曉生,王映璇
(1.廣東省康美醫(yī)院 康復醫(yī)學科,廣東 普寧 515300;2.廣東省康美醫(yī)院 內二科,廣東 普寧 515300;3.廣東省康美醫(yī)院 門診內科,廣東 普寧 51530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因纖維環(huán)破裂或腰椎間盤發(fā)生退變,間盤組織突出,壓迫或刺激到脊髓神經組織,引發(fā)神經根炎癥,神經根營養(yǎng)供應和傳導發(fā)生障礙,使患者出現坐骨神經痛、神經障礙等情況。由于腰椎處神經分布密集,經影像檢查椎管狹窄不明顯、癥狀較輕患者多采用保守治療。在中醫(yī)學中,本病屬于“痿證”“腰腿痛”的范疇,中醫(yī)理論認為,腰為腎之府,腎主水納氣,主骨生髓,腎精不固,邪氣入體則經脈不暢、氣血兩虛[1]。本研究采用元胡葛根湯結合溫陽通絡針灸法治療,以期探討中藥方劑聯(lián)合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為后續(xù)中醫(yī)治療提供臨床參考。
選擇我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就診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共82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41例。觀察組中,男29例,女12例;年齡38歲~62歲,平均(47.3±3.4)歲;病程0.5 a~12 a,平均(5.4±1.3)a;腰4椎~5椎間盤突出22例,腰5骶1椎間突出13例,合并腰4椎~5椎間盤突出和腰5骶1椎間突出6例;左旁中央型患者14例,中央型患者16例,右旁中央型患者11例。對照組中,男30例,女11例;年齡37歲~63歲,平均(45.6±3.2)歲;病程0.5 a~10 a,平均(5.2±1.2)a;腰4椎~5椎間盤突出21例,腰5骶1椎間突出12例,合并腰4椎~5椎間盤突出和腰5骶1椎間突出8例;左旁中央型患者16例,中央型患者15例,右旁中央型患者10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患者存在腰痛并向臀部和下肢呈放射性,腹部加壓疼痛加劇,脊柱生理弧度消失并且發(fā)生側彎,病變脊柱有壓痛感,并沿下肢放射,腰部活動受限,隨著病程延長,下肢受累出現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下肢肌肉萎縮,經X線影像檢查可見脊柱側彎,腰椎生理前凸消失,椎間盤變窄,骨贅增生,經CT檢查可明確椎間盤突出部位。
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均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間盤突出范圍<7 mm,年齡在20歲~70歲,能夠耐受本次治療,且患者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存在肝腎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其他系統(tǒng)性疾病,患有凝血功能障礙、消化道出血者,精神異常無自主行為能力患者,患有腰椎脫位、腫瘤、骨折者,硬膜外腫瘤、脊神經根炎、先天性畸形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拒絕參加本次研究治療者。
給予中藥方劑元胡葛根湯治療。藥物組成:葛根20 g,元胡15 g,桑寄生15 g,雞血藤15 g,丹參15 g,牛膝15 g,續(xù)斷15 g,川芎10 g,桂枝10 g,獨活10 g,白芍10 g,地鱉蟲10 g,地龍10 g,山甲10 g,甘草10 g。根據患者證型加減,血瘀型患者,加沒藥10 g、乳香10 g;濕熱型患者,加薏苡仁10 g、蒼術10 g;肝腎虧虛型患者,加杜仲10 g、狗脊10 g。每日用水煎后取500 mL藥液,早晚分兩次溫服,每天1次,治療30 d。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溫陽通絡針灸法治療。主穴:選取雙側的腎俞穴及腰椎間盤突出椎節(jié)雙側的夾脊穴,配穴風市、環(huán)跳、殷門、承山、委中、陽陵泉、昆侖、絕骨,用1.5寸~2寸毫針針刺腎俞穴及夾脊穴,進針得氣后針感向腰骶部及下肢傳導,環(huán)跳穴針刺0.8寸~1寸,昆侖穴直刺0.5寸~0.8寸,進針后行平補平瀉法將2 cm的艾條點燃固定在針柄上,直到燃盡,留針30 min,每天1次,治療30 d。
采用日本骨科學會腰椎疾患綜合評分標準(JOA)、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直腿抬高試驗評價患者腰椎恢復情況。①JOA評分量表:包括腿痛、腰痛、步行能力、膀胱功能、體征、生活能力6部分,評分滿分為29分,得分越低說明患者腰椎功能障礙越明顯。②VAS評分:利用直尺畫線分別畫出0-10刻度,得分越高則疼痛越嚴重,按疼痛程度劃分為無痛(0分)、輕度(1分~3分)、中度(4分~7分)、重度(8分~9分)及劇痛(10分)。③直腿高抬試驗:患者取仰臥位,醫(yī)師幫助扶好患者膝部并保持伸直,讓患者踝部緩慢抬高,出現下肢疼痛停止,記錄床面和下肢的角度,角度越大說明患者腰部運動功能越好[3]。
參照《中醫(yī)骨傷科學》[4]判定。痊愈:腰腿痛癥狀消失,腰部功能基本恢復正常,直腿抬高超過70°,恢復正常生活工作,行走超過2 km;好轉:腰腿痛癥狀明顯改善,腰部功能明顯改善,能下地行走;無效:達不到上述標準。
3.4.1 兩組觀察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JOA評分、VAS評分、直腿抬高試驗指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JOA評分、VAS評分、直腿抬高試驗指標有明顯改善,且觀察組的JOA評分和直腿抬高試驗指標高于對照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JOA評分、VAS評分及直腿抬高試驗比較
3.4.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隨著年齡增長腰椎會發(fā)生退行性病變,其中腰椎間盤突出癥發(fā)病率較高,特別是在30歲~50歲的壯年人群中,多在外力作用下導致纖維環(huán)發(fā)生全部或部分破裂,軟骨終板及髓核向外突出,壓迫神經導致患者出現腰腿疼痛的情況。西醫(yī)相關研究認為,髓核突出物壓迫神經根,引起神經根水腫,產生無菌炎癥,是引發(fā)腰腿疼痛的主要原因[5]。中醫(yī)學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fā)病機理為氣血虧損、肝腎不足、復感風寒濕邪、氣滯血瘀、脈絡不通,多采用行氣止痛、活血化瘀、補益肝腎的治療方法。
元胡葛根湯中,主藥元胡和葛根解痙止痛的功效,地鱉蟲、地龍、山甲具有逐瘀通絡,桂枝和獨活通經驅邪,川牛膝、桑寄生、續(xù)斷補益肝腎,當歸、丹參、川芎活血祛瘀,白芍、甘草解肌止痛,整個組方配伍可起到活血通絡、培補肝腎、解痙止痛的作用。
溫針之名首見于《傷寒論》,但其方法不詳。本法興盛于明代,明·高武《針灸聚英》及楊繼洲之《針灸大成》均有載述:“其法,針穴上,以香白芷作圓餅,套針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朔ㄐ杏谏揭柏氋v之人,經絡受風寒者,或有效”。溫針將艾灸的溫度通過金屬制毫針以熱傳導到穴位深處,可溫通經絡,緩解疼痛,同時升高局部溫度,升陽化氣,使水濕瘀血等陰自然化解[6]。
本研究中,觀察組采用溫陽通絡針灸法結合元胡葛根湯治療,其JOA評分、VAS評分、直腿抬高測試指標均得到改善,且改善效果明顯優(yōu)于單獨采用中藥方劑元胡葛根湯治療的對照組。分析原因為,本研究中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發(fā)病機制為氣血運行不暢,陰陽失調,經脈阻滯,利用溫陽通絡針灸法溫陽氣逐寒濕,活血化瘀,通經活絡[7]。此外,在委中、關元、腎俞等穴位進行溫針灸,可提升自身免疫力,調節(jié)身體分泌,腎俞為腎經經氣轉輸的重要穴位,溫針之可驅散寒氣,補益腎氣,溫針委中可通調太陽經,通絡止痛。本研究中的溫陽通絡針灸法所選取的每一處穴位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都是有利的穴位,能夠有效改善氣血兩虛、脈絡不通情況[8]。
綜上所述,溫陽通絡針灸法結合元胡葛根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利于緩解患者腰部及下肢疼痛,改善腰部功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