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海
摘要:信息技術這門學科理論知識內容較多,操作起來非常枯燥乏味,而且需要大量的實踐來完成,同時信息技術對于學生的要求也會更高。根據(jù)這一情況,任課教師必須要知道的如果想要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且還能夠對相關理論知識有著強烈的學習興趣以及課程活動的順利進行,那教師必須隨時隨地的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對這門課程學習的興趣情況,需要重點培養(yǎng)學生積極、自主學習的意識,也要讓學生感受到信息技術課程學習的興趣和快樂所在,讓學生在興趣的伴隨下喜歡上信息技術課程的內容。
關鍵詞:新課程;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策略
前言:信息技術是我國初中教育教學階段的一門基礎課,學生通過初中信息技術的學習,不僅能獲得基礎知識,而且能形成良好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養(yǎng)。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在新課程理念下,面臨著全新的要求,傳統(tǒng)的單一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新課改的需要,迫切需要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因此,將探究式教學應用于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課程背景下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重要性
1.逐步減少學生思想壓力
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講,大多都是剛剛開始接觸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可能現(xiàn)在電腦已經(jīng)普及到每一個家庭當中,學生對于電腦方面的操作非常熟練,但是對于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卻缺少充分的了解,也就導致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難度系數(shù)較大,也會為學生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就當下的中學生而言,其實信息技術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其了解并取得信息方面的能力,讓他們能夠用最快最便捷的方式進行信息的搜索、整理以及數(shù)據(jù)方面的分析。如果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含義沒有真正地了解,那么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就會產(chǎn)生一定的壓力和畏懼。因此對中學生進行信息技術方面的興趣培養(yǎng)就顯得尤為關鍵,主要是因為能減少學生在思想方面的壓力,幫助學生不斷的克服在學習中遇到的難題,幫助學生平衡好心態(tài),更好的學習信息技術這門課程。
2.創(chuàng)設愉悅氛圍
眾所周知,信息技術是綜合性極強,實踐性極高的科目之一,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難度系數(shù)會高于其他科目,這也就導致學生對這門課程失去興趣,嚴重者還會失去信心和耐心。如果初中學生能夠對這門學科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那么他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就會產(chǎn)生濃厚的樂趣,對于教師所教授的知識也能夠認真地記錄和學習,即使難度相對大些也無所謂。在實際課程教學活動當中,教師在講解相關學習內容的時候,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并且踴躍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各種問題,這樣課堂的整體氛圍也就會更加輕松、愉悅,學生也很愿意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切身地感受到信息技術這門課程的意義所在,同時也能夠為以后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新課程背景下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策略
1.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融合
就信息技術這門課程而言,其所涵蓋的理論知識內容較多,但同時也需要學生多加實踐多加操作,并且積極地參與教師所組織的各項教學活動當中,不斷進行練習。根據(jù)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在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當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學模式。當下,信息技術的水平一直在不斷發(fā)展和進步,人們日常生活當中也有很多方面運用到信息技術方面的內容。因此,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內容引入到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活動當中來,為學生搭建與生活相關的各種教育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生活的方式去解決所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和難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當學生動手實踐過以后,就會從根本上了解并掌握教學的內容。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下建立Excel表格,并在表格當中輸入阿拉伯數(shù)字:23、35、56、79、103,再通過計算的方式求出合計。接下來可以讓學生自主進行操作,當遇到問題的時候學生可以尋求教師的幫助,當學生理解后,再演示一遍計算的過程,鼓勵學生獨立完成整個流程。當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有操作錯誤之時,應該及時予以改正,并鼓勵學生不斷進行實操。教師也可以選擇一名同學為其他同學演示計算的過程,讓學生樂于分享,也體驗分享所帶來的樂趣,通過不斷地演練、實操充分調動學生的熱情,提升對于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學習的樂趣。
2.應用微課開展分層教學
《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要關注全體學生,充分考慮初中學生的起點水平和個性方面的差異,通過對教學的合理設置,充分挖掘學生潛力,實現(xiàn)學生個性化發(fā)展。農(nóng)村初中學生系統(tǒng)接受信息技術課程的時間晚,且受客觀因素的影響學習時間也短,在家操作和使用電子計算機的時間也受到家庭條件制約。相對來說,一些擁有家用電腦的學生信息技能較強一些,其學習需求也會有一定差異性。對此,在教學中需要針對學生差異性,巧妙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分層教學,滿足學生個性化發(fā)展需求。具體操作上,教師可以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對學生進行全面摸底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整體分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能力狀況,錄制三種不同層次內容的微課。第一檔可以設置為基礎性任務,面向全體學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知識和基礎技能;第二檔設置成進階型任務,在學生完成第一檔任務的前提下,提升學習任務的難度,培養(yǎng)學生深度思考、動手操作的能力;第三檔任務是綜合實踐型的學習內容,是在一、二檔基礎上的進一步提升,需要學生在綜合掌握所學知識的基礎上,來應用所學解決新情境下的新問題,這契合素質教育下的能力立意,也與義務教育階段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要求一致。通過給學生提供三種不同類型的微課,能夠給學生結合個體需求提供不同的學習任務,符合新課改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求,也順利實現(xiàn)了分層教學,教學的針對性會更強,每一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能夠有一定的收獲,這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3.合理評價促進教學效果提升
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能夠對信息技術教學起到診斷、調節(jié)的作用,還能夠對學生的課堂學習實現(xiàn)導向與激勵的作用,整體上服務于教學決策,對于優(yōu)化教學進而提升信息技術教學效率有極大幫助。傳統(tǒng)信息技術教學評價的關注度點在學生學習的結果和總結性上,對于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評價不夠,且忽視了學生個體的差異性。針對素質教育對信息技術教學的要求,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評價要把學生的學習結果和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結合起來,特別是關注學生的發(fā)展?jié)摿?,切實發(fā)揮評價激勵學生的作用。在評價內容上,要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全面融入其中,用評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潛能。在評價主體上,要把教師評價和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結合起來,優(yōu)化教師教與學生學之間的關系,增強教學的實效性,從而提升教學效率。
三、結語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師一定要注重并加強學生在學習興趣方面的培養(yǎng),這也是課程不斷發(fā)展和進步的前提。在新課程改革這一時代背景下,教師應該尊重每一位學生的性格和發(fā)展特點,采用因材施教的模式開展教學活動。現(xiàn)如今,計算機操作已經(jīng)是學生今后發(fā)展和進步的重要媒介,因此教師一定要注重學生能力方面的培養(yǎng),對學生不斷進行引導,通過興趣方面的培養(yǎng),減少學生在學習中所產(chǎn)生的精神壓力,讓學生更好、更快地發(fā)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林剛.淺談初中信息技術教學[J].新課程導學,2020(13):80.
[2]喬連桂.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方法淺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0,14(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