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巍
閱讀和寫作是兩個相互關(guān)聯(lián)、相互作用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孤立地將二者割裂開來,而應當從學生閱讀實際出發(fā),把握好教材資源,從對課文的鑒賞與打磨中挖掘?qū)懽鹘虒W的源頭活水,以讀促寫,讀寫結(jié)合,讓學生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提升其閱讀和寫作水平。
一、探尋規(guī)律,句段式仿寫
對于存在于文章中某一段落或句群中的典型的寫作技法,教師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探析寫法,使認知系統(tǒng)化。然后按照規(guī)律進行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式的練習,能夠有效提高其表達技巧。
例如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中的幾段經(jīng)典描寫:
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只見一片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fā)端,也不見其終極,只是深深淺淺的紫,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
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仔細看時,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開,下面的待放。顏色便上淺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來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開的花像是一個張滿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帶著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
仔細探尋上面幾處描寫,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先是敘述要描寫的對象,即“有什么”,然后對描寫對象的特征進行形、色、態(tài)等不同角度的描寫,即“什么樣子”,最后展開聯(lián)想或想象,完成“像什么”,或“想到什么”。三個不同維度的句子合起來就完成了對一個事物的整體描寫,我們把這個過程概括為“描寫三部曲”。對于初嘗描寫、不得章法的學生而言,循著這樣的三個步驟操作,基本可以把一樣事物介紹得比較清楚,進而生動可感。
舉學生習作例子:
描寫百米賽跑前緊張的心情:我一腳踏上暗紅色的塑膠跑道,腳下是白得刺眼的起跑線。前方,暗紅色的跑道一直向前延伸,像一條長長的巨蟒,吞噬著眼前的一切。
描寫夏日的雷雨:這雨便成滂沱之勢,嘩嘩地從天傾瀉而下,一發(fā)不可收拾地下著。千萬根雨絲像千萬根箭簇般密集而迅速地襲向大地,大地迅速籠起一層朦朧的白霧。
描寫雨中奔跑的艱難:不多會兒,身上校服就被雨淋得濕透,鞋子里也灌滿了雨水,每一腳踩下去,都能聽得到咯吱咯吱的聲響。我像是一個跌落海里的溺水者,拼命擺動著雙臂,在精疲力竭時艱難呼吸以求生機。
以上三處均摘自同一位學生在同一篇習作中三處不同對象的描寫,小作者靈活地將習得的“描寫三部曲”運用于自己的寫作中,將一篇選材原本普通的關(guān)于跑步的題材寫得生動而豐富??梢姡坏┳プ∫?guī)律,并提供可借鑒性的模式,讓學生有路可循,學生語言的提升是顯而易見的。
二、活搬巧套,結(jié)構(gòu)式摹寫
寫好“文章”,既要講求“文采”,也要講求“章法”?!罢路ā奔次恼碌摹肮趋馈?。好的作文都是脈絡清晰、結(jié)構(gòu)完整的。其主要表現(xiàn)為起承轉(zhuǎn)合自然,過渡照應合理,段落層次分明等。而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經(jīng)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行文雜亂無章,結(jié)構(gòu)松散,呈文方式凌亂,缺少謀篇布局意識。若能從課文中尋得一些寫作的結(jié)構(gòu)技巧,并巧妙套用在自己的作文中,不失為一種快捷的辦法。
例如朱自清的《春》的“總分總”結(jié)構(gòu),同時分述部分嵌入進并列式結(jié)構(gòu),就很適合初嘗寫景散文的同學學習和借鑒。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的“遇險”過程則為記敘文的寫作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起承轉(zhuǎn)合”式的敘述樣本。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中“見藤蘿——憶藤蘿——悟藤蘿”的寫作路徑,對于托物言志類作文的構(gòu)思是一個很好的參考。另外,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中欲揚先抑式結(jié)構(gòu),莫懷戚的《散步》中一波三折式結(jié)構(gòu)等,都是非常值得學習和借鑒的。
三、多向假設,片段式改寫
所謂“多向假設”,即通過“假設”對文章的內(nèi)容展開合理想象和拓展,在深入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上,進行思維的多維度的發(fā)散和延伸,生動活潑地對學生進行語言實踐訓練。
例如魯迅《社戲》教學中“多向假設式”讀寫活動:
1. 如果你是平橋村村民,請你為大家介紹一下平橋村的村莊環(huán)境;
2. 如果你是“我”的母親,請你回憶一下看戲那一日孩子神思不定、坐立不安的情狀;
3. 如果你是平橋村的一個小伙子,請以你的視角說說你眼中這位“大市鎮(zhèn)里出來念過書的”“迅哥兒”;
4. 如果你是雙喜,請你為大家回憶一下那一夜“偷豆”的趣事;
5. 如果你是阿發(fā),請你為還沒去成的“迅哥兒”介紹一下趙莊的“社戲”;
6. 如果你是那一夜的月色,請你講講這群月下的少年;
……
“多向假設”式片段練習,尤適用于情感豐富而表達含蓄的文章,通過問題的設置,既讓學生依托課文有話可說,又能加進想象合理拓展,學生非常樂于動筆。
四、創(chuàng)設情境,想象式補寫
“假設式”改寫需要遵從文本內(nèi)容,是對文本內(nèi)容的拓展和延伸。而文本內(nèi)容之外,往往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新的情境進行想象式補寫,豐富文章內(nèi)容的同時,還能讓人物形象更加飽滿有層次。
例如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一文,作者寫到母親故去之后,自己對“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悔恨,及對早年不理解母親的懊悔,這種感情是深沉而內(nèi)斂的,潛藏在文字中而不外露。在設計教學時,我增設了這樣一段情境的補白:
母親走后,屋里比以往更安靜了,再沒人躲在角落偷偷聽我動靜,也再沒人在我耳旁囑我出去走走——或“看看”。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經(jīng)常陷入一個夢里,是的,我有一個凄苦的夢,在夢里……
請學生根據(jù)以上情境,寫下“我”對母親的愧疚和想念,還有不能自已的自責。
學生作品示例:
我有一個凄苦的夢,在夢里,我一遍一遍地哭喊:“我知道您心里的苦,我知道您心里的難,可再苦再難,咱們娘兒倆一起擔啊!您還沒見著兒子成器呢,您還要跟我一起去北??淳栈?,您答應過我咱們一塊兒好好活的呢!母親,您知道我有多想您嗎?您在那邊冷不冷?肝還疼不疼?我知道您為我們操了一輩子心,擔了一輩子累,您讓兒子還您啊,兒子想十倍百倍地還給您啊!”可即便是在夢里,我也明明白白知道,這些話兒母親已是無從聽到,她再也聽不到了!
像這樣進入情境之后的寫作,讓學生置身敘事主人公處境中,把一個陌生的、外在的、與己無關(guān)的對象,變?yōu)槭煜さ?、可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志的存在。這樣,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情感的內(nèi)驅(qū)力,讓其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礎上,真正體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五、對話文本,評價式悟?qū)?/p>
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薄皠庸P墨”即我們今天講的做批注、寫感悟。評價式寫作即是在深入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對文章思想、情感、內(nèi)容、形式、語言進行審美鑒賞,通過聯(lián)想、感悟、點評、追問、質(zhì)疑等方式,記錄下文本閱讀過程中的所思、所感、所悟、所得,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并將之形成文字的一種讀寫結(jié)合方式。評價式悟?qū)懩苡行нB接閱讀與寫作,讓學生在讀寫結(jié)合中充分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審美能力。
好的評價式悟?qū)懸趦牲c:一是學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這有賴于教師的精心點撥和學生的共情能力;二是教師鋪設的評價范圍要明確,對不同風格不同文體的文章,根據(jù)其自身特點,要善于摘取最有價值的評價點供學生進行評價。
例如在講授李森祥的《臺階》之后,針對文中父親勞累半生只為砌得三級臺階,砌好臺階后的父親卻失落而迷茫的情況,引導學生思考:實現(xiàn)了夢想,卻失去了青春、健康、生活的目標、精神的支柱,甚至是自身存在的價值,你認為值得嗎?
有學生用一首精致的小詩表達自己從《臺階》中得到的對于生命的思考:
生命賤如草芥,渺若微塵
但,
是草,就要拼盡全力,釋放全部的綠意
是塵,就要潤澤滋養(yǎng),從塵埃里開出花來
這樣的評價式悟?qū)?,已?jīng)不僅是對文章內(nèi)容理解和分析,已然上升到和作者對話的層面,在與文本深刻的碰觸和融合中,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和思考,逐步實現(xiàn)思想的建構(gòu)。
六、化詩成文,升格式創(chuàng)寫
“化詩成文”,顧名思義,即將詩歌轉(zhuǎn)換成文章。中國的詩歌語言凝練,情蘊豐富,極具畫面感和想象性,且題材廣泛,或詠物,或敘事,或抒情,幾乎每一首都可成為我們寫作時取之不竭的寶藏。教師可以引領學生透過文字表層的意象,去細細品味和領悟作品所要表達的內(nèi)涵,驅(qū)遣想象力,化詩成文,對于學生寫作思路的拓展和文章底蘊的提升是不無裨益的。
臺灣作家張曉風就曾經(jīng)對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一詩做過非常成功的化詩成文的改寫,可謂是化詩成文的范文。她以細膩、敏銳的筆觸,講述了張繼落榜失意泊船蘇州而夜作《楓橋夜泊》一詩的故事。小說的線索明晰,結(jié)構(gòu)精巧,以張繼落榜失意的心理變化為線索,按照“考試落榜——離開京城——夜泊姑蘇——秋夜無眠——創(chuàng)作詩篇”的順序來布局,將一首28字的七言絕句,綿延成千余字的小說,給讀者一種新穎的審美享受。我們在進行詩歌教學時,不妨采用這種形式,鼓勵學生合理想象,大膽構(gòu)思,在保留詩歌意境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升格寫作,這不失為一種寫作教學的好思路。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