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博彥
史漢軍,中山市沙欄初級中學副校長,廣東省特級教師,初中物理高級教師,廣東省中小學新一輪“百千萬人才培養(yǎng)工程”第二批初中理科類名教師培養(yǎng)對象,中山市名教師工作室主持人,多次被評為中山市“優(yōu)秀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多次參與省、市教育部門組織的幫扶送教、研修交流、名師走進鄉(xiāng)村等活動;在省級以上刊物發(fā)表論文20余篇。
1993年,大學畢業(yè)一年后,24歲的史漢軍來到中山市沙欄初級中學工作,一晃眼,便在這所農(nóng)村學校工作了27年。27年里,史漢軍扎根鄉(xiāng)村,經(jīng)歷和收獲著與教同行的點點滴滴。
讓學習變得有趣
身處異地,語言不通,經(jīng)驗不足,讓剛到崗位的史漢軍如履薄冰。他說:“我性格內(nèi)向,不喜說話,怕丑害羞,本不適合做教師,但既然選擇了,就只好硬著頭皮走上講臺?!碑敃r的教材,成了史漢軍教學上的救命稻草:相比以前所用的物理教材,當時廣東使用的沿海版教材,插圖豐富有趣,實驗多種多樣,即使他不能生動地授課,也可以通過實驗演示或?qū)W生實驗來開展教學。史漢軍說:“當時我只是想著鉆研從未見過的沿海版教材,覺得教好教材就足夠了,至于如何整合教材,如何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教學藝術(shù)來提高課堂效率等,我沒有想過,也沒有研究。就這樣,我糊里糊涂地過了一學年?!?/p>
第二年,作為當時學校物理科組里唯一的一個本科生,學校安排史漢軍擔任物理科組長,這讓他更加努力地研讀教材、研究“教參”和教學大綱。同時,他積極參與學??平M教研、集體備課等活動,也經(jīng)常接受市、鎮(zhèn)專家的聽評課。得到專業(yè)的指導后,史漢軍開始在教學實踐中嘗試新的教學法。慢慢地,史漢軍的教學水平開始提高,所教學生的成績也不斷提升,第二學年下學期,他便被評為學校的“十佳教師”。
從此,史漢軍的課堂開始變得不一樣:由于學校的教學設施設備有限,他就把人們使用的勞動、生活工具拿到課堂上進行分析。廚房的餐具、建筑工地上的工具等,成了課堂的“??汀?,讓他能夠很好地給學生解釋動能、摩擦、杠桿、壓強等物理學概念;他還自制各種教具,設計各種小實驗、小魔術(shù),給學生帶來新奇感和親切感,使他們更多地參與課堂學習。例如,由于學校只有小型的“滑動變阻器”,沒有投影儀、多媒體電腦等設備,教師無法直觀地展示“滑動變阻器”的原理和結(jié)構(gòu),不利于教學的開展。為此,史漢軍自己設計,買來電線、螺絲等配件,自制了一個大型的“滑動變阻器”。當這個“滑動變阻器”出現(xiàn)在課堂時,教室瞬間就“沸騰”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一下子被激發(fā)了。
史漢軍說:“當時農(nóng)村學校的學生,愛動手,但不喜歡看書;他們熱情、友好,卻很少主動與老師溝通;他們對新鮮事物很感興趣,卻少有求知的動力和欲望。因此,物理課程的教學目標,不應僅是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還應注重對學生終身學習愿望、科學探究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以及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p>
2009年中山市高考理科狀元何允昌說:“我至今還記得史老師帶著我們做潛望鏡、小桿秤,測自己身體的密度、測自己爬樓梯比賽時的功率等有趣的情景,史老師的新鮮點子和要求讓我深深愛上了物理,而且越學越覺得有意思,越愛學物理。”
讓課堂延至生活
2005年,史漢軍代表鎮(zhèn)區(qū)參加中山市教學技能大賽,教學內(nèi)容為“內(nèi)能”。史漢軍設計了用浸水后的棉花來實驗,吸收或擠出的水表示內(nèi)能的改變,課堂上形象生動的實驗降低了知識的難點,同時他還制作了動畫和精美的PPT課件,在學校演練時得到了很好的評價。然而,到正式比賽時,史漢軍只獲得了二等獎,專家給出的課堂教學評價不高。
“這是為什么呢?”面對比賽結(jié)果,引起了史漢軍深深的反思。為了找到問題的答案,史漢軍將自己所有的錄像課都看了一次,有的課反復聽,并大量閱讀教育教學書籍,找問題,找原因。
2006年,學校“教學反思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課題在市里立項,史漢軍作為課題的業(yè)務主持人,課題研究過程中收集、學習了大量的理論,在校內(nèi)開展了教學后記評比、反思教學個案分析、反思教學比賽、教學反思論文評比等一系列的教學反思活動。一系列的理論學習與教學反思活動,讓史漢軍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學生的興趣盎然,只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一半,而更為重要的另一半,是學生的發(fā)展;物理課程的教學,應注重讓學生經(jīng)歷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jīng)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踐,讓教學效果最終落實到學生的收獲、成長上。
自此,史漢軍更為細心地經(jīng)營每一節(jié)課,反思每一節(jié):“這節(jié)課吸引了學生嗎?他們喜歡這節(jié)課嗎?我教會了他們什么?他們的能力提高了嗎?下次我該如何改進我的課堂?”史漢軍更加注重挖掘教學內(nèi)容中蘊含的情感因素,用情景來烘托教學中的情感氣氛。
例如,一次周一的晨會上,學校德育處公布了上周“創(chuàng)文明班”獎扣分情況,史漢軍擔任班主任的班級,由于上周五早操期間課室沒有關燈,被扣了2分,班級與“標兵班”擦肩而過,全班同學情緒低落。晨會結(jié)束后的第一節(jié)課,正好是史漢軍的物理課,于是,他靈機一動,將當天“電功的測量與計算”的例題,更換為“課間課室關燈15分鐘,能節(jié)約多少度電”。結(jié)果,從每天每班可節(jié)約0.18度電的計算到講授一度電的作用,從全校全年可節(jié)約近千元的電費到為希望工程捐款等內(nèi)容的安排,使學生既掌握了知識,也受到了思想教育,知道了節(jié)約用電的價值和意義,課堂收到了雙重的效果。
一位學生家長這樣向史漢軍說:“史老師,感謝你對我女兒的教育和關心。開始時我們總擔心她學習不好,沒想到在你的鼓勵和帶動下,她對物理有了這么濃厚興趣,她很喜歡聽你的課,感謝你讓她在課堂上收獲了這么多!”
讓同伴得到發(fā)展
2014年,由于良好的教育教學表現(xiàn)以及優(yōu)秀的科研成績,史漢軍被認定為中山市第三批名教師;2015年,史漢軍成為廣東省中小學新一輪“百千萬人才培養(yǎng)工程”名教師培養(yǎng)對象。在“省百千萬”的培訓中,史漢軍聆聽了專家、名師的講座,也到杭州、北京、重慶、成都以及澳大利亞、香港等地的中小學觀摩學習。史漢軍說:“回首這幾年的‘省百千萬培養(yǎng)學習,我就像進行了又一個大學本科學習,收獲巨大,這是我所經(jīng)歷的培訓中最扎實、最有收獲的培訓。”
作為名教師,史漢軍通過組織工作室成員到省內(nèi)外學校進行參觀學習,引導他們參與課題研究,到佛山、肇慶、清遠、梅州等地開展同課異構(gòu)活動,帶領了一批教師走上了專業(yè)化發(fā)展的道路。工作室學員在省級教學競賽上獲得2項一等獎、1項三等獎,參與市的微課制作比賽獲得6項一等獎、18項二等獎、20項三等獎;共發(fā)表教育教學論文12篇,其中1篇入選人大復印報刊材料。
工作室成員、大涌卓山中學教師陳增豪說:“在工作室的學習中,既有觀念上的洗禮,也有理論上的提高,既有知識上的積淀,也有教學技藝的增長。”沙欄初級中學教師吳教興說:“在史老師的帶領下,我多次觀摩‘省百千萬物理研修活動,參與了1項省課題和1項市課題研究。他讓我們牢記教育的初心,做教育的有心人、用心人,讓我們相信能做得更好,也會遇到更好的自己。”
就在采訪史漢軍老師的會議室不遠處,有一棟封閉的大樓。史漢軍介紹道:“這是學校的舊教學樓,27年前我就是在里面給學生上課的,現(xiàn)在因為安全問題已經(jīng)不使用了。現(xiàn)在我們都在新教學樓里上課?!睆呐f教學樓搬到新教學樓這10多米的距離,史漢軍一走便是27年。這是他與教同行的27年,是他從教壇新手到教學名師的專業(yè)成長,更是他扎根鄉(xiāng)村的教育人生。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責任編輯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