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騰 宮良豐 李 莉
(大連市中心醫(yī)院運動醫(yī)學科,遼寧 大連 116033)
股骨轉子間骨折在老年患者中是一種非常常見的骨折類型,其發(fā)生率相對較高。對于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來說,其在臨床中主要表現(xiàn)為粉碎性骨折,并且其會伴隨骨質疏松以及各種內科疾病,是對老年高齡患者身體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帶來嚴重威脅的重要疾病。有關研究表示,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有較高的病死率[1]。因此怎樣對治療方式進行合理選擇,降低患者的下床活動時間,減少并發(fā)生風險以及降低病死率是臨床研究的重點所在。在對患者實行股骨轉子間骨折內固定的過程中,其固定方式主要包括髓外固定以及髓內固定,但是由于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自身會合并骨質疏松以及各種癥狀,病情不夠穩(wěn)定,因此很容易產生固定失敗以及各種并發(fā)癥,治療效果不夠顯著。本文的主要目標就是探討運用生物型加長柄行半髖關節(jié)置換治療高齡粉碎性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效果觀察,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140例高齡粉碎性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開展研究,標本納入時間為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男、女患者各80例和60例;平均年齡為(72.16±2.38)歲。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2]:患者均可耐受麻醉以及手術治療并且具有生活自理能力;患者傷前其側髖關節(jié)均不存在髖關節(jié)炎以及股骨頭壞死等一系列疾??;所有患者以及患者家屬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標準:排除存在陳舊性損傷以及局部感染患者;排除手術耐受性較差患者;排除臨床資料不全患者。
1.3 方法 ①術前準備:患者在入院之后,對其實行皮牽引制動,并對其實行頸動脈以及雙下肢靜脈檢查,同時對其肺功能以及顱腦功能進行輔助性檢查。對于高齡粉碎性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來說,要對其實行三維重組檢查以及髖部CT掃描,手術之前按照患者的骨折特征對其進行全面性分析,進而對治療方法進行合理選擇。另外,手術之前要對患者的心腦肺等內科疾病進行治療,等到患者的病情大體穩(wěn)定之后再對其實行手術治療。②手術方法[3]:患者取健側臥位。切開其皮下組織以及闊筋膜,對臀大肌纖維進行鈍性分離,對患肢進行屈膝內旋,并且對患者的閉孔內肌、梨狀肌、股方肌以及閉孔外肌等進行充分暴露,同時暴露股骨大轉子,并對其實行牽引和外轉處理。在對其實行內旋解剖復位之后,要使用髕爪復位鉗對其進行復位,進而為股骨小轉子上截骨以及假體股骨頭中心高度提供有力基礎。使用電刀對外旋肌群止點進行切割,并切開關節(jié)囊,之后按照股骨矩骨折塊以及小轉子情況對其實行捆扎復位處理。如果小轉子復位難度較大,則可以不對其進行處理。手術結束之后要使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并留置負壓引流管,創(chuàng)建臀中肌大轉子止點,縫合闊筋膜,關閉切口。③術后處理:使用抗生素對患者實行抗感染治療。手術之后的第2日將引流管拔出,引導患者盡早活動,同時對其實行抗凝治療,手術5 d之后輔助患者下床活動。對于合并內科疾病患者,要對其內科疾病進行治療,強化其手術期間的管理,降低肺部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使呼吸保持在通暢狀態(tài),告知患者多喝水進以減少尿路感染。手術之后要對其實行生化電解質以及血常規(guī)檢測,進而保持其電解質平衡?;颊叱鲈褐埃嬷浼皶r復診,同時按照患者的病情恢復狀況對其實行功能訓練指導。
1.4 觀察指標 分析患者的術中出血量、臥床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同時對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進行密切觀察。
患者的術中出血量為(298.25±48.13)mL、臥床時間為(4.87±1.56)d、住院時間為(15.66±1.47)d;140例患者中,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6例、假體感染10例及關節(jié)脫位5例,發(fā)生率為15.00%。
股骨轉子間骨折是一種常見于高齡人群的骨折類型,因為患者自身會合并骨質疏松等疾病,因此大部分患者都為粉碎性骨折。傳統(tǒng)保守治療主要是實行皮膚牽引或者骨牽引,但是其致殘率以及病死率都相對較高,并且患者受到長時間臥床的影響,其很容易產生各種并發(fā)癥,因此手術治療已經成為臨床研究重點。在傳統(tǒng)治療中,固定方式主要包括髓外固定以及髓內固定,臨床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通常是按照股骨轉子間骨折的類型進行合理選擇,同時還要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的骨折類型進行思考[4]。對于高齡粉碎性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來說,因為其股骨近端的骨質疏松較為嚴重,螺釘對骨組織的咬合力相對較差,再加上實行髓外固定時,其抗旋轉作用也相對較差,所以無法實現(xiàn)強化內固定的效果,因此患者在手術之后很容易產生骨折不愈合、髖內翻畸形以及螺釘退釘等現(xiàn)象,進而造成手術失敗。當前,臨床在對患者實行髓內固定的過程中,通常是使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對其進行固定,其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低并且操作簡單便捷,當前已經成為對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進行治療的重要方式[5]。但是對于高齡粉碎性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特別是不穩(wěn)定型骨折患者來說,在使用髓內釘對其實行股骨近端固定的過程中,股骨轉子外側以及內側壁骨折都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防旋內釘的支撐作用,其抗旋轉以及抗內翻作用都會顯著下降,這就會增加患者的臥床時間,嚴重的甚至還會產生髖內翻畸形、內固定失效以及骨折愈合時間增加等現(xiàn)象。對于伴隨多種內科疾病的患者來說,臨床中要對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促進患者下床活動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重視。另外,在對高齡粉碎性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來說,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是對其進行治療的重要方式,并且其在臨床中獲得了非常廣泛的應用[6]。
有研究表示,在對患者治療的過程中對骨水泥型假體進行應用,其可以進一步提高機械的穩(wěn)定性,可以促進患者盡早下床活動,治療效果顯著。但是也有著手術時間長以及存在不良反應等缺點。甲基烯酸單體是骨水泥的主要成分,其可以對細胞所釋放出的5-羥色胺以及組胺等各種心肌抑制因子以及化學介質進行有效刺激,其會降低心肌收縮能力,擴張周圍血管,很容易使患者產生低氧血癥、心肺功能異常以及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不良反應[4]。而對于高齡患者來說,其自身經常伴隨各種內科疾病,如果骨水泥反應較為嚴重,則很有可能會產生肺栓塞等一系列癥狀,其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帶來嚴重威脅。近幾年,生物型人工髖關節(jié)假體柄的發(fā)展以及置換技術的不斷提高,臨床中一般是使用生物型股骨假體對患者實行關節(jié)置換。其不但可以進一步減輕骨水泥對患者機體所帶來的損傷,還可以降低手術治療時間,臨床應用效果顯著。通常情況下,生物型加長柄主要是在合并內科疾病、粉碎性股骨轉子間骨折以及需要盡早下床活動的患者中進行應用。其所使用的生物加長柄是一種遠端固定型假體,股骨柄輪廓為圓形,并且其具有8條縱形脊狀突紋,可以錨定骨質,能夠進一步提高假體旋轉穩(wěn)定性。另外,其圓形輪廓設計不但能夠對柄的前傾程度進行有效調節(jié),還可以對髓腔進行填充,進而實現(xiàn)髓內固定的目標[7]。生物型加長柄有著較高的穩(wěn)定性,其能夠對股骨轉子間骨折塊進行有效固定。對于粉碎性股骨轉子間骨折來說,因為其受到肌肉牽拉的影響,很容易產生股骨外側壁以及小轉子移位的現(xiàn)象,骨折的不穩(wěn)定性提高了骨折復位難度,即使實現(xiàn)了復位,其在擴髓以及擺放體位的過程中也難以對其位置進行保持。在實行關節(jié)置換的過程中,首先是對髓腔進行處理,并且對試膜假體柄進行合理選擇,在髓內固定基本穩(wěn)定之后將試模作為支撐,進而對周圍骨折塊以及大小轉子進行復位,同時使用鋼絲對其進行固定,大轉子的復位對于提高人工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以及強化外展肌肉力量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大轉子產生骨折,則要使用鋼絲對其進行捆綁[5]。復位過程中要對股骨上端以及大轉子骨折塊之間的筋膜纖維進行保護,并且還要對其移位現(xiàn)象進行糾正。因為粉碎性股骨轉子間骨折其股骨近端的解剖關系會產生一定的變化,難以對股骨柄前傾角進行有效判斷,而生物型加長柄的設計為圓形輪廓,其能夠對前傾角進行合理調整。所以,在安放假體以及擴髓的過程中,一般需要將患者的患肢保持在90°的狀態(tài),并且將髕骨和骨髁作為參照,對前傾角進行合理選擇,這樣能夠有效避免術后脫位[8]。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患者的術中出血量為(298.25±48.13)mL、臥床時間為(4.87±1.56)d、住院時間為(15.66±1.47)d;140例患者中,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6例、假體感染10例及關節(jié)脫位5例,發(fā)生率為15.00%。這表明在對高齡粉碎性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所進行的治療中實行生物型加長柄行半髖關節(jié)置換治療,可以減少并發(fā)癥的產生,有利于促進患者關節(jié)功能的盡快恢復。
綜上所述,在對高齡粉碎性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所進行的治療中,生物加長柄型半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治療效果非常顯著,其可以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