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冰箱的普及,新鮮蔬菜、水果更易獲得,加之人們衛(wèi)生習慣的改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的下降,全球胃癌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下降趨勢,這在歐美、日本等發(fā)達國家尤其明顯。而隨著社經(jīng)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加快、心理壓力加大、不良情緒增多,非幽門螺桿菌感染導致的胃癌發(fā)病率逐漸增加,尤其是在大城市的年輕人中,胃癌的發(fā)病有增加趨勢。我們在惋惜和痛心的同時,更應該了解胃癌,知道如何遠離胃癌。
1.幽門螺桿菌感染 這是定植在胃黏膜的一種特殊細菌,與腸型胃癌相關。
2.高鹽飲食 事實上,感染幽門螺桿菌的人,最多只有1%可能發(fā)展成為胃癌,但在高鹽飲食環(huán)境下,幽門螺桿菌的致病力、毒性會發(fā)生很大變化,可導致胃黏膜上皮細胞損傷,進而轉化成胃癌。也就是說,幽門螺桿菌感染和高鹽飲食相結合,是胃癌發(fā)生的催化劑。
3.年齡 從50 歲開始患胃癌的風險大增,70 歲后更是成倍增加,80歲、90 歲患胃癌的風險更高。這符合大自然規(guī)律,因為胃工作了一輩子,到了50歲,自我更新修復能力開始下降,所以年齡越大,患胃癌的風險越大。
4.性別 男性患胃癌的概率是女性的2~3倍。究其原因,既與男性的染色體有關,也與生活方式有關。男性吸煙率高,更喜歡吃肉類和高鹽食物;此外,男性的精神壓力也遠大于女性。其實,不僅僅是胃癌,許多腫瘤也是男性患病風險明顯高于女性。
5.家族遺傳 在胃癌發(fā)病機制中起一定的作用,但它的作用又沒有那么大。
總之,胃癌是多基因、多階段、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以上5 個因素的人群,即為胃癌的高危人群。
所謂高危人群,即表示患胃癌的風險高于一般人群,但并不表示一定會得。胃癌高危人群可以通過根除幽門螺桿菌,改善生活、飲食方式,從而不發(fā)展為癌癥。
胃癌的預后與診治時機密切相關。如何能夠做到胃癌早發(fā)現(xiàn)?那就是定期做胃鏡篩查。
一般情況下,篩查年齡從40 歲開始。但有胃部不舒服癥狀的年輕人,尤其癥狀持續(xù)存在,盡管這些不舒服的癥狀沒有任何特異性,盡管沒有不明原因的食欲下降、飯量減少、體重減輕、黑便等“報警信號”,同樣建議進行胃鏡檢查。即使害怕,高危人群也要定期做胃鏡篩查。
“報警信號”的出現(xiàn),說明胃可能出現(xiàn)問題了!而且可能已是中晚期胃癌了。早期胃癌是沒有癥狀的。
一次胃鏡僅能代表一段時間內的胃部狀態(tài),并不能代表終生不患胃癌。對于高危人群,建議1~2年的復查間隔;非高危人群,建議3~5年的復查間隔。
胃癌治療要到正規(guī)醫(yī)療機構就診,需結合腫瘤的早中晚分期確定治療方案。對于早期胃癌,推薦內鏡下治療。
內鏡下切除,也稱為超微創(chuàng)治療,既可以治愈胃癌,又可使胃的完整結構不受損失,術后胃功能完全恢復。但內鏡下治療對腫瘤的大小、浸潤深度是有要求的,超過相關規(guī)定,就無法做內鏡切除。
如果不幸不能行內鏡下治療,或檢出時已是胃癌中晚期,則需要行手術切除。此時,為了延續(xù)生命,付出的代價是胃的部分或全部切除,這會使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受影響。
預防是最經(jīng)濟、有效的健康策略,生活方式的調整對于預防胃癌至關重要。日常生活中遠離下列不良行為:如飲食不規(guī)律、高鹽、蔬菜攝入量少、吃飯狼吞虎咽、吸煙、熬夜等,胃癌就會少上門。此外,如有幽門螺桿菌感染,會對胃黏膜造成腸化、萎縮等破壞,根除這個致病菌,亦可防控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