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佳瑤 李曉宇 余 東 方劍喬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yī)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腓總神經麻痹(CPNP)是一種以足下垂、足及足趾不能背伸、走路呈跨越步態(tài)、小腿外側及足背部皮膚感覺異常的疾病,主要由外傷、代謝性疾病等因素使腓總神經卡壓、損傷導致。目前治療包括手術與非手術治療,手術以神經減壓或修復、神經或肌腱轉移為主,適用于頑固性或有壓迫性腫塊、撕裂損傷導致的病例[1],而非手術治療主要是藥物、針灸及物理療法等。針灸作為祖國醫(yī)學的特色外治療法,在CPNP的治療上具有安全綠色、經濟有效、縮短病程的優(yōu)勢?,F(xiàn)從其相關的經脈、腧穴入手,深入分析針灸治療CPNP的理論基礎,總結如下。
經絡是氣血運行的內在通路,具備向全身輸送營養(yǎng)物質、維持臟腑生理機能的功能,《靈樞·本臟》所言:“經絡者,所以行氣血而榮陰陽,濡筋骨,利關節(jié)者也。”《內經》中更是提出生命的存在取決于經絡,疾病的發(fā)生與否在于經絡的通與澀,治療的關鍵亦在于經絡通暢的理論。CPNP病位在下肢筋脈肌肉,五臟虛損致氣血生化乏源,或是外傷等使局部瘀阻影響氣血運行,都會導致筋脈失養(yǎng)而廢用。由此可見,本病的產生與經絡密切相關,經絡氣血的充盈、通暢對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針灸正被廣泛運用于治療神經損傷類疾病,究其二者間的關系,從電針修復神經的機制來看,有實驗研究[2]表明,電針可以促進神經營養(yǎng)因子-3的表達,抑制神經元凋亡來促進神經的修復與再生。從經絡實質研究來看,有學者[3]認為經絡與神經系統(tǒng)存在一定聯(lián)系,經絡循行與神經走行有吻合之處。如足三陽經循行路線在腓總神經(CPN)走行范圍內。悉知同CPN有關的經脈及其對下肢神經支配的運動、感覺功能的影響,可利用經絡感傳、運行氣血的特點來營養(yǎng)神經、濡養(yǎng)筋脈。
古醫(yī)籍中有諸多針灸治療本病的記載。治法上,《針灸甲乙經》記載:“痿厥寒,足腕不收,躄、坐不能起,髀樞腳痛,丘墟主之?!薄夺樉拇蟪伞费浴梆粲袧駸?、有痰、有無血而虛、有氣弱、有瘀血,針中瀆、環(huán)跳,灸三里、肺俞”,指出痿證治療除針刺之外,當用灸法。治療原則上,從《內經》的“治痿獨取陽明”到朱丹溪的“瀉南補北”法,再到葉天士“奇經治痿”的思路,都為后世治療痿證積累了豐富的經驗?,F(xiàn)代CPNP的針灸治療遵循古人治療原則,根據神經走行與支配、經脈循行、經絡辨證、病變部位所在而選經論治。
2.1 從足之三陽經循經論治:《素問·痿論篇》曰:“陽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标柮鹘浿魑?,主運化水谷精微并生成與運行氣血。陽明在調節(jié)十二經脈氣血的同時,可以濡潤骨節(jié)經脈,主持關節(jié)運動。此外根據經絡循行及解剖學,陽明經與CPN大致相伴而行。CPN及其支配的肌肉得陽明經氣血的充養(yǎng),運動自如,感覺正常。
除陽明經外,也要重視其它陽經。其一從經脈循行入手。足少陽經沿下肢外側中線,順著足背至第四趾外側;足太陽經在下肢循行于后側和足外側部,二者循行經坐骨神經、CPN分布區(qū)域,可以主治本經所過部位的病證。其二從經絡病候分析?!端貑枴ふ{經論》載“五臟之道,皆出于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指出經絡病候除本身的虛實變化之外,必會累及臟腑器官、皮肉筋骨。足少陽“是主骨所生病者……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jié)皆痛,小趾次趾不用”。足太陽主治筋所發(fā)生的疾病,如小腿肚等部位疼痛,足小趾不能活動。二者主治病候同CPNP癥狀相符。其三從古籍討論?!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吩疲骸瓣枤庹?,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睆堉韭斦J為陽氣是水谷精華,柔之陽氣為陽氣之初始,屬少陽,又因少陽主筋,可以養(yǎng)筋骨[4]。王冰注解為“然陽氣者,內化精微,養(yǎng)于神氣,外為柔軟,以固于筋”,陽氣可以溫養(yǎng)堅固筋腱?!端貑枴嵴摗分刑峒啊熬揸枮橹T陽主氣”,而巨陽屬太陽。故此,少陽之氣和太陽之氣均可柔潤筋骨。楊繼洲言“寧失其穴,勿失其經”,所以從足三陽經循經論治對CPNP的治療有重要意義。
2.2 從肝、脾、腎三經辨證論治:肝主筋、藏血,肝血充足,筋得其養(yǎng),運動靈活。脾屬后天之本,是氣血化生之源。脾主肉,肌肉健碩、關節(jié)運動需要脾所運化的水谷精微的充養(yǎng)?!梆糌省笔悄I經所生病,因腎主骨生髓,腎精乃先、后天之精,腎精充足,骨骼肌肉健碩?;诟文I同源的機理,肝血與腎精相互化生,共同滋養(yǎng)筋脈。痿證以虛為本,病程遷延,肝腎陰虛、脾胃虛弱貫穿疾病始終,治療時兼以扶正補虛。
2.3 從經筋病位論治:CPNP在痿證中當屬“筋痿”,是十二經筋病變。經筋具有約束骨骼、屈伸關節(jié)、維持人體正常運動的功能,其常于氣血深聚的四肢關節(jié)、肌肉豐厚處結聚成為經筋節(jié)點。經筋為病,多屬拘攣、疼痛、弛緩,CPNP有類似臨床表現(xiàn)。足之三陽筋均起于足趾,向上行于外踝、足背處,結于膝部。依據“病在筋,調之筋”治則,治療可從足之陽筋入手以解除經筋病灶對神經的卡壓。
腧穴即孔穴,《千金翼方》指出:“凡孔穴者,是經絡所行往來處,引氣遠入抽病也?!闭f明穴位是疾病的反應點,施以針、灸可以激發(fā)臟腑經氣,調整虛實,祛病除邪。現(xiàn)代學者也認為,穴位物質形態(tài)的主導物質是神經,大多數(shù)穴位位于神經干或神經周圍,皮神經或交感神經是穴位針感傳導的物質基礎[5]。臨床選穴以局部、循經、辨證三種為主。
3.1 局部選穴:局部取穴體現(xiàn)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療規(guī)律。由于CPN在腓骨小頭處的位置表淺,易受損,針刺局部穴位有直達病所之效。陽陵泉又名“筋會”,《靈樞·邪氣藏府病形》云“筋急,陽陵泉主之”,有濡潤經筋之功。樓新法等[6]發(fā)現(xiàn),本穴區(qū)布有扇形分布的CPN肌脛骨前肌支和膝關節(jié)支,后下方為腓深神經肌腓骨管段和腓淺神經。故陽陵泉是治療本病的首選穴。
3.2 循經取穴:循經取穴是諸多醫(yī)家重視的取穴方法,《針灸大成》中提出“病隨經所在,穴隨經所選”的觀點。在CPN損傷的遠端,循三陽經路線取相應穴位,循經感傳而達氣至病所之目的。丘墟為膽經原穴,是臟腑原氣輸注、經留的部位,同時其位于外踝前下方,為腓淺神經支配區(qū)域,可激發(fā)經氣,調節(jié)臟腑氣血。有研究表明[7],刺激丘墟穴,可改善偏癱患者踝背屈功能。懸鐘屬八會穴之髓會,可補髓壯骨,多用于治療運動、神經系統(tǒng)疾患,《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有治“筋攣,足不收履”的記載。解溪位于踝背關節(jié)橫紋中央,拇長伸肌與趾長伸肌之間,針刺可以刺激主導踝背屈活動功能的肌群產生收縮,改善足下垂癥狀。
3.3 辨證取穴:臨床上單純根據癥狀常無法辨別其病位所在,需要顧及兼證,察之舌苔脈象,辨明臟腑虛實寒熱,從整體把握疾病的性質。CPNP與機體氣血虧損、宗筋失于濡養(yǎng)有關。足三里是陽明經經氣的樞紐,三陰交是三陰經交會穴,二者具有補益氣血之用,能改善受損神經的血供,促進皮膚感覺、運動功能的恢復。肝氣失調也是氣血運行障礙的因素。太沖可調達肝氣,使肝血發(fā)揮濡養(yǎng)宗筋的作用。濕熱浸淫筋脈,久則阻礙氣血運行,脾經合穴陰陵泉五行屬水,刺之施以瀉法,具備清熱利濕、通利筋脈的功效。根據證型不同,在主穴的基礎上加用配穴,旨在治病求本:濕熱浸淫型,可見肌肉腫脹麻木,選陰陵泉、脾俞、三陰交以清利濕熱;氣血虧虛型,多伴有肌肉萎縮,加用足三里、三陰交、血海等補益氣血;氣滯血瘀型,取太沖等行氣腧穴,以起到氣行血行之效。
針灸治療CPNP從經絡循行入手,注重辨證,結合解剖學以把握病位之所在,并根據虛實寒熱靈活選穴施術,既可解除病灶,疏通經絡氣血,又可調節(jié)臟腑虛實,標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