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妹,郭書法,陳曉倩,蔣玉波
(蚌埠醫(yī)學(xué)院 公共基礎(chǔ)學(xué)院,安徽 蚌埠 233000)
隨著世界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越來越密切,跨國家、跨文化及跨語言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外籍人士來華開展商業(yè)合作、旅游觀光等活動,聯(lián)絡(luò)口譯的實踐和應(yīng)用變得更加頻繁。相較于會議口譯,聯(lián)絡(luò)口譯缺乏專業(yè)化、規(guī)范化的指導(dǎo),雖然最早出現(xiàn),適用范圍也最廣,但是由于其個體性、參與性等限制因素,發(fā)展與研究還存在障礙??谧g學(xué)界仍然以會議口譯為主,研究主要包括語言技巧、同傳口譯等。九十年代后,全球一體化背景下,醫(yī)學(xué)口譯和社會服務(wù)口譯開始日趨興盛[1-2]。
在跨國家、跨文化及跨語言的國際交流過程中,由于受文化、宗教、價值觀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聯(lián)絡(luò)口譯的譯員主體性發(fā)揮、口譯翻譯策略實施等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本文結(jié)合弗米爾的翻譯目的論和外宣翻譯的相關(guān)原則,從語言層面、文化層面和交際層面對聯(lián)絡(luò)口譯實踐應(yīng)用進行了整理分析和探討,并提出相關(guān)意見,為提高聯(lián)絡(luò)口譯水平,實現(xiàn)信息的有效傳遞提供一些借鑒。
張健、曾利沙教授曾嘗試對“外宣翻譯”下過定義:對外宣傳是一種以外國受眾為宣傳對象的國際信息傳播活動[3-4]。在外宣翻譯過程中,翻譯質(zhì)量對于外宣效果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早在1990年,段連城指出了我國在對外宣傳中普遍存在兩種“病狀”:甲型病狀與乙型病狀[5]。“甲型病狀”屬于顯而易見的硬傷,表現(xiàn)為“白字”連篇,語法錯誤和用詞不當;而“乙型病狀”則表現(xiàn)為拼寫無誤、語法不錯,但外國讀者感到難懂甚至不懂,更談不上喜聞樂見的譯文。因此,“乙型病狀”違背了交際功能的實現(xiàn),盡管譯文無誤,卻也影響了受眾的理解。在當今形勢下,盡管我國的外宣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然而以上兩種病狀遠遠沒有達到銷聲匿跡的地步。我們在外宣工作的“翻譯質(zhì)量”方面,大概可以用這樣八個字來概括:“進步不小,問題仍大”[6]。丁衡祁針對大城市的公共場所、出版讀物、新聞媒體、產(chǎn)品包裝等方面出現(xiàn)的拼寫錯誤、語法錯誤、用法錯誤等問題,從十幾個方面加以闡述。[7]葉小寶、權(quán)循蓮從語言表達錯誤和審校疏漏問題兩個角度對具體的篇章進行了探討。關(guān)于語言表達錯誤,從以下幾點展開討論:緣于理解的誤譯、機械死譯、詞不達意、累贅翻譯、搭配偏離、時態(tài)混亂和其他語法錯誤等,審校方面主要存在拼寫錯誤和格式問題[8]。盧小軍認為外宣翻譯問題分為單詞拼寫和語法錯誤、譯名不統(tǒng)一、中式英語、政治性誤譯、語用失誤等五類問題。[9]對于如何改進這些外宣翻譯中的“質(zhì)量問題”,諸多專家就相關(guān)問題提出了見解。比如,段連城先生不僅指出了外宣翻譯中普遍存在的“病狀”,而且診斷其“病因”,并提出相應(yīng)的“處方”:一般對外宣傳工作中可以采用“解釋性翻譯”[5];再如,中國外文出版發(fā)行事業(yè)局原副局長黃友義所提出的“外宣三貼近”也較有代表性,即外宣翻譯更需要翻譯工作者應(yīng)熟知并運用“貼近中國發(fā)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xí)慣”的原則[10]。
以漢斯·弗米爾(Hans Vermeer)的目的論(Skopos Theory)為代表的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具有很強的指導(dǎo)意義。Skopos 一詞來源于希臘語,意思為“目標”或者“目的”。弗米爾將其引入翻譯理論,以之為專業(yè)術(shù)語,表示譯作或者翻譯行為的目的。功能目的論的基本原則是:“翻譯并不是一個轉(zhuǎn)碼過程,而是人類一種具體形式的行動。凡行動皆有目的,因此翻譯亦由目的支配。在任何一項翻譯行動開始之前,必須要弄清楚它的目的是什么,否則無法進行翻譯?!盵11]也就是說,翻譯目的論將立足點放在目的語讀者和翻譯任務(wù)委托者身上,特別是放在目標文化中所要承擔的功能來決定在翻譯中應(yīng)當采取何種方法和策略。而能否實現(xiàn)譯文的功能,譯員還需要貫徹“忠信原則”(fidelity rule)與“連貫原則”(coherence rule)。“忠信原則”指原文與譯文之間應(yīng)該存在語際連貫一致(intra—textual coherence)。這在很大程度上相當于其它翻譯理論所強調(diào)的“忠實”、“對等”,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弗米爾在目的論中“貶低了原文的地位”[12],在弗米爾看來,原文只是為目的語讀者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譯文對原文忠實的程度和形式取決于譯文的目的?!斑B貫原則”指譯文“必須可解釋為跟譯文接受者的處境具有連貫性”[13],即譯文必須符合語內(nèi)連貫(intratextual coherence)的標準,具有可讀性和可接受性,能夠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譯入語文化及使用譯文的交際語境中有意義。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弗米爾所強調(diào)的“連貫原則”與段連城先生所提出的“乙型病狀”以及黃友義先生所提出的“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xí)慣”有著極大的相似項?!斑B貫原則”強調(diào)譯文必須要符合譯文受眾的情況,為譯文受眾所理解。換言之,譯文必須將譯文受眾的需求、背景、文化水平考慮在內(nèi),讓受眾聽得懂、看得懂。如果譯文沒有符合譯文受眾的需要,那它就不“合適”,不能達到預(yù)定的目的。作為外宣翻譯的重要形式,聯(lián)絡(luò)口譯已成為聯(lián)系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橋梁和文化載體。在聯(lián)絡(luò)口譯中,口譯員不僅要實現(xiàn)不同語言間的轉(zhuǎn)換,而且要確保翻譯的“可接受性”,這是聯(lián)絡(luò)口譯員的基本職能。
聯(lián)絡(luò)口譯是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特殊信息轉(zhuǎn)化活動。要求譯員不僅具備過硬的專業(yè)素養(yǎng),還必須擁有廣泛的文化背景知識、清晰的語言表達和熟練的溝通技巧[14]。但是在聯(lián)絡(luò)口譯實踐中,語言層面、文化層面以及交際層面的翻譯失誤依然普遍存在,值得聯(lián)絡(luò)口譯實踐者和研究者關(guān)注。
1.“甲型病狀”——語言層面的翻譯失誤。第一,中式英語。例(1)Under the correct leadership of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the city of Nanjing has made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in its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won a good beginning……
例(2)On November 10,1982,the Xixia Temple Sangha Training Course of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was opened,later it was renamed the Qixiashan branch of Chinese Buddhist Academy.
所謂“中式英語”,指的是不符合英語表達習(xí)慣的用法。這類英語表達往往深受漢語思維的影響,從而過度拘泥于原文字句,對于擴大對外宣傳效果起著阻礙作用。在上述這兩個例子中,譯員無視中英文在表達上的不同,挪用漢語的語序和表達方法,造成了“形式上是英語,但在用詞搭配上不符合英語習(xí)慣用法?!盵15]以第(1)個例子為例,漢語行文中經(jīng)常使用蘊含強烈感情色彩的副詞與形容詞作修飾語,以此達到加重、強化語氣的目的。比如“隆重舉行”、“勝利開幕”、“不幸遇難”、“徹底粉碎”、“極為可恥”等等,這類表達被稱作“中式英語”,而correct leadership 的英譯表達拖泥帶水,不符合英語的表達習(xí)慣,因此需要將“correct”刪掉。而就例(2)來說,則需要將“opened”這個中式表達改為“held”。
例(3)King of Yu temple fair in Tu mountain is a traditional folk cultural activity…….
在這個口譯案例中,譯員將涂山禹王廟會中的夏禹譯成“King of Yu”,將涂山譯成“Tu mountain”就是典型的中式英語。
第二,過多主觀溢美之詞。例(4)There are bridges and embankments interconnecting the oases of which each is with unique grace and unique names,namely……
例(5)The ship of China’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will brave the wind and waves and sail to the glorious destination of modernization.
避免重復(fù)是英語的一大特色。而漢語行文多用夸張、過度渲染的華麗詞匯,這對于中國受眾來說稀松平常,正所謂“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而西方人卻難以接受這類文風(fēng),認為它們?nèi)A而不實、矯揉造作,甚至招人反感。例(4)英譯中重復(fù)的“unique”等夸張之詞,應(yīng)該考慮到西方國外受眾的審美心理和語言習(xí)慣,進行語言風(fēng)格淡化處理,將“unique”刪掉,從而達到好的傳播效果。而就例(5)來說,譯文將原文所使用的擬人修辭“乘風(fēng)破浪”照譯,這導(dǎo)致譯文搭配不當;而且“glorious destination”中的“glorious”明顯存在主觀、夸張的成分,不妨將其改為:China will stride forward in building socialism,like a ship braving the wind and the waves,toward the destination of modernization.
第三,語法錯誤。例(6)Located North Shore of Wende Bridge of the Qinhuai River and also known as the Fuzi Temple……
例(7)Experienced thousand years of repeated rises and falls……
譯文存在著一些語法錯誤,這些錯誤不僅有礙于國外受眾的正常理解,也在很大程度上拉低了外籍人士對華的印象。以例子(6)來說,整個句子“一氣呵成”,毫無語法可言。應(yīng)該譯為Located in the north shore of Wende Bridge of the Qinhuai River,Confucius Temple is also known as Fuzi Temple……而例子(7)中,thousand 應(yīng)該改為thousands of,同時將repeated 刪掉,因為rises and falls 這個詞組本身就包含著“反反復(fù)復(fù)”的意思。
除上述明顯語言層面上的錯誤,還有用詞不當、表述不清等錯誤如下:
例(8)Its size was subsequently quite large,covering about 70,000 hectares and with 20,644 exam cells for student candidates.
在這個例子中,cell 的用法值得商榷,cell 指小蜂窩、小室、牢籠。主要表示狹窄的空間。在使用習(xí)慣上,外籍人士多將cell 理解為“牢房”,可以說,這個譯文會讓外籍人士感到不明就里。因此,在解說時應(yīng)當避免不合乎英語習(xí)慣的用法,將cell 改為room,從而避免了理解上的尷尬。
2.“乙型病狀”——文化層面的翻譯失誤。第一,文化層面過度“歸化”。例(9)Later,Sun Yat-sen led a donation activity and contributed Silver Dollar 10,000 himself,followed by a large number of government official donators
在全球化語境中,“中國英語”是向海外有效輸出中國文化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外宣翻譯中,對歸化的使用要恰當,不可一味“迎合”外國受眾的語言習(xí)慣,反而失掉了本民族語言應(yīng)有的豐姿,從而誤導(dǎo)外籍人士的理解和欣賞。因此,從文化傳遞角度來講,可以將“銀元”譯為Silver Yuan,同時將原文這一部分改為10,000 Silver Yuan.
第二,隱含的文化信息被刪減。例(10)The“ Peach Blossom Fan” by Kong Shangren and the“Scholars” by Wu Jingzi are also with Qinhuai background.On the Qinhuai River,there are gaily-painted boats,which is a combination of carts of the North and ships of the South.The 2 essays both titled “the Qinhuai River with Paddles and Lamps” penned by modern writers Yu Pingbo and zhu Zhiqing,are timeless elegant writing,and were true recording of the Qinhuai landscape.
例(11)During the era of Kangxi and Qianlong of Qing Dynasty,it had been renovated many times,and the Emperor Kangxi had ever titled it the “Ancient Jingmi Temple”.When in the Era of Xianfeng,it was destroyed by wars,and was rebuilt in the Tongzhi Era.
翻譯中有一個重要而常被忽略的問題,即隱含的文化信息如何翻譯。在跨文化交際中,這些隱含的信息對于另一個文化群體的受眾來說有時必不可少[16-17]。在以上這兩個例子中,出現(xiàn)許多對于中國受眾很熟悉的中國古代人文和歷史常識,然而對于國外受眾來講,這些歷史、文化語匯僅僅以拼音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如孔尚任、俞平伯、朱自清、康熙、咸豐等,這很難達到傳遞所蘊含豐富歷史人文底蘊無限風(fēng)采的目的。
3.“丙型病狀”——交際層面的翻譯失誤。第一,詩歌的英譯。例(12)Zhuque bridge and weeds,Wuyi Lane and Sunset;swallows,of the old families of Wang and Xie long ago,flying into the homes of ordinary people.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边@首詩以大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滄桑之變相比襯,抒發(fā)懷古嘆今之感慨。詩作借古喻今,情、景、事、理融為一體,場景闊遠,寓意深邃,堪稱唐詩中的藝術(shù)珍品。然而閱讀譯文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譯者對于這首珍品的英語闡釋卻與原文相距甚遠。許淵沖先生對該詩曾經(jīng)有過精彩的翻譯可以借鑒:
Beside the Zhuque Bridge wild flowers thickly grow,Along the Wuyi Lane the sun is setting low.
Where once the swallows knew the mansions of the great,they now to humbler homes would fly to nest and mate.
該詩歌英譯文按照詩歌英譯的原則和做法,通過靈活增減詞語,變換句式,創(chuàng)造出了詩歌的音美、形美和意美。筆者認為,一方面,愿樂意來華的海外人士還是很樂意去欣賞這些精致的詩歌的,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帶著相關(guān)疑問而來的,在領(lǐng)會這些詩詞的作用下,他們也許會對彼時彼景有不一樣的、更飽滿的感受;另一方面,這些外宣介紹往往是傳遞文化的理想陣地,因為目標受眾是主動而來,自身有了解我們文化的愿望,而更少強制性輸出手段帶來的一些阻力,大可選擇這些詩詞的“經(jīng)典”翻譯,讓異國游客去領(lǐng)略一番,要知道,他們不遠萬里來這里就是為了探求“異”的東西。
例(13)Poem works is often based on Qinhuai River,and one particularly notable is the poet in the Tang Dynasty,Du Mu,whose poem the“Anchorage on the Bank of Qinhuai”is the most famous……
在這個例子中,筆者認為此處應(yīng)該添加解釋以及其相應(yīng)譯文,這樣才能使國外受眾了解這首詩的內(nèi)涵與魅力。如許淵沖譯的《夜泊秦淮》這首詩就深刻體現(xiàn)了中國古典詩歌講究的音韻和意境之美。整首詩即景感懷抒情,含蓄委婉,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典范之作,因此,譯者應(yīng)當向譯文受眾如實展現(xiàn)其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給予他們濃烈的中國文化所蘊含的審美享受。
例(14)Cold water and sand bars veiled in misty moonlight.
I moor near a tavern on Qinhuai River at night.
The songstress knows not the grief of the captive king.
By riverside she sings his song of Parting Spring.
第二,意向受眾高估。例(15) There are lots of Chinese idioms such as “A Belly-Bared Son-in-Law to Be(坦腹東床)”,“Adding Eyes to a Painted Dragon(畫龍點睛)”,“Green Plum and Bamboo Horse (青梅竹馬)”。
外宣口譯實踐是一種典型的跨文化交際行為,旨在提供信息,感召譯文受眾。其目的的實現(xiàn)依賴于受眾對譯文的感受,因此在成語口譯的過程中,譯者要將漢語成語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加以釋譯,以最大限度地向外國受眾傳譯中國歷史文化的獨特內(nèi)涵,擴大他們的文化視野,引起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興趣,達到弘揚中國文化的目的。
在上述例子中,坦腹東床的典故出自于劉義慶《世說新語》,講的是書法家王羲之才華出眾,太尉郗鑒很器重他,但是到派人求親時,王羲之依然坦胸露腹,邊啃饅頭邊練字,旁若無人。郗鑒贊嘆:“正此佳婿邪!”遂以女妻之。此處,譯員直接譯成了“A Belly-Bared Son-in-Law to Be”,會直接導(dǎo)致國外受眾不知所云、浮想聯(lián)翩,阻礙了中華文化信息的傳遞。“青梅竹馬”原典出自唐·李白《長干行》 詩:“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币馑际切稳菽信畠和g兩小無猜的情狀,也借指自幼親密玩耍且陪伴長大的青年男女。對于“青梅竹馬”,譯員采用直譯,忽略了外國受眾的接受能力。實際上,我們應(yīng)當以傳遞信息為主要目的,重點關(guān)注交際意圖能否實現(xiàn)。該譯員口譯實踐中未能將目的語受眾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并且試圖以漢語解釋譯文,我們認為這很可能高估了接受者的中文文化水平。以“青梅竹馬”為例,如果譯者在將其直譯為“Green Plum and Bamboo Horse”之后,再以literally means childhood friends 解釋一下,這無疑對外籍人士了解成語的內(nèi)涵大有裨益。
例(16)Legend of “the emperor Yu”in Tu mountain is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Anhui Province.
作為禹會諸侯之地,蚌埠涂山與大禹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涂山大禹傳說是安徽省重要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在英文口譯中,有的譯員將大禹簡單地譯成“the emperor Yu”,實則是一種文化缺省,缺少了應(yīng)有的文化注釋,對于外籍人士而言,絲毫不能理解關(guān)于大禹的傳說是如何謂之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如翻譯成Yu the Great,更能反映出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也與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稱號相稱。
在經(jīng)濟全球化加快背景下,隨著中國在國際上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越來越多的外籍人士來華旅游、貿(mào)易,跨文化交流變得越來越頻繁,導(dǎo)致聯(lián)絡(luò)口譯的需求日益增加,也對聯(lián)絡(luò)口譯譯員的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文化、宗教信仰、價值觀的差異,聯(lián)絡(luò)口譯譯員常常會在語言層面、文化層面以及交際層面的聯(lián)絡(luò)口譯實踐中存在一些失誤。同時,聯(lián)絡(luò)口譯譯員還肩負著在口譯實踐中凸顯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軟實力,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時代重任[18]。
聯(lián)絡(luò)口譯譯員在口譯這種跨文化交際活動中的作用和地位毋庸置疑,一名合格的聯(lián)絡(luò)口譯譯員不僅要擁有專業(yè)的英語語言應(yīng)用能力,更需要培養(yǎng)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擴充自身的文化知識儲備,熟練運用溝通技巧,及時消解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障礙,從而為準確傳遞信息,提升聯(lián)絡(luò)口譯水平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