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娟,陳更武,董旺黎
陜西省康復醫(yī)院內(nèi)科,陜西西安 710065
近年來糖尿病發(fā)病率呈現(xiàn)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嚴重威脅患者健康及生活質(zhì)量[1]。治療糖尿病最主要的是增強胰島素敏感性,緩解胰島β細胞受損程度,從而控制血糖水平[2]。在臨床中較為常見的方式是聯(lián)合治療,主要以二甲雙胍為主,但相關研究表明吡格列酮能有效治療糖尿病,臨床效果較為顯著[3]。本文就吡格列酮治療糖尿病的療效及對患者血清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游離脂肪酸(FFA)、β-抑制蛋白2(β-arrestin2)的影響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納入標準:(1)空腹血糖≥7 mmol/L或任意時間血漿葡萄糖水平≥11.1 mmol/L;(2)無其他合并癥;(3)經(jīng)運動治療、飲食控制均難以有效控制血糖。排除標準:(1)存在心、肝、腦、腎疾病者;(2)酮癥酸中毒者;(3)在1個月內(nèi)使用過吡格列酮、二甲雙胍、調(diào)脂等藥物治療者;(4)繼發(fā)感染者。本研究已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批準實施,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根據(jù)治療方式分為觀察組(33例)和對照組(27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 對照組使用鹽酸二甲雙胍片(生產(chǎn)廠家: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規(guī)格:0.5 g×20片)完成治療,0.5 g/次,2次/日,口服。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吡格列酮(生產(chǎn)廠家:江蘇德源藥業(yè)有限公司,規(guī)格:30 mg×14片)完成治療,30 mg/次,1次/日。所有患者均連續(xù)治療3個月。
1.2.2觀察指標 (1)在治療3個月后評價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療效判斷標準:餐前血糖≤7 mmol/L,餐后2 h血糖≤8.2 mmol/L,同時糖化血紅蛋白(HbA1c)≤7%則為顯效;餐前血糖≤8.3 mmol/L,餐后2 h血糖≤10 mmol/L,同時HbA1c≤7.5%則為有效;血糖未降低或未達到標準則為無效[4]。(2)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3個月后血糖指標、胰島素指標以及血清PAI-1、FFA、β-arrestin2水平。其中血糖指標包括HbA1c、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胰島素指標包括穩(wěn)態(tài)胰島素評價指數(shù)(HOMA-IR)、餐后2 h胰島素(P2 hINS)、空腹胰島素(FINS)。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和餐后2 h血樣,放射免疫法檢測P2 hINS、FINS,穩(wěn)態(tài)模式評估法評價HOMA-IR。用放射免疫吸附法檢測PAI-1、β-arrestin2,使用日立7170A全自動生化儀檢測FFA水平。(3)觀察兩組不良反應情況。
2.1臨床療效分析 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分析[n(%)]
2.2血糖指標分析 治療前,兩組患者HbA1c、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HbA1c、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水平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其中觀察組的HbA1c、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糖指標分析
2.3胰島素指標分析 治療前,兩組HOMA-IR、P2 hINS、FINS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HOMA-IR、P2 hINS、FINS水平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胰島素指標分析
2.4血清PAI-1、FFA、β-arrestin2水平分析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PAI-1、FFA、β-arrestin2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PAI-1、FFA水平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血清β-arrestin2水平明顯高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血清PAI-1、FFA、β-arrestin2水平分析
2.5不良反應分析 對照組中出現(xiàn)腹瀉1例,腹痛2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1.11%;觀察組中頭痛1例、視物模糊1例、下肢水腫2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2.12%。兩組發(fā)生的不良反應均屬于輕微型,在停藥3 d后均好轉(zhuǎn)或自行緩解。觀察組和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近年來,伴隨著醫(y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治療糖尿病的藥物也逐漸增加,其中二甲雙胍和吡格列酮屬于常見的藥物[5-6]。二甲雙胍在臨床中屬于一線降糖藥物,是常見的胰島素增敏劑,在阻礙肝細胞腺苷酸環(huán)化酶活性時,能降低肝臟葡萄糖轉(zhuǎn)運,有助于外周組織葡萄糖的攝取,從中降低胰島素抵抗、改善糖代謝[7]。由于二甲雙胍屬于基礎藥物,能和其他降糖藥物聯(lián)合使用,實現(xiàn)最大藥效。吡格列酮屬于噻唑烷二酮類降糖藥,通過激活肝臟細胞、脂肪、骨骼肌中的過氧化物酶增殖活化受體γ,更好地實現(xiàn)胰島素降糖功能,效果明顯,并且選擇性較強[8]。除此之外,吡格列酮能降低血液FFA水平,有助于緩解胰島細胞的脂質(zhì)受損程度。相關研究顯示,二甲雙胍聯(lián)合吡格列酮治療糖尿病能通過不同途徑緩解胰島素抵抗,具有較為明顯的協(xié)調(diào)作用[9]。
本研究對觀察組患者予以二甲雙胍和吡格列酮治療后發(fā)現(xiàn),患者的HbA1c、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HOMA-IR、P2 hINS、FINS等指標均獲得明顯改善,且改善效果優(yōu)于單純采用二甲雙胍治療的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吡格列酮能直接結合于核受體過氧化物酶增殖活化受體,實現(xiàn)胰島素增敏劑功能,在改善外周組織對胰島素敏感性的同時,能降低HOMA-IR,再加之二甲雙胍能改善肌肉和肝臟的胰島素抵抗,有助于高血糖癥狀的改善[10]。PAI-1能調(diào)節(jié)纖溶活性,PAI-1活性的增加及所導致的纖溶活性降低,在腎小球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著重要的參與作用,在炎性反應中能抑制蛋白降解[11]。在糖尿病中較為常見的脂代謝紊亂主要表現(xiàn)為FFA水平上升,在胰島素所介導的葡萄糖利用和攝取中能發(fā)揮抑制作用,從而影響胰島素分泌。β-arrestin2在胰島素刺激下,能激活Akt途徑,傳輸胰島素信號[12]。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前,兩組血清PAI-1、FFA水平較高,β-arrestin2水平較低;治療后,兩組血清PAI-1、FFA水平明顯降低,β-arrestin2水平有所升高,且上述指標改善效果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提示二甲雙胍聯(lián)合吡格列酮能有效改善胰島素分泌,緩解患者臨床癥狀。除此之外,二甲雙胍聯(lián)合吡格列酮治療糖尿病,并不會增加不良反應,所發(fā)生的不良反應均屬于輕微型,安全性較高。
總之,吡格列酮聯(lián)合二甲雙胍治療糖尿病,能降低患者血清PAI-1、FFA水平,升高β-arrestin2水平,有助于改善患者血糖指標和胰島素指標,臨床療效良好,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