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雄
(1.衢州學院商學院,浙江 衢州 324000;2.浙江財經大學人本經濟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18)
小康是對殷實、充裕生活的一種古典的愿景和幸福的表達。由小康生活需求引致的小康社會建設,不僅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xié)同進步,也改變國家發(fā)展的整體方略。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是一種由人本身的幸福需要出發(fā)而又收斂于人自身幸福生活的社會建設行動,其建設路徑必然非常微觀、具體到每個社會個體及家庭組織,亦極其宏觀地普及于社會發(fā)展的整體,并與歷史、文化具有某種承續(xù)。黨中央為此提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和“四個全面”的戰(zhàn)略布局,以策應和強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國家戰(zhàn)略行動。由于小康社會建設發(fā)軔于小康生活的初始意識,加上發(fā)展不平衡導致的脫貧任務的艱巨性,極易使人們產生經濟小康等同于全面小康的認知局限。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和時空坐標中,準確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結構邏輯,解析以“經濟小康”為中間變量、以“身心健康”和“家庭安康”為微觀基礎、以“社會正康”和“生態(tài)大康”為宏觀支持系統(tǒng)的“五康共建”的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體系,對完整理解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小康”源自《詩經·民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它意指百姓生活勞苦,該可稍得安康,表達了人們對康樂幸福生活的古典理想。由于經濟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和不充裕的矛盾一直纏繞于數千年來的人類生活,使近現代意義上的“小康”主題仍主要圍繞物質豐富展開,進而為一種相對充裕的生活環(huán)境奠定經濟基礎。由于經濟收入對人類生命活動的基礎性影響制約和左右著人們的幸福認知水平,自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開始,國民財富就與國民幸福相等同,認為只要財富增長,幸福自然紛至。這就衍生了古典經濟學基于收入增長、物質豐裕的經濟小康——生活幸福的思想。新古典經濟學強化了古典學派關于收入-幸福正向關系的邏輯假定,認為兩者“走向一致、強度顯著、跨度無限”?!白呦蛞恢隆笔侵甘杖肱c幸福始終呈正相關狀態(tài),收入越高就越幸福;“強度顯著”指明收入是決定幸福的最重要因子,甚至超過健康本身;“跨度無限”是指收入與幸福的正相關關系在時間和空間上沒有邊界,越有錢就越幸福[1]。該理論思想導致馬歇爾之后的經濟學逐漸忘卻發(fā)展的終極目的是人的幸福這一終極邏輯,直至GDP在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實踐中成為近乎壓倒一切的“中心”。
事實并非如此!收入的增長不一定帶來幸福感的提高。1974年,美國經濟學家R.Easterlin發(fā)表《經濟增長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們的快樂》一文。通過對20多個國家的抽樣調查和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人們的幸福感并不一定隨收入增長而提高,這種收入-幸福悖論現象也叫“伊斯特林悖論”(Easterlin Paradox)[2]。例如,在美國表示自己“非常幸?!钡娜?973年為33%,2010年卻下降到30%,而該時間段內美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從4615美元增至25944美元,名義收入增長約5.6倍(1)資料來源: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的數據(1929~2010)。。伊斯特林悖論涉及收入-幸福關系的微觀、宏觀和跨時分析的三對矛盾。隨著收入增加,人們期望的東西可能越多,相對收入差距擴大,反而降低了“財富振奮精神”的機會和幸福感。它證明單純倚重收入增長實際上可能于幸福無助——一種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中值得重視的收入與幸福弱相關甚至不相關的現象,并引申出小康社會須注重“全面”建設的關鍵問題。
因此,“收入-幸?!钡你U摤F象對古典經濟學關于財富與幸福正相關關系的理論假設是一個重大挑戰(zhàn)。深入研究后發(fā)現,由GDP增長的購買力顯著上升并沒有引起消費者幸福感或幸福指數的顯著性改變,行為經濟學把研究視角轉向幸福感的“明示偏好”(即說出來購買多了是否真的幸福),發(fā)現人們“說出來”的感覺比“看得見”的購買行為在檢測幸福效用方面更加可靠,對錢的看法比錢本身更能影響一個人的幸福感[3]。因此,“收入-幸?!钡你U撌且环N值得重視的社會現象,如果小康社會建設主要停留于收入增長的經濟小康方面,事實上可能無法真正全面建成小康幸福生活。換句話說,經濟小康未必能真正提高幸福感,甚至出現收入增加而幸福未提高的“幸福悖論”現象。顯然,經濟小康本身也依賴于其他諸多社會要素的協(xié)同發(fā)展,這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至關重要的事實。
在某種意義上,正是“收入-幸?!钡你U摤F象(即財富增長不能導致幸福增加甚至出現幸福感下降的“幸福悖論”情況)促使人們對收入、經濟增長和幸福關系的全面反思,導致對作為工具價值的財富生產、分配公平等經濟社會環(huán)節(jié)和幸福終極價值關系的重新評估,推動由主要基于物質豐裕的小康社會建設到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tài)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與實踐的視角轉變。由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際上包含兩方面的重要內涵:一是每個家庭全面脫離貧困、實現經濟上的全面小康,這是基礎之基礎;二是涵蓋身心健康、家庭、經濟、社會和生態(tài)建設在內的社會整體的大康發(fā)展,這是促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結構邏輯及整體保障系統(tǒng)。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僅是經濟小康,還包括家庭、社會、文化、制度和生態(tài)等方面的系統(tǒng)性的大康發(fā)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支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避免出現“收入有增長,幸福無提高”的小康-幸福的尷尬局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種系統(tǒng)集成的幸福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以經濟小康為基礎,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和生態(tài)等支柱要素多元共建、協(xié)同發(fā)展的思想蘊含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多位一體的結構邏輯和整體視角。黨的十八大提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的戰(zhàn)略布局,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重要的思想理論支撐體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種以人民幸福為中心的社會建設思維,幸福的獲取并不復雜,只要腳踏實地并認真體會以人為本——以人民幸福為根本出發(fā)點的建設思路,把人本身的幸福需要——“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弊鳛槿娼ǔ尚】瞪鐣母灸繕?,把多種建設思維集成于人的幸福本身,那么建設路徑就簡潔、清晰和高效。據此,本文基于幸福生成的層次-結構-系統(tǒng)的原理,把圍繞人本身幸福需要的身心健康、家庭安康、經濟小康、社會正康和生態(tài)大康的“五康共建”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支柱結構和核心要素,形成一種層次分明、結構完整和路徑清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邏輯框架及整體系統(tǒng),為以人民為中心的幸福社會建設提供長期的發(fā)展基礎。
健康是一個人在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上的良好狀態(tài)。人的生命之“在”和小康社會建設歸根結底是為人的幸福之“覺”服務的。人的身心健康既是獲得、感知和提升幸福感的前提條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動力基礎?!皼]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4]。小康社會終究是建立在健碩、樂觀、信心和勇敢等身心積極健康狀態(tài)基礎上的。積極心理學研究表明,身心健康和正確的價值理念能提升人們的積極情緒、減少排斥性、擴大生活興趣、增強創(chuàng)新力,從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立良好的微觀健康基礎。因此,注重全民健康教育和建設,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落實到每個個體的微觀健康基礎,既符合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的小康社會建設的動力邏輯,也有利于人們更好地體驗小康社會的幸福生活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幸福成效。
家庭是小康社會最基本的人類生活單元,戶組織是小康社會的微觀組織基礎。家庭親情和溫馨狀況是圍護在個體健康之外的最直接的微觀環(huán)境,小康之家是小康社會的縮影、雛形和元初理想。家居、家庭、婚姻和親子關系是家庭的核心要素。戶組織不僅在安排勞動分工、提高工作效率和組織有效消費等經濟行為方面起到重要的微觀基礎作用,在親情關愛、心理維護、親緣利他及心理支持等方面提升幸福感的作用尤為顯著,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大量的非經濟福祉。鄧小平關于我們的現代化是“小康之家”的闡述也表明我國現代化建設終將落實到每個家庭的小康和幸福生活的具體歸宿和重視(2)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說:“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由于人民身心健康是小康社會建設的主動力,家庭是維護每個個體身心健康、落實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任務的微觀組織基礎和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基礎,“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無論經濟社會如何發(fā)展,對一個社會來說,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會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5]。“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xiāng)”。因此,家庭溫馨、康樂和幸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結構和支柱,住房、婚姻、孝養(yǎng)、親子和鄰里等要素是構建“家庭安康”的核心。山東萊州的一項調查表明,萊州市現有130位百歲老人,與物質生活和居住環(huán)境相比,以孝為先的村風和安康的家庭生活更加重要[6]。
經濟小康即居民收入達到豐衣足食的安居的良好保障水平,貧困戶全部摘除貧困帽,實現經濟上的殷實、豐裕生活。經濟小康是支持身心健康、家庭安康和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整個小康社會建設中最受關注的顯性指標和建設支柱之一?!懊撠毷侨嫘】档牡拙€工作”,“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7]?!耙率匙愣Y節(jié),倉廩實而知榮辱”“家中有糧,心中不慌”是傳統(tǒng)社會關于物質豐裕對身心健康、物質-精神文明互動發(fā)展的樸素表達,也使經濟小康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特殊重要的物質基礎使命和歷史意義。經濟小康包括勞動收入、資產狀況、相對經濟地位和收入滿意度等。勞動收入保障個體的物質生活需要,家庭資產狀況反映抵御風險、增加閑暇供給的能力,相對經濟地位表明相對的生活水平和社會地位,收入滿意度對幸福感產生重要影響。經濟收入具有的物質基礎效用、心理安全效用、生命成本節(jié)約效用和相對滿足效用是影響人們幸福感的重要原因。因此,經濟小康是小康社會建設的物質基礎,以物質豐裕和經濟小康為中間變量,實現健康、家庭、經濟、社會和生態(tài)的協(xié)同發(fā)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要結構邏輯。
社會環(huán)境對幸福感的影響根源于人的社會屬性和人化社會現實。構建一種積極、正義的社會環(huán)境,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和諧幸福發(fā)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正,即立正見、樹正氣、修正心、走正道、秉公正?!独献印氛f:“以正治國”;《論語》說:“政者,正也”;《呂氏春秋》說:“欲不正,以其治身則夭,以其治國則亡”。這些都孕育著對建立社會正義治國機制的古典期待。社會正則康,不正則病?!吧鐣怠卑ㄕ误w制、文化傳播、分配公平、法制體系和社會保障等系統(tǒng)性的制度建設。積極、民主、法制、正義、自由、公正、平等、廉潔及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的規(guī)制作用和促進意義,政府效率、社會保障、階層平等、民主權利和社會文化等方面是“社會正康”內涵的具體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多次提出“堅持以零容忍的態(tài)度懲治腐敗分子”,以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環(huán)境[8]。通過系統(tǒng)性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生態(tài)體制建設,使公民的政治權利、經濟權利、民主權利和民生權利等各項權益得到充分、有效保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另一大核心支柱。
人是自然之子,社會系統(tǒng)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子系統(tǒng),生態(tài)環(huán)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沼澤、森林等自然資源每年為人類無償提供的環(huán)境福祉超過了人類生產的國民財富價值總和。囊括生物多樣性、森林覆蓋率、人均生態(tài)足跡、空氣質量、人均水資源量和水質狀況等要素在內的生態(tài)健康狀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可持續(xù)基礎。在現代社會中,生態(tài)環(huán)境已充分融入城鄉(xiāng)居民的生活,溫室效應、荒漠化、水危機、空氣污染、生態(tài)赤字擴大和資源承載力下降等問題成為制約生命健康和人類幸福的重大弊害因素。沒有生態(tài)大康,就沒有經濟小康!即使有了經濟小康,也會因生態(tài)惡化而使小康社會建設的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下降。在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中,如果沒有生態(tài)大康,身心健康和家庭安康就黯然失色,經濟小康和社會正康的功效也大打折扣。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明確了生態(tài)大康建設的戰(zhàn)略意義和重大方向。
綜上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由身心健康、家庭安康、經濟小康、社會正康和生態(tài)大康的“五康共建”的支柱構建而成的集成系統(tǒng)。這種由微觀而宏觀、由我界及于彼界的逐級放大的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結構體系,其理論蘊義在于小康社會建設是一個有序聯系的邏輯清晰的有機整體,每個支柱結構建設都將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系統(tǒng)構成重要影響,并最終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成效和人們的幸福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五康共建”的結構機理具有兩個重要內涵:其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個內含一定層次結構的邏輯系統(tǒng),個體對幸福感受的重要性會依時間和空間序列而展延或衰減(人們對當下和近端的苦樂感受更加敏感),這就容易造成在小康社會建設中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等遠端影響因子失顧而出現“短視”行為;其二,人類行為易受顯性攀比因素(如收入)的影響,造成單向度的長期片面追求顯性指標(如GDP),從而疏忽甚至損害其他同樣重要的小康幸福因子(如健康、親情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導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效降低和社會幸??偡e分下降。
從“身心健康”到“生態(tài)大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結構邏輯表明人的身心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支持身心健康的是圍護在每個個體身心之外的家庭和親情,支持身心健康和家庭安康的是經濟小康,經濟小康則有賴于社會的正康、公平、廉潔和正義,最終支持個體身心健康、家庭安康、經濟小康和社會正康發(fā)展的基礎是生態(tài)大康。反過來說,身心健康有賴于家庭安康,家庭安康有賴于經濟小康,經濟小康有賴于社會正康,社會正康有賴于生態(tài)大康。生態(tài)大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各個結構環(huán)節(jié)和人類幸福的根基,體現了人文系統(tǒng)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一個子系統(tǒng)及通往幸福的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之路終究要依托于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代際可持續(xù)幸福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種集成建設體系,“五康共建”是一個層次清晰、結構緊密的有機整體。只有身心健康、家庭安康、經濟小康、社會正康和生態(tài)大康的“五康共建”,才能真正全面建成、建好小康社會并通往長期幸福之路。而在“健、安、小、正、大”的五康之間,不僅體現中國文化對小康社會的正念解讀,而且充滿現代化小康社會建設的辯證法。例如,經濟小康與生態(tài)大康,此一大一小的理念所及,不僅弘揚“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維,還充滿現代幸福的辯證法。收入無求其大,生態(tài)無求其小,亦是對避免陷入“收入有增長,幸福無提高”的現代“幸福悖論”的有效解答。
“五康共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支柱架構。這種架構是通往幸福之路的一般性路徑和歷史與現代同條共貫的幸福邏輯,對鞏固小康社會建設成效、發(fā)展新的經濟社會建設成就、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均具有重要意義?;凇拔蹇倒步ā钡男】瞪鐣ㄔO機理和系統(tǒng)的視角,結合國內外經濟社會發(fā)展環(huán)境變化及發(fā)展進程中不斷產生的各種新矛盾、新需求和新問題,需堅定不移并繼續(xù)圍繞“五康共建”以完善各種公共政策供給機制,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各項核心工作的持續(xù)發(fā)展,進而邁向全面提升幸福感的社會主義康莊之路。
幸福是心身一體化基礎上的人的一種愉悅的心理感覺或認知評價,身心健康是獲得幸福的前提條件。江陰市幸福指標體系的首個一級指標就是“人人都有好身體,天天都有好心情”,就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小康社會建設思路。抑郁、焦慮、失眠、空虛和心理障礙等問題困擾著當今世界,交通擁堵、空氣污染、食品及水安全問題也在相當程度上加深了人們的焦躁情緒,損害人們的身心健康。因此,系統(tǒng)推進身心健康建設工程,開展體育、休閑、娛樂、文化宣傳、心理輔導和價值觀教育等活動,把食品、空氣、水安全及交通治理等置于重要的治理領域,以構建身心健康系統(tǒng)工程和公共政策保障體系。通過價值觀引導、優(yōu)秀文化傳播、全民健身運動、健康食品工程建設、醫(yī)療保障制度建設和優(yōu)美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等系列工程,完善以提升人民身心健康水平為核心的小康社會微觀建設基礎,構建“以人為本”的公共政策保障體系。
家庭是人類幸福的重要源泉,是人們獲得身心健康幸福的主要微觀組織,億萬小康之家是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標志性微觀組織成就。“家庭安康”建設是一項投入少、見效大的民生幸福工程。目前,我國有約2000萬30~39歲的青年未婚。親情淡化也削弱許多家庭的微觀幸?;A,由此產生的身心健康問題直接影響到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成效。家庭、婚姻和親情在人的一生幸福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許多青少年的心理障礙及成年身心健康、社會和諧問題都與家庭的安康、溫馨狀況緊密相聯。因此,積極推進家庭安康建設工程,把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推向每個家庭康樂的微觀幸福領域,進行住房、婚姻、養(yǎng)老、鄰里糾紛處理和留守兒童教育等系統(tǒng)性的政府善治和制度安排。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已到了需積極關注家庭微觀幸福領域的公共政策治理完善階段,安身、安心和安居等系統(tǒng)性家庭安康工程和未來社區(qū)建設將有利于完善小康之家的微觀幸福系統(tǒng),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家庭幸福感、獲得感。
目前,我國仍有相當部分的人群特別是農民的絕對收入偏低,相對收入差距過大,基尼系數處于高位,不同職業(yè)群體的分配公平感差異明顯。這些問題影響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根據幸福指數調查,覆蓋絕對收入、相對收入和收入滿意度等的主要經濟收入對目前我國城鄉(xiāng)居民幸福指數仍具有重要影響[9]。因此,在精準扶貧和全面脫貧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全面經濟小康建設工程,通過科學分類施策、促進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加強分配公平制度建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確保中低收入階層收入穩(wěn)定增長等,構建促進經濟小康的公共政策體系,解決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持續(xù)改善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從初次分配公平和再分配公平兩個層面來進行絕對收入增長、相對收入差距縮小及再分配更加科學合理的經濟小康建設制度安排,是我國今后相當長時期內的重要的公共政策內涵和任務。
人在世界的主體性地位成就了世界的屬人性質和人化社會現實。在以人自身幸福為終極目標的社會制度建設中,正義、廉潔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的制度保障和促進意義。“社會正康”建設涉及政治參與、社會公平、廉政建設、政府效率、公共服務和文化傳媒等一系列相互支持的制度安排和機制設計。當前,誠信缺失、不公平感、形式主義和貪腐等問題仍較多存在。通過系統(tǒng)推進社會正康的制度工程建設,嚴厲打擊各類失信、不公、腐敗行為,保障和維護社會各階層的正當權益,形成風清氣正的社會風尚和良序社會結構;通過價值觀、世界觀教育和系統(tǒng)性的公共管理政策創(chuàng)新,構建一個公平、公正、安全、有序和誠信的社會環(huán)境,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通往“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之路的重要制度保障。
人是自然存在與社會存在的統(tǒng)一體,生態(tài)環(huán)境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基礎,良好的自然環(huán)境是人類幸福生活的基本源泉。由于各國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知存在歷史性差異,有限理性又往往加大文化傳承和現實行為的偏離,導致現代社會中隨著工業(yè)生產力對自然抗擊能力的增強而出現大量非理性發(fā)展行為及GDP“拜物教”現象,自然對人類的保護屏障大為削弱,生態(tài)赤字逐年擴大。以物種滅絕、冰川融化、空氣污染、垃圾暴增和飲水困難等為代表的現代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日益復雜嚴峻。生態(tài)惡化已成為制約現代人類生命健康、經濟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和人類幸福的重大因素,需從根本上構建水安全、空氣安全、食品安全和土壤安全等在內的生態(tài)保障體系,認真執(zhí)行《巴黎氣候協(xié)定》等一系列生態(tài)安全條例。無生態(tài)環(huán)境大康,就無經濟社會小康。因此,切實轉變發(fā)展理念和增長方式,改變過度追求GDP增長的社會價值意識,扭轉末端治理型工業(yè)化發(fā)展模式,鼓勵科技創(chuàng)新和產業(yè)轉型升級,并就此構建集成運用市場、政府和法制手段的調控體系,打造“生態(tài)大康”環(huán)境工程,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大政策支持系統(tǒng)。
了于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通往全民幸福之路的一項系統(tǒng)集成工程。身心健康、家庭安康、經濟小康、社會正康和生態(tài)大康的“五康共建”解析了由微觀到宏觀的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結構邏輯和系統(tǒng)機理。需要指出的是,小康社會建設是系統(tǒng)的、動態(tài)的、持續(xù)性的工程,在整體框架不變的前提下,其具體內涵和側重點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矛盾的變化而變化。小康社會建設是通往人類幸福的康莊之路,是一項實現“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钡南到y(tǒng)工程,須避免單純倚重收入增長的建設視角,以免陷入“收入有增長,幸福無提高”的小康新困局。到2020年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不意味著這一建設工程的結束,而是向著另一個百年目標——建國一百周年時實現更加幸福美好的小康社會生活邁進的新啟程。由于幸福社會結構支柱的相對穩(wěn)定性,“五康共建”是一項長期的可拓工程和可優(yōu)化的集成建設系統(tǒng),其賦予的多種公共政策內涵及其機制設計同樣具有緊密的內生邏輯聯系。因為幸福是生命本身的終極邏輯,生命需健康、家庭、經濟、社會和生態(tài)提供一種結構系統(tǒng)完整的全面小康的幸福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