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
[摘? ?要]詩詞在我國歷史長河中如璀璨的珠寶,熠熠生輝。其豐富的內(nèi)涵、唯美的畫面、深遠的意境,常讓人陶醉其中。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編錄了不少經(jīng)典詩詞。在賞析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營造氛圍,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導(dǎo)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以使學生領(lǐng)略到詩詞無窮的魅力,進而提高他們的個人審美情趣和語文素養(yǎng)。
[關(guān)鍵詞]詩詞鑒賞;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1)09-0008-02
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痹娫~鑒賞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初中階段的詩詞鑒賞涵蓋了文采、境界、詩意等角度。教師要善于引導(dǎo),教給學生欣賞詩詞的方法,豐富學生的情感,從而讓學生乘著長風,邂逅詩之靈魂;讓詩詞攜著千年的雨奔涌而來,浸潤學生的心靈。
一、“素讀”品鑒,直面詩詞之貌
與配樂讀、教師導(dǎo)讀相比較,“素讀”顯得更加純粹。所謂“素讀”,就是學生在“初見”詩詞時,沒有教師的導(dǎo)入鋪排,不借助他人的閱讀體驗,剔除各種外在的干擾,直面詩詞本身??v觀一些語文課堂,教師為了快速引導(dǎo)學生入詩入境,常借助視頻或圖畫,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引人入勝。實際上,并不是每一首詩詞的鑒賞都需要外力的幫助。課堂教學可以慢下來,“素”一些,給學生與詩詞“相見”的機會,鼓勵學生與詩詞進行對話,讓學生自主賞析詩詞凝練的語言、高遠的意境、豐富的情感。
例如,《天凈沙·秋思 》一課的學習,學生在讀準字音的基礎(chǔ)上,首先聚焦“鴉”“家”“馬”“下”這幾個詞語,在反復(fù)的吟詠中,他們讀出了元曲本身獨特的韻律感、節(jié)奏感,那些文字中的平平仄仄撲面而來。接著在讀“枯藤老樹昏鴉”時,聚焦“枯”“老”“昏”這幾個字,感悟出景象的蒼涼、凄冷;在讀“小橋流水人家”時,聚焦“小”“流水”“人家”,感悟出這樣的描寫夾雜著些許的親近與熟稔,帶來陣陣田園氣息,也由此悟出思鄉(xiāng)的愁緒在作者心頭醞釀;在讀“古道西風瘦馬”時,聚焦“古”“風”“瘦”,想象作者獨自一人,行于古道之上,西風勁吹,鬢發(fā)飛起的情景。讀到此處,學生的心情明顯低落下來。最后在品讀“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時,學生雖然不能一下子就理解特殊背景下作者懷才不遇的苦悶,但是思鄉(xiāng)的惆悵及無處訴說的凄涼已經(jīng)很自然地流淌進他們的心田。
語文教育家方智苑先生說:“最好的閱讀境界是身臨其境、設(shè)身處地、感同身受。”縱觀上述案例,“素讀”使學生得以“身臨其境”“設(shè)身處地”。學生行走在文字間,反復(fù)誦讀,不斷涵泳,直面文本內(nèi)容,從而能夠感受到作者真實的內(nèi)心獨白。那種秋天孤旅的寂寞、惆悵、疲憊,會像一陣風,鉆進學生的心里,帶來一陣涼意。
二、渲染鋪陳,品析詩詞意蘊之味
音樂是一門藝術(shù),將其融入詩詞鑒賞,是一種不可多得的方法。沉浸在音樂中,學生可以發(fā)揮想象,產(chǎn)生聯(lián)想,從而更好地進行詩詞鑒賞,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師可以將音樂融入詩詞鑒賞中,渲染情境,拉近學生與詩詞的距離。當然,音樂的選擇需要反復(fù)斟酌,以起到良好的情境渲染作用。
例如陶淵明的《飲酒·其五》是陶淵明辭官歸隱后創(chuàng)作的作品之一,其直抒胸懷,揮灑真情,借“飲酒”抒寫對世事人生的感慨。其中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為絕妙之筆,表達了作者歸隱后恬淡閑適的愉悅心情。詩詞的意境,很多時候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為此,在賞析這首詩的過程中,教師播放了劉天華的二胡曲《閑居吟》,這首二胡曲的旋律舒緩平穩(wěn)、優(yōu)美典雅,能夠恰當渲染出那種歸隱自然的閑適平淡。上課伊始,教師還配上這一樂曲進行了范讀,使學生很快被感染,沉浸于古詩之中。詩詞的賞析需要學生親自參與,他們要去了解曾經(jīng)的時代、作者的境遇。在對這首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后,教師再一次播放樂曲,邀請學生配樂朗讀,從而使學生沉醉其中,感知作者“采菊花以釀酒,覓知己于南山”的怡然自得,了解正因為作者體味、參透了人生,所以他的內(nèi)心才會無比寧靜。
清代詞評家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說 :“文章之妙 ,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 ?!敝挥谐磷碛谠娗樵娋持?,學生才能對這首詩產(chǎn)生深刻的感受和獨特的理解。當然,音樂在詩詞鑒賞中的運用,不僅僅局限于朗讀中,還可以結(jié)合樂曲開展各種彈奏、合唱、改編活動。在詩詞鑒賞中引入音樂,可以更好地讓學生入詩、入境、入情,豐富學生的體驗。在詩歌鑒賞中,教師不妨嘗試融入音樂,以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三、反復(fù)涵泳,感悟詩詞之情
古人把讀書時的品味揣摩喻為春雨潤花、清水溉稻。讀書時唯有全身心沉浸于作品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然而,在一些詩詞鑒賞課堂上,教師對詩詞的理解不足,只能引導(dǎo)學生理解句子意思、記憶重點字詞等?!八烙浻脖场薄吧嵊蔡住钡冉虒W方式,只會消耗學生對詩詞的喜愛。事實上,詩詞語言凝練、生動,往往能給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初中生在學習古詩詞時,反復(fù)涵泳非常必要。只有反復(fù)品味、咀嚼語言,才能品出詩詞之味,感受作者的情懷。
如在《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的教學中,教師緊扣“風”“雨”“人”三個層面,讓學生分小組討論:這是一場怎樣的風?又是一場怎樣的雨?你怎么看頑童抱茅事件?主問題的設(shè)計高屋建瓴,從而使得學生能夠有的放矢,從不同的角度入境,走進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有學生小組認為,這是一場具有災(zāi)難性質(zhì)的風,于別人而言,這場風不過是大一些、狂一些,于杜甫而言,這場風卷走了他唯一的落腳安身之處?!昂?,我們就來讀這場具有災(zāi)難性的風。”教師進行引導(dǎo)。學生把“號”“卷”“灑”“掛罥”“飄轉(zhuǎn)”這幾個詞讀得分外響亮?!叭绻f這場風是天災(zāi),那么人禍是?”“頑童抱茅。”學生脫口而出?!澳峭瑢W們說一說,孩童們抱茅草去做什么?”有學生認為純屬抱著玩兒,表現(xiàn)兒童的調(diào)皮;有學生認為抱茅草去燒火做飯,因為家里沒有柴了;也有學生認為頑童抱茅草去修葺自己家的茅屋。當聽到第三種觀點的時候,所有人的心都為之一動——被這場狂風摧毀的何止杜甫的家?學生由此拓展開來,在這首詩中,杜甫通過傾訴自己困苦的生活,表現(xiàn)他這個“流離失所的人對一群流離失所的人的愧怍”……教師引導(dǎo)學生在反復(fù)涵泳中,理解那場風、那場雨,理解那個時代,深入解讀杜甫為百姓奔走呼號而日漸憔悴的形象,從而激發(fā)他們憂國憂民的責任感和愛國情。
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痹谶@個案例中,教師沒有將自己的閱讀體驗強加給學生,而是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感悟的空間,搭建了品味的平臺,從而使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挖掘詩歌的藝術(shù)魅力。
四、立足背景,領(lǐng)略詩詞主旨
詩詞鑒賞離不開知人論世。知人,即了解作者的個人經(jīng)歷、個性、創(chuàng)作風格等;論世,即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的風貌,并由此推出其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特點,每一個時代的文化都有著鮮活的生命力。詩詞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往往與作者生活的時代息息相關(guān)。因此,在引導(dǎo)學生進行詩詞鑒賞時必須有效考慮詩詞的歷史背景,充分尊重學生的鑒賞地位,以更好地引導(dǎo)學生穿越歷史長河,感知詩詞蘊含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觀滄?!芬辉姷淖髡卟懿?,為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是曹魏政權(quán)的奠基人。但是在大多數(shù)學生的印象里,曹操只是一個“奸臣”。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這首詩的內(nèi)涵,教師從寫作背景出發(fā),在課前預(yù)習指導(dǎo)的基礎(chǔ)上,開展微寫作——我眼中的曹操。經(jīng)過交流,學生了解到《觀滄?!肥遣懿僬鳛趸笗r所作?!肮?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情起而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睂W生還了解到“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公元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余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jié)烏桓首領(lǐng)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公元207年毅然北上征伐烏桓。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zhàn)中,曹操終于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队^滄?!肥遣懿僭诒闭鳛趸傅脛倩貛熗局薪?jīng)過碣石山時寫的。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了解了這些之后,學生再讀“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時,便仿佛看到了曹操所看到的樹木蔥蘢蒼翠的景象。同時,也能更好地領(lǐng)悟“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在曹操眼中的生動;明白“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乃曹操的想象之景,更是曹操心中之景的投射。學生徜徉其中,感悟到了這首詩的美妙。學生不僅了解了一首詩歌,還了解了一個有著豪邁氣概及深厚文學素養(yǎng)的人。
好的詩歌鑒賞,既應(yīng)當如趟一條潺潺的小溪,又應(yīng)當如過一條洶涌澎湃的大河。學生要感受文字的潤物無聲,感受作者的心潮澎湃,感受時代的饋贈。在詩詞鑒賞中,教師只有引導(dǎo)學生沉浸其中,才能使他們與詩詞、作者、特定的時代進行對話,從而理解曾經(jīng)的時代精神,并探索新時代的歷史使命和責任。
總之,詩詞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我們共同的責任就是從詩詞中汲取智慧、汲取情懷,以更好地實現(xiàn)發(fā)展。初中語文教師必須要有文化立場并且能夠?qū)υ娫~進行深度解讀。只有這樣,才能在詩詞鑒賞中避免程式化的解讀,單一的背誦,從而引領(lǐng)學生真正掌握有效的知識。
[? ?參? ?考? ?文? ?獻? ?]
[1]? 劉旭.淺論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初中語文古詩詞賞析教學[J].吉林教育,2019(47):49.
[2]? 李小兵.轉(zhuǎn)變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效率:以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為例[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0(4):92-93.
[3]? 張兆鳳.語文核心素養(yǎng)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落實問題的解決對策[J].安徽教育科研,2019(5):9-10.
[4]? 張曉梅.“閱”“悅”轉(zhuǎn)化花開有聲:淺談初中語文古詩閱讀的基本策略[J].課外語文,2019(16):124+127.
(責任編輯? ? 農(nóng)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