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摘要】語文是承載、傳播我國文化的重要學科,很多文章內涵豐富、情感深刻。小學生感知能力往往較弱,因此教師需要尋找更刺激、更生動、更形象的教學方法,以激活學生思維、情感,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情境教學法就是要運用各種方式去引導學生的思想進入某種環(huán)境的一種教學方法,符合小學教學學情。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多參與、勤實踐,喚醒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法;情境創(chuàng)設
引言:
在當前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逐漸增加了對情境教學的重視程度。通過這種引入情境的教學方式,讓原本枯燥、乏味的語文教學氛圍得到活躍,并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知識的學習活動當中[1]。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獲得更多的知識,而且能收獲更多的情感層面的發(fā)展。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教師應通過圖畫展現、生活場景再現等方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實現對語文知識更加深刻的理解。
一、創(chuàng)設導入情境,鼓勵自主探究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應注重對導課內容進行開發(fā),這能夠確保學生可以高效投入課堂學習環(huán)節(jié)。由于小學生受其年齡制約,自律意識相對較差,尤其在課堂初始環(huán)節(jié),較難從課間休息的狀態(tài)進入到學習狀態(tài),因此,教師應注意為學生創(chuàng)設課堂導入情境,并以此鼓勵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自主探究。
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一個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笑話,或者讓學生猜測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謎語,這種趣味性較強的導入情境模式,能夠讓學生的精力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集中,然后,教師再將課文的主題內容對學生進行點撥性講述,并鼓勵學生對課文的深層內涵進行自主探究,這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也可以讓學生在探究語文深度內涵的同時,感受到語文知識的魅力,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主觀能動性[2]。此外,教師也可以在導課環(huán)節(jié),對學生講解課文的梗概,然后,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力,自行設計課文的導課內容,并以教師的身份在班級內進行講解,這種嘗試著讓學生進行導課講授的課前導入情境創(chuàng)設教學模式,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責任意識,也可以讓學生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學習自信心。
二、把握學生特點,創(chuàng)設趣味化識字教學情境
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把握學生貪玩、好動、活潑的特點,運用趣味性教學手段,為學生構建趣味化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學習目光和注意力,啟動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對識字學習產生濃厚興趣,強化學生的識字學習效率。
例如:以部編版《天地人》一課教學時,教師可創(chuàng)設趣味化教學情境,對學生不能理解的偏僻字,如“天”“地”“人”等,教師可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卡通圖片,吸引學生的學習目光,引發(fā)學生對圖片內容的觀察,使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參與到猜字游戲活動之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教師總結匯總學生的答案,并將正確結果告知學生,加深學生的記憶印象,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因學生年齡較小,對事物的認知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讓學生通過觀察趣味卡通圖片,使學生快速掌握漢字的字形、結構等特點,提高學生對漢字的記憶力和理解力。如此,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創(chuàng)設語言情境,提高理解能力
教師可以將語文課文內容進行分解,并總結出其中的具體內涵,然后,以形象化的語言描述每一段課文的內容,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能夠在專業(yè)化較強的語言情境中,體會到課文的真正含義。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運用與課文含義相同的語氣進行自主描述,使學生感覺到課文的深意,也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課文知識的理解能力。尤其對于一些古詩詞教學,由于內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不易于學生進行理解,因此,教師可以將古詩詞的內容進行逐句分析,使學生能夠理解古詩詞的內涵,并以相對應的語氣朗讀古詩詞,為學生創(chuàng)設古詩詞語言情境,有助于學生理解古詩詞的內涵,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學習能力。
四、創(chuàng)設留白情境,為學生營造自悟空間
適當的教學“留白”也是構建情境的有效手段之一。為了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與情感交互空間,教師可采用設置問題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思考,并在學生展開思考后,在課堂中預留5~10分鐘的時間,作為學生的自我領悟時間。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的是把握提供給學生的留白時間,倘若教師為學生預留的自悟時間過長,學生會出現溜號或走神等問題;倘若教師為學生預留的自悟時間過短,則無法達到讓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的目的。同時,教師應注意在學生自悟過程中,不要對教學場景進行過多的渲染,致力于為學生營造相對安靜的思考空間,從而確保學生自悟可以達到既定的效果。
五、在構建情境中促進學生情感產生
在教學中,教師需要自身先產生“情感”,并以自身的情感帶動學生的情感,才能使情境教學達到既定的效果。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制作短片、視頻、微課等方式,引導學生在課堂中觀看視頻,并向學生講述自己觀看電影后產生的情感。在此基礎上,建立與學生之間的良好對接,保持與學生在課堂中情感的交流,消除教師與學生的隔閡,使學生敢于向教師表達自身的情感[5]??傊?,在“情境”教學中,“情”與“境”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倘若教師只關注“情”而忽視了對“境”的構建,會使語文教學課堂“索然無味”;倘若教師只關注“境”而忽視了對“情”的融入,會使教學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也無法使學生真正理解文本內容的含義。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嚴格把握兩者的契合點,通過平衡兩者的關系,實現“情”與“境”的交融。
結束語
總之,小學生認知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等較弱,且活潑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教師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能給語文內容注入活力、增添色彩,以更加生動、形象、豐富的形式吸引小學生注意力,啟發(fā)學生思維,加深其對知識的理解及印象,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胡玉萍.論小學語文課堂中情境教學法的應用[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5(21):34-36.
[2]陶學文.小學語文情境化課堂創(chuàng)設[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