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國慶,王 劍,劉 穎,王龍平
(句容市人民醫(yī)院麻醉科,江蘇 鎮(zhèn)江 212400)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是指在結腸鏡下對腸道病變黏膜進行早期微創(chuàng)切除的一種手術方式,其具有創(chuàng)傷小、安全性高、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勢[1]。該手術需應用麻醉藥物緩解患者痛苦,但其可刺激交感神經(jīng)興奮,機體發(fā)生應激反應,導致血流動力學出現(xiàn)波動,因此麻醉藥物的使用較為重要。丙泊酚麻醉鎮(zhèn)靜鎮(zhèn)痛效果顯著,但受限于作用時間;瑞芬太尼起效快,但存在呼吸抑制,可引發(fā)頭暈、惡心等不良反應;而酒石酸布托啡諾不僅具有良好的鎮(zhèn)痛效果,且呼吸抑制作用輕微,對機體刺激較小[2]。本研究分析酒石酸布托啡諾聯(lián)合丙泊酚對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患者血流動力學及血清去甲腎上腺素(NE)、皮質醇(Cor)水平的影響,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句容市人民醫(yī)院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70例進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的結直腸癌患者分為對照組(35例)與研究組(35例)。對照組患者年齡41~63歲,平均(51.4±10.3)歲;體質量47~78 kg,平均(61.9±7.8) kg;其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研究組患者年齡40~58歲,平均(50.7±6.5)歲;體質量54~74 kg,平均(62.4±6.4) kg;其中男性18例,女性1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jīng)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與《消化道類癌的臨床診斷》[3]中關于結直腸癌的診斷標準相符者;無麻醉藥物過敏史者;符合手術指征者等。排除標準:孕婦及病態(tài)肥胖者;嚴重心、肺、腦等重要器官疾病者;近期上呼吸道感染者等。本研究經(jīng)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或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術前對所有患者進行常規(guī)腸道清潔,入室后開放外周靜脈,連接鼻導管吸氧,氧流量為5 L/min,接連多功能監(jiān)護儀,嚴密監(jiān)測生命體征。對照組患者給予0.5~1.0 μg/kg注射用瑞芬太尼(江蘇恩華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3315,規(guī)格:2 mg/支),加用1 mg/kg丙泊酚乳狀注射液(四川國瑞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30114,規(guī)格:50 mL∶500 mg),均行靜脈注射。研究組患者給予1 mg酒石酸布托啡諾注射液(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454,規(guī)格:1 mL∶1 mg),加用1 mg/kg丙泊酚乳狀注射液,均行靜脈注射。若術中患者發(fā)生體動反應,則追加30 mg丙泊酚乳狀注射液;若血壓下降超過基礎血壓的20%,靜脈緩慢推注50 μg鹽酸去氧腎上腺素注射液(上海禾豐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175,規(guī)格:1 mL∶10 mg);若心率(HR)小于50次/min,予以0.5 mg硫酸阿托品注射液(成都第一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1023078,規(guī)格:2 mL∶1 mg)靜推;若血氧飽和度(SpO2)小于90%,且(或)呼吸頻率小于10次/min,按壓胸廓刺激患者呼吸,必要時面罩輔助通氣。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麻醉相關指標(手術時間、蘇醒時間、丙泊酚總用量)。②比較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采用心電監(jiān)護儀監(jiān)測患者注麻藥前5 min(T0)、進鏡后 1 min(T1)、手術開始 5 min 后(T2)、手術結束后 10 min(T3)的平均動脈壓(MAP)、SpO2、HR 水平。③比較兩組患者血清NE、Cor水平,分別于T0、T1、T2、T3時采集兩組患者3 mL空腹靜脈血,按照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5 min,取上清液,血清NE水平采用熒光法檢測,血清Cor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④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頭暈、惡心嘔吐、腹脹腹痛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多時間點計量資料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麻醉相關指標 與對照組比,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蘇醒時間均縮短,丙泊酚總用量減少,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麻醉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手術時間(min)蘇醒時間(min)丙泊酚總用量(mg)研究組 35 30.6±5.8 1.7±0.3 258.7±51.2對照組 35 38.5±6.6 2.5±0.5 384.6±42.7 t值 5.319 8.117 11.172 P值 < 0.05 < 0.05 < 0.05
2.2 血流動力學指標 與T0時比,兩組患者T1~T3時MAP、SpO2、HR水平均呈先降后升趨勢,研究組患者T1時MAP水平、T2時SpO2水平、T1和T2時HR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s)
注:與T0時比,*P<0.05;與T1時比,#P<0.05;與T2時比,△P<0.05。MAP:平均動脈壓;SpO2:血氧飽和度;HR:心率;T0:注麻藥前5 min;T1:進鏡后1 min;T2:手術開始5 min 后;T3:手術結束后 10 min。1 mm Hg=0.133 kPa。
組別 例數(shù) MAP(mm Hg) SpO2(%) HR(次/min)T0 T1 T2 T3 T0 T1 T2 T3 T0 T1 T2 T3研究組 35 86.3±7.5 85.5±3.6 80.6±4.3*#89.6±5.7*#△ 99.6±2.5 97.5±3.4*94.6±6.4*#98.5±2.6△ 85.4±6.6 80.6±8.6*78.6±5.4* 83.7±8.4△對照組 35 87.4±8.2 81.4±7.5*78.6±7.2*88.5±9.6#△ 98.5±9.3 96.5±7.4 90.5±2.6*#97.6±1.8△ 86.7±2.4 75.5±9.6*64.6±7.5*#84.7±1.6*#△t值 0.586 2.910 1.411 0.583 0.676 0.726 3.511 1.684 1.095 2.341 8.962 0.692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3 血清NE、Cor水平 與T0時比,兩組患者T1~T3時血清NE、Cor水平均呈升高趨勢,但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NE、Cor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血清NE、Cor水平比較(±s)
注:與T0時比,*P<0.05;與T1比,#P<0.05;與T2比,△P<0.05。NE:去甲腎上腺素;Cor:皮質醇;T0:注麻藥前5 min;T1:進鏡后1 min;T2:手術開始5 min 后;T3:手術結束后 10 min。
組別 例數(shù) NE(ng/L)Cor(μg/L)T0 T1 T2 T3 T0 T1 T2 T3研究組 35 181.9±15.4 208.1±12.2* 226.0±12.1*# 245.1±10.9*#△ 315.4±36.6 373.1±39.6* 402.6±47.6*# 452.4±39.2*#△對照組 35 182.7±10.2 226.2±14.3* 253.9±15.2*# 278.3±14.2*#△ 314.7±39.7 428.4±47.7* 457.4±45.6*# 510.1±52.6*#△t值 0.256 5.697 8.496 10.972 0.077 5.277 4.918 5.204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4 不良反應 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37.1%)低于對照組(62.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例(%)]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對機體刺激較小,但因術中牽拉腸管,導致患者通常伴隨腹脹腹痛等癥狀,因而對麻醉效果的要求十分嚴格。最常用的麻醉藥物是丙泊酚,其起效快但作用時間短,且鎮(zhèn)痛作用微弱,大劑量使用易引發(fā)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瑞芬太尼雖屬強效阿片類鎮(zhèn)痛藥,起效迅速,但與丙泊酚聯(lián)合應用會使呼吸抑制發(fā)生風險增大。酒石酸布托啡諾屬于阿片受體激動拮抗劑,κ受體完全激動,μ受體部分拮抗,在激動和拮抗的雙重作用下,鎮(zhèn)痛作用良好,且呼吸抑制發(fā)生率低[4]。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蘇醒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且丙泊酚總用量小于對照組,表明酒石酸布托啡諾聯(lián)合丙泊酚可在短時間內發(fā)揮藥效,并促進患者自主意識快速恢復。
應用丙泊酚可擴張機體外周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引發(fā)機體血流動力學波動。κ受體參與鎮(zhèn)痛和神經(jīng)免疫調節(jié),主要分布在人脊髓后角膠狀質和固有層;而μ受體參與腦干區(qū)域的呼吸中樞,主要分布于痛覺、呼吸等區(qū)域。酒石酸布托啡諾可通過激動κ受體、拮抗μ受體發(fā)揮中樞鎮(zhèn)痛作用、減輕呼吸抑制,改善機體血流動力學[5]。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T1~T3時MAP、SpO2、HR水平均較對照組趨于穩(wěn)定,表明酒石酸布托啡諾聯(lián)合丙泊酚利于穩(wěn)定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指標,維持患者生命體征。
NE與Cor是用來反映機體應激水平的激素類指標。酒石酸布托啡諾可抑制垂體分泌腎上腺皮質激素或作用于應激激素前體,使機體應激反應減輕,減少NE、Cor分泌[6]。本研究中,T1~T3時研究組患者血清NE、Cor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表明酒石酸布托啡諾聯(lián)合丙泊酚可減輕患者機體應激反應。此外,酒石酸布托啡諾聯(lián)合丙泊酚麻醉時丙泊酚用量較少,可降低呼吸抑制及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風險,具有較高的安全性[7]。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對照組低,表明酒石酸布托啡諾聯(lián)合丙泊酚麻醉用于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可提高患者的安全性。
綜上,酒石酸布托啡諾聯(lián)合丙泊酚可在短時間內發(fā)揮藥效,并促進患者自主意識的恢復,維持血液動力學的穩(wěn)定性,同時可有效緩解手術應激反應,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