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美蘭,徐曉紅,黃 星,劉爾球,鄧益菁,戴海霞(廣東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超聲科,廣東湛江 524001)
麥默通真空輔助乳腺活檢系統(tǒng)(MMT-VABB)最初被設計用于乳腺可疑惡性病灶的定位活檢,并于2002年獲得美國 FDA批準[1],而后相繼被用于觸診陰性乳腺腫物的切除與乳腺良性病變的完全切除。本研究探討術前超聲診斷為 BI-RADS 3類的惡性病灶患者的臨床與超聲聲像圖資料,旨在總結經(jīng)驗、減低乳腺癌的漏診率、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檢出率。
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廣東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進行超聲引導下麥默通微創(chuàng)手術且術后病理診斷為乳腺癌的病例。納入標準:所有因乳腺疾病接受超聲引導下麥默通微創(chuàng)旋切術對乳腺病灶進行切檢或取材活檢且術后病理診斷為乳腺惡性腫瘤的病例。排除標準:超聲引導下應用麥默通系統(tǒng)對乳腺以外的病變進行取材活檢的病例,如乳房皮膚腫物、腋窩淋巴結等;或術后病理為非乳腺來源的腫瘤,如淋巴瘤、黑色素瘤等。納入患者104例,共142個癌灶。
收集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年齡、術后病理類型、術前超聲圖像特征(包括癌灶的數(shù)量、位置、形狀、邊緣、內部回聲、回聲模式、內部鈣化、方位、后方特征及血流分級)及相應的 BI-RADS分類。根據(jù)術前 BI-RADS分類進行分組。漏診組(33個癌灶):術前超聲診斷為 BI-RADS 3類。診斷正確組(109個癌灶):術前超聲診斷為BI-RADS 4A類及以上類別。
應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04例患者年齡28~72歲,平均(46.2±8.5)歲;浸潤癌 49例,原位癌 38例,混合癌 15例,乳頭狀癌2例。104例乳腺癌共包括142個癌灶,單例乳腺癌檢出癌灶數(shù)為1~4個。
術前診斷正確組、漏診組患者平均年齡分別為(47.0±8.2)、(42.6±6.8)歲,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兩組癌灶的數(shù)量、位置和回聲模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癌灶的病理類型、形狀、邊緣、內部回聲、內部鈣化、方位、后方特征及血流分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麥默通是目前最先進的微創(chuàng)活檢系統(tǒng),對乳腺病灶進行重復切割獲取乳腺組織學標本,一方面可直接對良性腫瘤進行切除,另一方面有助于早期乳腺癌的檢出。
超聲BI-RADS分類中,3類代表可能良性,其惡性可能極低(≤2%),4A類代表低度可疑惡性(惡性可能大于 2%且 ≤10%)[2],因此,本研究將術前超聲診斷為BI-RADS 3類的乳腺癌歸為漏診。國內學者認為,依據(jù) BI-RADS分類評估腫物惡性風險的三大特征為形狀、方位和邊緣,惡性可疑指標包括形狀不規(guī)則、垂直位生長、邊緣不光整、后方回聲衰減和微鈣化,完全不符合以上指標的病灶判定為3 類,符合1 項時判定為 4A類[3]。本研究嚴格按照BI-RADS分類對結節(jié)進行惡性風險評估,經(jīng)統(tǒng)計,本研究中漏診組的病灶多表現(xiàn)為形狀規(guī)則、水平位生長,邊緣光整、后方回聲無改變及無鈣化,符合BI-RADS 3類結節(jié)的診斷條件。石春艷等[4]的研究報道794個BI-RADS 3類病灶經(jīng)麥默通術后有 6個病理為惡性;楊波等[5]分析發(fā)現(xiàn)麥默通術后病理提示乳腺癌 31例里有 14例術前超聲診斷為 BI-RADS 3類。本組142個乳腺癌灶中有 33個在術前超聲診斷為BI-RADS 3類,提示即便是超聲診斷為 BI-RADS 3類的結節(jié),盡量其惡性可能極小,也不可完全放松警惕。
表1 兩組癌灶的資料分析結果
本組漏診的 33個乳腺癌灶有 20枚為原位癌。原位癌由于病灶較小,且常隱匿于乳腺增生性結節(jié)、纖維腺瘤等良性病灶周圍,并與良性結節(jié)共存,其術前超聲診斷率較低,易誤診為良性病變。二維圖像上,微小鈣化灶對診斷導管內原位癌至關重要,原位癌在非腫塊型病灶、無鈣化病灶及致密型乳腺漏診率較高。
年齡在乳腺疾病診斷中也是不可忽略的關鍵點,年齡較大是乳腺癌發(fā)生的危險因素[6],但不能等同于年齡越高,患乳腺癌的風險越高。郁進等[7]對268例乳腺癌風險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35~55歲乳腺癌的發(fā)病率最高,高峰期在40~49歲,未絕經(jīng)期婦女為乳腺癌高發(fā)期,55歲以后發(fā)病風險逐漸降低。本研究中漏診組病例患者平均年齡低于診斷正確組(P<0.01),但需要注意的是兩組病例平均年齡均大于40歲,術前診斷時都應該結合年齡及超聲圖像特征,警惕乳腺癌可能。
部分乳腺癌的超聲圖像表現(xiàn)與乳腺良性腫瘤的超聲圖像特征存在較大范圍的重疊,這是造成漏診的主要原因。陳旭明等[8]報道的 21例乳腺癌中有6 例表現(xiàn)為邊界清。鄭恩海等[9]研究發(fā)現(xiàn)超聲下表現(xiàn)為低回聲不均勻、邊緣毛糙、顯示血流的病灶穿刺活檢早期乳腺癌檢出率均分別高于無上述表現(xiàn)病灶,與本研究內部回聲均勻、邊緣光整、血流較少的病灶易漏診相符合。
超聲檢查對于乳腺麥默通手術病灶的術前定量、定位具有重要作用,而超聲 BI-RADS分類對于麥默通手術病灶的術前定性尤其重要。有研究報道,超聲征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測病理組織學類型[10]。因此,超聲醫(yī)生在乳腺超聲檢查過程中,應
多切面觀察病灶是否呈垂直位生長,仔細觀察病灶的形狀是否有微小分葉,邊緣是否有毛刺狀、蟹足狀改變,病灶內部是否有微鈣化,觀察病灶周邊或內部是否存在紊亂血流信號。原位癌病灶、患者年齡較小或者當癌灶表現(xiàn)為形狀規(guī)則、邊緣光整、內部回聲均勻、呈水平位生長、無鈣化、后方回聲無改變或癌灶血流較少時超聲容易漏診。對于超聲診斷為 BI-RADS 3類的結節(jié),應用超聲引導下麥默通微創(chuàng)旋切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檢出率。本組大部分病灶的超聲資料為有限的靜態(tài)切面圖像,在乳腺癌超聲圖像特征分析時存在一定的偏差,后續(xù)可開展前瞻或對照分析研究。另外,單中心的超聲檢查和手術操作局限在有限的人員中,有可能造成較大的偏倚,后續(xù)研究有望開展多中心的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