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冉,吳開懷
作者單位: 325500 浙江省泰順,泰順縣人民醫(yī)院
結核性胸腔積液是由于感染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以胸膜腔內(nèi)病理性液體積聚為特征的一種常見臨床癥候[1]。臨床上對于早期發(fā)現(xiàn)患者,常早期實施抗結核治療,予開放引流處理,治療效果較好。研究表明[2],該病初期沒有明顯癥狀,部分患者確診時病情已經(jīng)出現(xiàn)進展,或者由于治療療程不足,沒有及時處理出現(xiàn)的胸腔積液,導致分房、胸水包裹情況出現(xiàn),明顯增加臨床治療難度。中心靜脈導管引流能夠控制引流速度,減輕反復穿刺帶來的通過,并且尿激酶能夠激活纖溶酶,進而降解纖維蛋白,降低胸腔積液黏稠性,促進胸腔積液的排出[3]。本文擬探討胸腔內(nèi)注射尿激酶聯(lián)合中心靜脈導管引流治療結核性胸腔積液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6 年5 至2020年5 月浙江省泰順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結核性胸腔積液患者70 例,納入標準:(1)依據(jù)《臨床診療指南結核病分冊》[4]均獲得確診;(2)胸腔積液或胸膜活檢組織中檢測發(fā)現(xiàn)結核分枝桿菌;(3)患者及家屬知情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4)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批準。排除標準:(1)對本次研究涉及藥物有嚴重過敏史者;(2)意識不清者;(3)伴有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不全者。
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 例。對照組中男22 例,女13例;年齡28 ~65 歲,平均(46.7±10.1)歲;病程1 ~12 d,平均(6.38±2.11)d。觀察組中男21 例,女14 例;年齡28 ~66歲,平均(46.7±10.1)歲;病程1~12d,平均(6.40±2.13)d。兩組一般情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1.2 方法 兩組均予相同的抗結核治療,于超聲引導下確定穿刺部位、深度及方向,將中心靜脈導管置入,行胸腔閉式引流。對照組在胸腔閉式引流基礎上加用0.9%氯化鈉注射液治療,于胸腔內(nèi)注射2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
觀察組在胸腔閉式引流基礎上加用注射尿激酶(天津生物化學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2020492,規(guī)格:10萬U)治療,于胸腔內(nèi)注射2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和10 萬U尿激酶后封管,之后變換其體位,以確保藥物和胸膜完全接觸于2h之后引流胸腔積液,1次/d,持續(xù)引流到?jīng)]有胸腔積液流出。最后B 超檢查顯示胸腔積液全部消失之后,將引流管拔出。
1.3 觀察指標(1)療效:患者治療后氣促、胸悶、發(fā)熱等癥狀及胸腔積液消失,胸膜無增厚判定為痊愈;患者治療后氣促、胸悶、發(fā)熱等癥狀基本消失,胸腔積液完全吸收,胸膜輕度增厚判定為顯效;患者治療后氣促、胸悶、發(fā)熱等癥狀好轉(zhuǎn),胸腔積液有小面積滲出,胸膜中度增厚判定為有效;患者治療后氣促、胸悶、發(fā)熱等癥狀及胸腔積液無變化或惡化判定為無效??傆行?(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2)臨床癥狀緩解情況:統(tǒng)計兩組胸腔積液消失時間、胸悶消失時間及發(fā)熱停止時間。(3)記錄兩組患者抽取胸腔積液量,并利用CT 檢測治療前后的胸膜厚度。(4)肺功能:利用自動肺功能檢測儀測試兩組治療前后的用力肺活量(FVC)、肺總量(TLC)和1 秒用力呼氣容積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
1.4 統(tǒng)計方法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7.0 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療效比較 經(jīng)治療,對照組治愈4例,顯效12 例,有效10 例,無效9 例,總有效率74.29%(26/35);觀察組治愈16例,顯效13 例,有效5 例,無效1 例,總有效率97.14%(34/35);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2=5.71,P <0.05)。
2.2 癥狀緩解情況 觀察組胸腔積液消失時間、胸悶消失時間及發(fā)熱停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均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癥狀緩解情況比較 d
表2 兩組抽取胸腔積液量、胸膜增厚情況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比較
2.3 抽取胸腔積液量及胸膜增厚情況
兩組治療前胸膜厚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觀察組明顯小于對照組(P <0.05)。對照組抽取胸腔積液量小于觀察組(P <0.05)。見表2。
2.4 肺功能比較 兩組治療前FVC、TLC 及FEV1/FVC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治療后對照組均小于觀察組(均P <0.05)。見表3。
結核性胸膜炎是結核桿菌及其自溶產(chǎn)物、代謝產(chǎn)物進入超敏感機體的胸膜腔而引起的胸膜炎癥,會導致胸腔積液的產(chǎn)生[5]。以往臨床上常采用持續(xù)中心靜脈導管引流胸水,然而對于包裹性胸腔積液效果較差,無法充分引流胸腔積液,從而導致胸膜增厚,進而鈣化,影響患者遠期肺功能[6]。
尿激酶是從人體分離出來的一種酶蛋白,能夠直接作用于內(nèi)源性纖維蛋白溶解系統(tǒng),促使纖維蛋白溶解酶原向纖維蛋白水解酶轉(zhuǎn)變,注入胸腔后能夠?qū)崿F(xiàn)纖維蛋白的降解,將間隔形成、胸膜粘連清除,使胸腔積液的黏稠性減低,提高胸腔引流量,加快胸腔滲液的吸收[7-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1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4.2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胸腔積液消失時間、胸悶消失時間及發(fā)熱停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均P <0.05)。同時尿激酶使胸腔積液的粘稠性減低,提高胸腔引流量,抑制胸膜肥厚粘連,降低胸膜厚度。故觀察組治療后胸膜厚度明顯低于對照組(P <0.05)。胸腔積液減少,減少肺復張壓力,加快肺復張,肺功能受損減輕,促進結核性胸腔積液患者肺功能恢復[9]。故治療后觀察組FVC、TLC 和FEV1/FVC明顯高于對照組(均P <0.05)。
綜上所述,應用胸腔內(nèi)注射尿激酶聯(lián)合中心靜脈導管引流治療結核性胸腔積液效果顯著,明顯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抽取胸腔積液量,改善肺功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