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白曉娜
《感動中國》如約而來,在每年春天開始的時候,一批各行各業(yè)感動國人的故事躍然屏幕,給予我們感動和力量。在今年的感動中國人物中也有不少的交通人的身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的事跡。
在朝陽下俯沖,迎著西風開火,空中的尖刀,以一當十,疆土的堅盾,巡天衛(wèi)國,山河已無恙,祖國的雄鷹已飛得更高,你刻在機身上的星星是戰(zhàn)士們的巡航坐標。
王海最確切的身份當然還是“軍人”。我們以最大的善意和敬意將這位曾經(jīng)的飛行員列入“交通人”。
王海少時家里貧窮,但他人窮志不窮,不想落人之后,堅持上學,他不僅學習成績突出,而且興趣廣泛,體育活動出色。1944年5月,經(jīng)中共地下黨支部書記李新民介紹,參加了山東威海青年中隊,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45年9月,在山東威海中學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46年6月,牡丹江航校創(chuàng)建,王海因其表現(xiàn)優(yōu)異,被選派到該校學習航空技術。經(jīng)過一年又十個月的學習鍛煉,王海以理論和實踐雙優(yōu)秀的成績畢業(yè)于機械班第一期,成為一名合格的機械員。1949年8月,他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于東北老航校飛行班第二期,編入航校飛行隊。1949年11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正式成立。為適應組建空軍部隊的迫切需要,空軍領導采取應急措施,將原在東北老航校學習,已有一定技術基礎的89名飛行學員、20名空中領航學員,分配到各航校組成速成班,進行為期6個月的掌握蘇制作戰(zhàn)飛機的速成改裝訓練。由于王海的突出表現(xiàn),12月他從東北老航校被分配到第四航校速成班進行蘇制作戰(zhàn)飛機改裝訓練,1950年5月按期畢業(yè),成為人民空軍的一名殲擊機飛行員。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同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開始奔赴朝鮮戰(zhàn)場。
當時毛主席指示中國空軍:“邊打邊建,邊打邊練,在戰(zhàn)斗中鍛煉成長”。
“我們將英勇戰(zhàn)斗,不怕犧牲,去奪取空戰(zhàn)的勝利。我們有壓倒一切敵人的英雄氣概,而不被敵人所壓倒?!痹?951年10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3師召開的出征前誓師大會上,一名年輕人代表自己的大隊,這樣宣誓。
這位年輕人就是王海。在后來的抗美援朝空戰(zhàn)中,王海共擊落擊傷敵機9架,先后榮立過二等功、一等功、特等功,被空軍授予“一級戰(zhàn)斗英雄”稱號。他所帶領的“王海大隊”,與號稱“世界王牌”的美國空軍激戰(zhàn)80余次,擊落擊傷敵機29架,榮立集體一等功。
王海創(chuàng)造了擊落擊傷敵機9 架的輝煌戰(zhàn)績,也被譽為“當今世界上敢和美國空軍較量的唯一的空軍司令”。
王海將軍晚年回憶,“打勝仗首先靠的是膽量,遇到事情不能膽怯,人一怕就完了。我當大隊長的時候常對飛行員們說,‘天這么大,美國飛行員是人,我們中國飛行員也是人,我就不相信我們打不掉他們,而讓他們把我們打掉。’除了膽量外,還要有過硬的技術和戰(zhàn)術?!?/p>
2020年8月2日,王海上將逝世,享年95歲。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至今仍陳列著一架繪有9顆紅星的米格-15殲擊機,這就是王海當年駕駛過的功勛飛機。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如今山河無恙,如卿所愿。
“絕壁上打響了抗爭命運的第一炮,山坡上種下了向往美好的第一棵苗,不信天,不認命,你這硬實的漢子,終于帶著鄉(xiāng)親們爬出這口井,山到高處你是峰,路的盡頭是家園?!?/p>
下莊村位于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xiāng),在20多年前,被四面千米高山絕壁合圍,猶如位于井底。當時唯一的出村路,是一條“108道拐”的古道,去縣城一來一回至少要4天。交通不便、物資匱乏,下莊村成為深度貧困村。沒有路就沒有出路。時任下莊村黨支部書記的毛相林立志改變村莊的命運,要為下莊修一條通往山外的路。1997年,毛相林38歲,作為下莊村的當家人,他下決心帶領村民在懸崖絕壁上修一條公路。
那時,村里人果樹不敢種多了,豬也不敢多養(yǎng)一頭,因為不通車,村里的土貨根本運不出山。近400名下莊村民中,近一半人一輩子沒走出過大山,年復一年地在“井底”窮熬著。
“咱不能一直當窮漢,就算再難,我也要帶頭沖一沖。”毛相林在村民大會上給大家鼓勁,“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這輩人修不出路來,下輩人接著修,摳也要摳出一條路來?!?/p>
村民們住山頂喝泉水睡山洞,沒有炮眼兒放繩鑿,沒有挖機用雙手挖,用大錘鋼釬等簡單的農(nóng)牧工具。下莊村人修路的決心,讓社會各界為之動容,源源不斷的物資被送到了下莊,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下莊人修路,無異于上青天。沒有工具,他們就用最原始的方法:“土專家”放紅繩,在半山腰蕩著“秋千”勘測地形;村民腰系長繩,懸在空中鉆炮眼,在“炸了一炮”的垂直山體上,用手挖,用腳蹬,硬是摳出了一條通向外界的向生天路。
然而,在絕壁上開出一條天路,遠比想象的更加艱難。沒有工具,毛相林和村民們就腰系長繩,用大錘、鋼釬、簸箕等簡單的農(nóng)具懸在空中鉆炮眼;沒有任何保護措施,他們在“炸了一炮”的垂直山體上,將炸開的缺口作為“立足之地”,用手挖,用腳蹬;高山絕壁沒有人家,他們就住山頂、喝泉水、睡山洞。為早日修通絕壁路,毛相林最長一次在工地駐扎了3個月沒回家。他說,我是修路發(fā)起人,最重的活、最危險的活必須帶頭。就像螞蟻啃骨頭一樣,毛相林帶領著下莊村人,在懸崖上艱難地一寸一寸向前推進。
修路是危險的,犧牲隨時可能發(fā)生。1999年8月,26歲的村民沈慶富被峭壁上落下的石頭砸中頭部,掉下懸崖犧牲了;同年9月,36歲的村民黃會元被一方巨石砸到300多米的深溝里。兩個月里接連犧牲兩條鮮活的生命,路還要繼續(xù)修嗎?還會不會有人犧牲?在黃會元的靈堂前,壓力與愧疚讓內(nèi)心一直無比堅定的毛相林第一次產(chǎn)生了動搖。
就在全村人陷入悲痛,陷入對修路的掙扎與彷徨時,黃會元72歲的老父親站了出來,當著全村男女老少的面,說了這樣一番話:“我們這個地方這么苦寒,我們數(shù)十代的人受了這么多年的辛苦,哪怕我兒子黃會元死了,我也期望大家再努力一把,我們公路就修通了,就擺脫這個貧困了……”老人的話擲地有聲,震撼著每一個下莊人的心。毛相林含淚問村民:“同意繼續(xù)修公路的,請舉手!”一聲聲響徹天地的“修”,一雙雙高高舉起的手,讓毛相林渾身又充滿了力量。第二天天還沒亮,他就帶著村民們,又一次向大山發(fā)起了挑戰(zhàn),再沒有退縮。
矢志不渝、百折不撓的愚公精神,是戰(zhàn)勝困難最堅強的力量。2004年4月,歷時7年,毛相林以“愚公移山”般的決心和毅力,帶領村民終于在幾乎垂直的絕壁上鑿出了一條長8公里的“天路”,下莊村人終于能夠走出“天坑”,幾代人的夢想終成現(xiàn)實。路通的那天,毛相林找來一輛車,把這條路從頭走到尾。全村男女老少,自發(fā)形成隊伍,跟著他走。走到終點時,毛相林大聲對著鄉(xiāng)親、對著群山說:“今天我們終于把這條路修通了,我們沒有辜負死去的兄弟們?!蹦翘欤迕駛冃α?,他卻哭得像個孩子。
2004年4月,歷時7年,毛相林帶領下莊人,硬是憑著決心和毅力,在陡峭的崖壁上,鑿出了一條長8公里的“天路”。
20多年間,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毛相林帶領鄉(xiāng)親們憑借頑強的毅力,在懸崖峭壁上“鑿”出了一條脫貧致富路。
每場硬仗,交通人都沖鋒在前。平凡崗位不凡堅守,堅守初心,立足崗位,他們都是勇于擔當?shù)慕煌ㄈ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