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評論樣式發(fā)生很大變化,智庫式的策論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地方黨報的版面上。本文提出黨報評論“策論化”的四個轉向: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從“紙媒思維”到“智媒思維”;從“坐而論道”到“起而采訪”;從“工作話語”到“新聞話語”。
評論是報紙的旗幟,是媒體的靈魂。在黨報評論上,長期活躍著的是以“是非判斷”為主要特征的時論和以“理念宣講”為主要特點的政論。然而,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評論樣式發(fā)生很大變化,智庫式的策論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地方黨報的版面上。蘊“策”于評、智庫化、參事化色彩越來越明顯,成為黨報評論的新動向。策論的加強,大大提升了黨報評論思想性、對策性、影響力。
2020年6月25日,《新華日報》頭版刊登了一篇評論,題目是《把握“謀事”與“造勢”的辯證法》。文章提出,“把握住了‘事’與‘勢’的辯證法,對內能夠提振士氣、凝聚人心,對外可以塑造形象、聚集資源,用‘眼球效應’構筑‘投資效應’,以‘注意力指數(shù)’拉動‘發(fā)展指數(shù)’?!?019年9月17日,《解放日報》刊載“申言”署名文章,題目是《既要“頂天立地”,又要“鋪天蓋地”》。文章指出,必須對中小企業(yè)給予更大關注、更大支持,這同加快吸引培育更多“巨頭”應當并行不悖、相輔相成,既有“螞蟻雄兵”,也有“大象起舞”。
這兩篇評論的共同特點就是具有很強的策論性。所謂策論性,就是在選題上,這一類評論屬于“工作評論”,評論的話題是黨委、政府關心的重點難點焦點工作,研究的是如何把工作做好,目的是為黨委政府提供決策咨詢和智庫參考,而時論、政論主要是對新聞事實和現(xiàn)象的評論,目的是表達立場,引導輿論;在目標受眾上,策論的主要讀者為干部、專家學者、關心政治經(jīng)濟形勢的白領等高端用戶,而時論、政論的受眾則更為廣泛且以普通讀者為主;在表達方式上,策論往往聚焦于“怎么辦”,行文平實簡潔,而時論、政論則多聚焦于“是什么”“怎么看”,文風更為活潑多樣。
更加重視蘊“策”于評,更加重視聚焦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更加重視智庫化、參事化,是黨報評論值得關注的新動向新探索。近年來,《解放日報》《新華日報》《泰州日報》等省市級黨報紛紛推出“申言”“京平”“辛蘇”“蘇言”“泰仁”“時干”等專欄,這些專欄刊載的評論,既不同于以往的社論、評論員文章,又不同于常見的新聞時評,而具有很強的“策論性”,聚焦的主題往往都是省委省政府關心的中心工作和重大問題,為黨委政府決策做智庫當參謀的色彩明顯。就拿《新華日報》來說,這幾年,“辛蘇”“蘇言”“江東論壇”刊載的近百篇評論,90%以上都是研究問題、探討對策,以研究思路、提供方案,預測趨勢、設計路徑為主線的“對策式”評論,屬于典型的“策論”?!督夥湃請蟆方鼉赡昕d的“申言”評論,經(jīng)常在朋友圈刷屏,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些評論談論的話題都是各地高度關注的、有關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走向的重大問題,具有很強的對策性和實用性。
時論和政論更像“判斷題”,重視從是非對錯、價值取向等方面進行論述,而策論則像“綜合題”,更加注重對問題進行綜合解答??偟目矗安哒撌健痹u論有幾個核心要素。一是對策性。策論以“策”當頭,以聚焦問題解決問題為導向,不僅分析問題找準原因,還要開出“藥方”,提出可操作的對策舉措?!缎氯A日報》發(fā)表的“辛蘇”署名文章《從投資源頭上抓轉型升級》就明確提出“抓有效投資就是從源頭上抓轉型升級”,并給出具體思路,即市場和政府“兩只手”要協(xié)同發(fā)力。二是新聞性,策論就當下之事建言獻策,因此非常注重以新聞事實為依托、采用新聞化的表達方式?!侗本┤請蟆钒l(fā)表的“京平”署名文章《從群眾立場優(yōu)化主動治理》就以北京“局處長走流程”專項活動為新聞由頭,指出社會治理必須從過去的“向上看”到現(xiàn)在的“向下看”;從出了問題后忙“滅火”到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提前解決問題。三是鮮活性。與黨報傳統(tǒng)評論相比,策論的表達更為鮮活,形式更為多變?!督夥湃請蟆返摹吧暄浴笔鹈恼隆渡虾5母刹浚荒茏觥氨粫r代拋棄的人”》《海的企業(yè),有時也需要一點“狼性”》《不要忘了“沉默的少數(shù)”》等,無論語言表達還是論述視角,都貼近時代、新穎靈活。
改革開放初期,黨報評論聚焦改革發(fā)展中的前沿問題建言獻策,帶有很強的策論意味。新世紀前后,我國經(jīng)濟社會快速發(fā)展,晚報、都市報異軍突起,新聞時評成為新聞評論的主打產(chǎn)品。這幾年,媒體環(huán)境急劇變革,新聞時評弱化,黨報評論“策論化”,既是黨報履行職責的應然,又是時與勢的必然。
1.面對“既要又要”,破解“本領恐慌”,黨報用戶期待高端策論助力攻堅克難。當今世界,大國戰(zhàn)略博弈全面加劇,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深度調整,人類文明發(fā)展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zhàn)層出不窮,不確定不穩(wěn)定因素明顯增多。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這個大變局變化加速,經(jīng)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世界經(jīng)濟低迷,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給人類生產(chǎn)生活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和考驗。對領導干部而言,破解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難題和應對全球性問題的復雜性艱巨性前所未有,既要抓好疫情防控,又要抓好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既要警惕“黑天鵝”,又要防范“灰犀?!?;既要保安全抓環(huán)保,又要謀創(chuàng)新促發(fā)展。面對“既要又要”,破解“本領恐慌”,黨報的用戶期待黨報評論能夠提供更多的決策參考和智力支持,以提升自身的戰(zhàn)略統(tǒng)籌能力、堅守底線能力、應急處置能力、依法行政能力、治理現(xiàn)代化能力。順應這種趨勢,《新華日報》近年來先后推出多篇“策論式”評論,《為建設韌性城市添件“金絲軟甲”》《“鏈”與“黏”的辯證法》《把“軟環(huán)境”做成“硬品牌”》《無中生有的“有”與“無”》等評論,都圍繞當下黨員干部關心的重點難點焦點問題,直面現(xiàn)實,深挖原因,提出對策,提供參考,讓身處一線的黨員干部讀了后感到“很解渴”“很補腦”“很管用”。
2.直面“智媒時代”,回答“時代之問”,贏得競爭,黨報必須深植硬核能力。有人說,網(wǎng)絡普及的時間不過5000天,但帶來的變化、產(chǎn)生的影響超過以往的5000年。因為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這幾年傳統(tǒng)媒體遭遇的變化遠超過去的幾十年。自媒體時代,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輿論生態(tài)、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fā)生深刻而根本的變化。以黨報為代表的傳統(tǒng)媒體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以數(shù)字化為核心的“移動化新媒體生存”已經(jīng)成為人們最基本的生活形態(tài),紙媒的生存空間被急劇擠壓;輿論主體多元化,信息發(fā)布的“零門檻”使得任何人都可以成為發(fā)布者;人人都有麥克風,所帶來的變化是眾聲喧嘩和輿論的情緒化,等等。在這種情況下,黨報等傳統(tǒng)媒體難以在信息的數(shù)量和速度上與新媒體爭鋒,必須強化新的“硬核能力”。網(wǎng)絡時代,評論如果依然停留于簡單的是非判斷與道義批判上,已經(jīng)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面對新的輿論生態(tài),以專業(yè)化、智庫化、參謀化為方向的黨報評論策論化才是提升黨報直面“智媒時代”、回答“時代之問”、回應信息化浪潮沖擊的根本舉措。從實踐看,《新華日報》《解放日報》等黨報被朋友圈轉發(fā)最多的,往往不是它們刊載的某一個具體信息,而是具有豐富思想含量和觀點信息的“辛蘇”“蘇言”“申言”文章,這就從一個側面表明,“策論式”評論是黨報在新媒體時代可資運用的“硬核能力”,應該成為一張用心打造的亮麗名片。
3.既有“歷史積淀”,又有“時代優(yōu)勢”,黨報評論“策論化”大有可為。《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fā)展的意見》指出,要推進內容生產(chǎn)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加注重網(wǎng)絡內容建設,始終保持內容定力,專注內容質量,擴大優(yōu)質內容產(chǎn)能,創(chuàng)新內容表現(xiàn)形式,提升內容傳播效果。對黨報來說,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fā)展,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內容,而評論則是內容的重要方面。事實上,在評論內容的專業(yè)化、智庫化、策論化方面,黨報既有“歷史積淀”,又有“時代優(yōu)勢”,有很大的作為空間。從“歷史積淀”看,不少黨報都有刊發(fā)策論的傳統(tǒng)。20世紀八九十年代,《新華日報》刊登的大批具有策論色彩的評論,如《舍孔雀而取鳳尾》《既要規(guī)?;忠嵝曰贰妒袌鲲柡?,機遇何在》《從“細結構”調整中找機遇》等,都引起了很大反響。從現(xiàn)實情況看,黨報具有政治優(yōu)勢、品牌優(yōu)勢、人才優(yōu)勢、用戶優(yōu)勢,黨報評論員不僅具有較強的理論功底、文字功底、政策功底,而且上接天線、下接地氣,與領導干部、專家學者、實踐一線接觸較多,眾多優(yōu)勢集于一身。他們提供的“策論式”評論,往往具有較高的質量。
在明晰的洞見、獨到的創(chuàng)見、卓著的遠見越來越成為媒體核心競爭力的今天,“策論式”評論越來越成為凸顯黨報競爭力的重要手段。與此同時,雖然一些黨報都加強了“策論式”評論,但也還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加強黨報策論亟待實現(xiàn)“四個轉向”:在服務對象上,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在內容生產(chǎn)上,變“紙媒思維”為“智媒思維”;在生產(chǎn)方式上,變“坐而論道”為“起而采訪”;在表達方式上,變“工作話語”為“新聞話語”。
1.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目標鎖定要更精準。作為傳統(tǒng)媒體,黨報的讀者分布較為集中,國家機關、事業(yè)單位、高校白領等高學歷讀者占比較大,這些讀者也是黨報策論的目標人群。改進黨報策論,就是要改變漫無目的、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大水漫灌”現(xiàn)象,進一步把目標鎖定到“高端用戶”“精英用戶”上,服務好黨政干部等目標人群,影響“最有影響力的人”。要強化評論選題的“中心度”,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關注省委領導關注的問題,評論事關改革發(fā)展大局的大事要事、急事難事。評論要有說服力,必須有專業(yè)的分析和判斷。在全社會“知識水位”顯著提高的今天,策論必須“策”得其所、“策”到要害,能夠觸摸社會的脈搏、撥開紛紜的表象、把握事物的本質、跳脫思維的慣性,才能有影響力;必須“策”得獨到、“策”得深刻,能夠以精確的概括、精準的提煉、精深的引導給人以信息的增量、知識的增量、思想的增量,才能有穿透力。
2.從“紙媒思維”到“智媒思維”,內容供給要更精致。在新媒體時代,黨報必須充分認識新時代新使命的“時”與“勢”、“職”與“責”,以“策論式”評論提升價值深度和思想濃度,努力成為黨委的智囊和參謀。要當好“智囊團”,重視選題策劃、議程設置,以“庫”聚“智”,以“報”傳“智”,善于對新問題進行先探索,對老問題進行再研究,對熱問題進行冷剖析,對冷問題進行熱思考,努力讓“文章”變成“文件”,讓“謀劃”影響“規(guī)劃”,讓“對策”融入“決策”。要當好“風向標”,設置輿論議題,用主流觀點引領問題解決。要當好“排頭兵”,緊緊圍繞中央決策部署、黨委政府中心工作找準“題眼”,進行重大理論問題研究、重大現(xiàn)實問題研究、重大實踐經(jīng)驗總結,努力為黨委政府貢獻原創(chuàng)性思想、標志性理念、創(chuàng)造性方案。
3.從“坐而論道”到“起而采訪”,生產(chǎn)觸角要更深入。黨報評論員的思想養(yǎng)分,一部分來自理論知識、專業(yè)技能,還有一部分來自實踐、來自群眾。鮮活的思想、深刻的見解、新穎的觀點,從來不是書齋里的“盆景”,而是蘊藏在實踐和群眾之中。寫好“策論式”評論,不能“坐而論道”,而要“起而采訪”。近年來,《人民日報》推出“現(xiàn)場評論”欄目,在“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jīng)濟帶的報道”主題采訪中,撰寫了30余篇鮮活的評論,引起廣泛關注。要重視調查研究,解決實際問題,必須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虛心向實踐學習、向生活學習,讓評論多沾些泥土、帶些露珠、冒些熱氣。要堅持群策群力,加強對專家學者的溝通和交流,要善于做好“評論員+專家”文章,以“1+N”的模式,變“孤軍深入”為“群體作戰(zhàn)”,使“策論”更有生命,讓“智媒”更有價值。要善借外腦外力,借“外腦”、用“外力”,引“大咖”、靠“大家”,把“編外評論員”和廣大讀者的智慧和力量集中起來,打造有思想含量、有理論分量、有話語質量的“策論式”評論。
4.從“工作話語”到“新聞話語”,產(chǎn)品表達要更靈動。黨報評論難寫,“策論式”評論更難寫。寫得不到位,很容易流于“板著面孔說話”,嚴肅、刻板、生硬有余,鮮活、生動、活潑不足。寫好“策論式”評論,必須實現(xiàn)“工作話語”到“新聞話語”的轉變。要強化問題導向,讓策論更有用。當前,國內社會轉型加快與外部環(huán)境變化加劇相互交織,面對復雜的輿論格局,“策論式”評論要注意關注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件”,通過剖析和解決背后的“大問題”,推動社會進步。要創(chuàng)新內容表達,讓策論更好看。要摒棄官話、套話、硬話,做好“翻譯員”,把工作經(jīng)驗上升理論觀點;做好“解說員”,用“講道理”取代“派要求”;做好“推銷員”,突破艱澀枯燥、平鋪直敘、缺乏激情和感染力的表達方式,實現(xiàn)內容的可讀、易讀、耐讀。要創(chuàng)新多種傳播方式,讓策論更豐富。新媒體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傳統(tǒng)媒體內容再好,如果不搭上新媒體的快車,同樣難以傳得廣、傳得開。提升黨報策論影響力,必須推動黨報評論加快融合進程,主動擁抱新媒體、變?yōu)槿襟w,不斷提升到達率、擴大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