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愛華
[摘 要]班級共讀是落實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的重要抓手。班級共讀還存在不少問題,必須基于問題,積極應對,探究切實可行的方法。教師應針對班級共讀問題,靈活籌措書籍 ,讓學生有足夠的書讀;打造好閱讀教室,用環(huán)境引領學生閱讀;優(yōu)化三種課型,讓共讀增效提能。
[關鍵詞]班級共讀;環(huán)境;效率;提能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06-0007-02
網(wǎng)絡的迅猛發(fā)展 ,手機拇指化閱讀猛烈沖擊著紙質(zhì)閱讀,尤其是整本書閱讀受到日益嚴峻的挑戰(zhàn),這種勢態(tài)必須轉(zhuǎn)變?!耙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朱永新)“全民閱讀”自2014年始,已連續(xù)6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閱讀關系到個人的成長,也關系到國家、民族的發(fā)展,讓孩子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是教育的使命擔當。整本書閱讀如何成為語文課程的“正規(guī)軍”,課外閱讀如何從“自由化”進入“課程化”軌道呢?班級共讀就是有力的抓手。如何實施好班級共讀呢?我和縣域的教師們?yōu)榇诉M行了長達6年的實踐探索,總結(jié)出了一些可推廣借鑒的策略。
一、靈活籌措書籍 ,讓學生有足夠的書讀
讀書,首先要有書可讀。農(nóng)村家庭的書籍購買力和閱讀意識與城市家庭存在差異,那么如何確保學生有充足的閱讀書籍呢?一是定期、不定期地召開面向家長的閱讀促進會,爭取家長的支持,讓有購買力的家長盡可能地為孩子購買圖書;二是發(fā)動社會力量、公益組織捐贈圖書。如在擔當者行動“班班有個圖書角”項目、騰訊公益、彩虹花基金、心和公益、天幕公益以及其他社會組織的捐助、支持下,我們逐步做到了1至6年級,班班有個圖書角,每個圖書角最少配備70本不同的圖書。圖書角的書經(jīng)過專家的論證遴選,每個年級都不一樣。我們還鼓勵每個學校用一個教室或辦公室作為“圖書漂流站”,開展“贈一本,讀一百本”的活動,動員學生、教師將家里有的但圖書角沒有的書,匯聚至“漂流站”,讓其“漂流”到合適的年級和班級,以豐富班級的共讀書籍。
二、打造班級閱讀環(huán)境,用環(huán)境引領學生閱讀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zhì)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笨梢?,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非常大。班級共讀必須打造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那么,如何打造呢?閱讀環(huán)境包含隱性和顯性兩個維度,教師要結(jié)合實際,因班制宜。
1.打造班級閱讀的顯性環(huán)境
顯性環(huán)境,顧名思義,就是外在呈現(xiàn)的,能夠看得見的。
首先,我們可以讓教室的每一面墻壁都說話:展示共讀書籍的封面、作者、有趣的內(nèi)容、發(fā)布會情況以及讀者對它的評價,告訴學生“這本書值得你去讀”;展示充滿愉悅的親子共讀照片,告訴學生“和大人一起讀書的時光是蘸著蜜的”;張貼每個學生讀書筆記中的閱讀感言,哪怕是一句話也行,告訴學生“閱讀不能沒有你的參與”;公布每月評選的“閱讀進步星”“閱讀智慧星”“閱讀快樂星”“好書推薦能手”“朗讀能手”等,告訴學生“捧起書認認真真讀,總有美麗的姿態(tài)屬于你”;張貼古今中外名人的讀書名言,告訴學生“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任何人都需要閱讀”……
其次,要讓圖書角“腹有詩書”、潔凈圣雅。圖書角要設書架,書架里要有充足的書。書架要保持潔凈,不染污物,不放雜物。書要擺放整齊,不沾污穢,輕拿輕放不折損。為了培養(yǎng)學生對書的敬畏之心,建議他們盡量用雙手捧書,不能有丟書的動作,不能用不干凈的手觸碰書,翻頁時不能刮角,不能手指蘸唾液。圖書角及周圍的環(huán)境一定要凈潔,不要放掃把、垃圾或其他雜物,要保持絕對的干凈。班級共讀主要是讓學生愛上閱讀,因此,最好讓學生參與圖書角的設計,打造他們喜愛的、賞心悅目的、書香迷人的創(chuàng)意圖書角。圖書角的環(huán)境和書本,要求學生自覺維護和愛護,但還需要教師進行一定的監(jiān)督和管理。因此,每個班必須培養(yǎng)好圖書管理員,負責落實圖書的登記造冊和借閱制度的執(zhí)行,保持圖書角環(huán)境的潔凈。
2.打造班級閱讀的隱性環(huán)境
(1)成人把書讀起來。錢伯斯說:“讀者也是由讀者造就的。”俞敏洪認為:“不讀書的老師是沒有教學力的?!毖θ鹌祭蠋煼治龊⒆硬蛔x書的一個關鍵原因是教師、家長沒有把書讀起來。師生共讀、親子共讀要篤實,要常態(tài)化,要常與學生共讀。共讀不應該是命令,而應該是濡染。
(2)讓閱讀在每一天里,在每個學生身上真實發(fā)生,讓閱讀常態(tài)化??山柚嗉壒沧x微信群,在家長、教師的共同參與下,利用課前5分鐘、課間、課后、休息日,開展“7個一”活動:推薦一本書、朗讀一段話、分享一句名言、講述一個故事、交流一個人物、介紹一處風景、暢聊一位作者。不論時間長短與內(nèi)容多少,每一個學生都必須發(fā)聲。我們要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鼓勵和期待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每一天的閱讀都充滿能量。
三、優(yōu)化三種課型,提高共讀的效益
整本書共讀要依照語文學習規(guī)律以及學生的心理成長規(guī)律,形成層遞性閱讀,教師要鋪設好成長臺階,讓學生的興趣、能力水平不斷晉級。閱讀內(nèi)容呈現(xiàn)梯度:第一學段以橋梁書和童詩為主;第二學段以橋梁書為主;第三學段以純文字的整本書閱讀為主。共讀形式呈現(xiàn)梯度:第一學段以大聲朗讀和表演讀為主;第二學段以自讀和表演讀為主,同時以復述故事為輔助手段;第三學段以主題探討為主。整本書共讀的指導主要分為“讀前導讀課”“讀中推進課”“讀后交流課”三種。
1.讀前導讀課
課前導讀課重在導趣,要把學生的閱讀興趣充分激發(fā)出來。好的導讀就像精彩預告片,可以由故事、懸念、圖片、作者、關鍵內(nèi)容、關鍵人物、特殊寫法導入,抓住興趣點、困惑處、矛盾處導入。導讀的方法因書、因生而異,怎樣更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和探究的欲望就怎樣導。導讀的最高要義就是設法讓學生把書讀起來。讀之前規(guī)則少一點,要求淡一點,即便要滲透一些閱讀方法,也要以不影響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前提。
2.讀中推進課
讀中推進課是對導讀課的承接和反饋,看通過導讀學生是否真感興趣,真正去閱讀了,這是對交流課的鋪墊。推進課的質(zhì)量決定了學生閱讀的效益。寫文章講究鳳頭、豬肚、豹尾,整本書共讀的三種課型大抵也應如此。導讀課用時短點,方法精中選優(yōu),用時小于或等于一課時;推進課做飽滿些,用時應長些,往往需要好幾節(jié)課。推進課要推進什么?對于成年人而言,孩子的興趣顯得隨意、從眾、單一、表象、不易持久,因此,推進課就是要給興趣加油助燃。學生看問題的角度比較小,思維比較淺表和單一,因此,推進課要讓他們的閱讀思維多元起來,深入下去,拓展開來。比如,曹文軒的《草房子》,學生在里面的人物群像中,更關注的是一個個人物的單個故事,他們很少能用聯(lián)系的觀點去解釋一連串故事中共同的核心密碼,也很少能宏觀審辨和深入探究群像背后隱藏的密碼,推進課就是要突破學生的思維盲區(qū)。學生的閱讀力、意志力、學習態(tài)度都有差異,推進課要關注全體,因材施教,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肯定、鼓勵和期望,要盡可能多地實施正向激勵。推進課的推進不應只是盯住學生的狀況。錢伯斯的“閱讀循環(huán)圈”揭示了有閱讀力的成人協(xié)助孩子閱讀很重要。共讀要成為學生閱讀的自然生態(tài),家長、教師是不能缺位的。因此,在關注生與生、師與生的“共”的同時,還要注意孩子與家長的“共”,要推進親子閱讀。
3.讀后交流課
讀后交流課,顧名思義,就是要把個人的閱讀所得分享出來,進行交流,這是對導讀課、推進課的承接、檢測和完善。交流課的完結(jié)是一本書共讀的結(jié)束,是后續(xù)閱讀的開啟。這后續(xù)閱讀或許是共讀,或許是自讀。整本書共讀要握住底牌:共讀是為了更好地自讀,旨在讓閱讀成為學生的日常生活,成為非常充分而有力的豐富自我生命的行為。也就是說,共讀的目的是要讓學生樂于讀書、自能讀書。為此,交流課要做的是:進一步提升全體學生的閱讀興趣,尤其是對閱讀還處于沉睡狀態(tài)的學生,教師一定要捕捉他們的閃光點,哪怕是一星一點,也要盡可能用它去點燃學生的閱讀熱情;交流課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如“一字不落仔細閱讀,通書認真思考”的習慣;引導學生不做“應聲蟲”,要嘗試用審辨、創(chuàng)造的思維力去構(gòu)建文本意義;要引導學生由一本向多本,由共讀向更多的自讀出發(fā)(如讀了高爾基的《童年》,再讀林海音的《城南舊事》、蕭紅的《呼蘭河傳》,看各自的童年、各地的民情民生有何不同,造就的根源何在;讀了擬人體童話,可以讀讀常人體和超人體童話,探究不同的寫法,感受不同的韻味)。交流的方式很多,讀、寫、說、唱、演、知識搶答、觀點辯論均可;可以在室內(nèi),也可以在室外;可以讓家長共同參與,也可以邀請當?shù)刈骷乙黄饏⑴c。交流要讓每一個學生的生命吸納多元的力量,不斷通過閱讀,欣欣然地向未知去探索。在美美與共的交流中,進一步感受閱讀的魅力,引發(fā)閱讀的期待,讓每一次的交流課都能找到開啟更充分、更強勁有力的后續(xù)閱讀方式。
共讀是旅行,在書的世界里徜徉,用上真心,用上全情,讀出文字中的跌宕起伏、波瀾壯闊、款款深意,讀出作品中獨特的這一個或那一個,這樣的共讀之旅就是豐富、美好的。
[ 參 考 文 獻 ]
[1] 干國祥.破譯教育密碼——干國祥教育教學15年集粹[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3.
[2] 魏智淵.教師閱讀地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
[3] 王志江.尋找生命的枝枝蔓蔓:一位中學校長的教育隨想[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
[4] 朱永新.我的閱讀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