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 莉 姚月華 梁愛麗
城市公園是城市綠地系統(tǒ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呼吸的“綠肺”。作為公園綠地中最為重要的要素、植物生態(tài)建設的“主角”擔當,公園綠地植物景觀空間的營造對于整個城市綠地系統(tǒng)的構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改善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維持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手段,還是美化城市整體形象的重要途徑。因而,城市公園中植物景觀空間的研究是當代公園綠地建設研究的重點之一。
中國大百科全書《建筑園林城市規(guī)劃》對“園林植物景觀空間”的定義是“園林中以植物為主體,經過藝術布局,組成適應園林功能要求和優(yōu)美植物景觀的空間環(huán)境”[1]。植物景觀空間營造巧妙運用不同高度、種類的植物,通過控制種植形式、空間布局、規(guī)格及其在空間范圍內的比重來營造不同類型的空間[2]。植物在園林景觀空間構建中的作用,主要是植物可以在景觀中充當建筑物的“地”“頂”“墻”等限定和組織空間的要素,這些要素的限定能夠影響或改變人們的視線方向。創(chuàng)建植物景觀空間時,由于植物是構成空間的物質實體,所以植物的體量、色彩、形態(tài)、質感、氣味等要素引發(fā)不同的空間感受。植物景觀空間主要由地面、垂直面、覆蓋面、時間4個緯度構成,植物景觀空間特有的時間緯度使植物景觀空間成為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空間,與建筑空間、室內空間相比其更具有靈活、可變、自然、豐富等特點[3]。按照要素不同的組合,有開敞空間、半開敞空間、覆蓋空間、垂直空間、封閉空間5大類型[4]。
植物景觀空間營造的關鍵在于如何合理運用植物的不同特質處理組成植物空間的要素,從而創(chuàng)造出空間尺度適宜、整體景觀效果良好和地域特色鮮明的植物景觀空間。
植物是植物景觀空間當中基面、垂直面、覆蓋面、時間4個維度的“原料”,草地可以形成低矮的構成基面要素,喬灌草組合或一定高度的綠籬形成構成垂直要素,高大的樹冠底部往往具有“頂”的作用。因而植物的姿態(tài)、質感、色彩、規(guī)格、甚至氣味都能影響空間的“氣質”,所以在植物空間營造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植物的色彩、質感等因素的組合搭配。同時,植物的生長也離不開光照、雨、土壤、風等生態(tài)因子的影響,在園林綠地植物空間營造過程中也應充分考慮植物的生長環(huán)境需求,選擇合適的植物,營造長勢良好、地域特色鮮明的植物景觀空間。
植物景觀空間是由基面、垂直面、覆蓋面等一個或多個組合而成的實在的或者具有暗示性的空間,空間感主要受基面與邊界的圍合強度、人與空間界面的距離、視線高度與同一界面的高度影響。在設計園林植物空間的過程中,設計者要充分考慮以上要素對空間環(huán)境的影響,要以行人的視線和感受為設計指導方向,把行走路徑進行合理規(guī)劃,使人們通過視覺的感受和景觀環(huán)境的物化形式在心理上產生相應的反應,從而在行為上引起共鳴[5]。
公園景觀中植物景觀占有較大的比重,但卻往往不被重視,造成景觀質量參差不齊,因而植物景觀規(guī)劃應該成為一個重點的分項規(guī)劃納入公園的總體規(guī)劃中。公園總體規(guī)劃對公園各個區(qū)域進行功能劃分,對各個區(qū)域主要的特色景觀進行了闡述,因此必須從總體規(guī)劃著手,合理安排各個區(qū)域的植物景觀,營造不同景觀區(qū)域的特色。在植物景觀設計時,重視植物空間類型的設定、植物層次的選擇、種植的形式等,既要考慮滿足各個分區(qū)的種植功能及主題立意,又要考慮游客的活動需求,以及大眾行為的環(huán)境心理特征,以滿足游客在公園不同活動方式對不同植物景觀的要求,做到總體協(xié)調統(tǒng)一。
公園中的使用人群按年齡段可以分為兒童、青少年、中青年、中老年,大多數(shù)游客到公園的主要活動是休閑、文化娛樂及健身,所以公園植物景觀的營造滿足根據(jù)不同年齡段和不同活動類型的需求,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4.2.1 文化娛樂區(qū)的植物景觀空間營造
文化娛樂區(qū)是整個公園的中心,也是最為熱鬧的區(qū)域,公眾參與性強的活動常在該區(qū)域舉行。因而植物景觀空間通常為開敞空間、半開敞空間,喬灌木主要沿主體空間周邊布置,植物的層次較為簡單,通常為2~3個層次,上層為高大喬木形成一定的覆蓋空間,下層通常為花壇或者草坪,中層或沒有或選低矮的灌木,以不遮擋觀賞者視線為標準。
4.2.2 安靜休息區(qū)的植物景觀空間營造
安靜休息區(qū)為市民游覽、賞景、休息,或開展輕微體育活動的場地,離主入口有一定的距離,分散在公園的各處。在植物景觀空間營造時,常常將植物與地形組合,形成山林秘密之地,封閉空間給人靜謐幽深之感;利用高大喬木形成的覆蓋空間給人綠樹濃蔭之感;利用植物與休憩設施結合形成半開敞空間形成疏密有致之感。安靜休息區(qū)主要以覆蓋空間和封閉空間為主,小型半開敞空間為輔。植物選擇需重點考慮生態(tài)性、美觀性、文化性等要求,選用觀賞效果好、富涵豐富文化內涵的植物,營造有色彩、有香氣、有文化的植物空間氛圍。植物層次搭配以多層級搭配為主,主要有喬木+小喬木+大灌木+小灌木+地被+草坪、喬木+地被+草坪、喬木+整形灌木+硬質鋪裝的形式,營造出植物群落混合型和純林型兩種結構。
4.2.3 兒童活動區(qū)的植物景觀營造
在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通常會設置專屬于兒童的活動區(qū)域,使兒童在活動中進行體育鍛煉,增加對自然科學的認識,促進兒童的交流交往,并設置兒童游樂設施。植物的種植通常采取外部圍合的形式,內部覆蓋或組團隔離形成園林空間,既能滿足隔音隔噪、控制視線的需求,又能滿足遮陰納涼的需求。兒童游樂區(qū)的植物應選擇考慮安全性、美觀性與教育性,選擇無毒、無刺、無污染且色彩較為鮮艷的植物。常見的植物層次搭配有喬木+灌木+地被、喬木+鋪裝、喬木+時令花卉的形式。
4.2.4 老年活動區(qū)的植物景觀營造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大,在城市景觀設計中越來越多的公園會設置老年活動區(qū),并根據(jù)老年人獨特的心理特征及娛樂需求,為其提供專門的活動休閑場地。通過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在公園的日常使用中,老年人的占比是最大的,而且他們的活動主要以群體休閑娛樂或健身為主,例如老年人通常選擇在綠樹成蔭的林下空間組樂隊唱歌或集體跳廣場舞。
4.2.5 觀賞游覽區(qū)植物景觀營造
觀賞游覽區(qū)的功能以觀景、游覽為主,其對植物景觀設計的要求比其他分區(qū)的要求高,重點在植物造景或植物配合其他造園要素造景,需要突出植物的觀賞特性,注重植物季相變化的營造,同時注重多樣的植物搭配形式,做到高低錯落、層次分明、色彩豐富,季季有景[6]。該分區(qū)囊括了所有的空間類型,人們在不同的植物空間游走時,給人以或開朗或閉合、或幽深或曲折的不同空間感受。同時也為人們的休憩空間提供了多樣的選擇。
柳州市雀山公園位于柳州市污染嚴重的柳北區(qū)工業(yè)中心,是一座以天然山水為主體的綜合性城市公園,公園分為雀山歡樂園、紅豆廣場、花田景區(qū)、荷花景區(qū)、茶花園、雀兒山景區(qū)和鳥類濕地保護區(qū)、原生竹林區(qū)等景觀區(qū)域。公園內植物空間類型多樣,植物應用種類豐富,植物景觀效果好。
雀山公園的植物景觀規(guī)劃以適地適樹、彰顯傳統(tǒng)文化為總體規(guī)劃原則,采用抗污染能力強的鄉(xiāng)土植物為基調樹種,根據(jù)不同景區(qū)特點、功能需求規(guī)劃不同的植物景觀空間,營造不同的景觀特色。如紅豆廣場以“紅豆”為主題,植物的空間類型以覆蓋空間為主;茶花園以植物造景為主,注重與落葉樹的搭配,形成觀花、觀葉為主的開敞空間;鳥類濕地保護區(qū)選用大量的水生植物、鳥嗜植物,形成水潤繁花、鳥鳴于林的開放性植物景觀空間等,各區(qū)空間特色鮮明。
紅豆廣場是大眾聚集、文化娛樂的場所,廣場內以海紅豆、香樟、小葉榕、桂花、洋紫荊等植物為骨干樹種,廣場外圍用綠墻、喬灌草多層組合,圍合空間,廣場內環(huán)設置樹池坐凳。“紅豆”觀景臺以紅豆為主,下層結合木槿、花葉假連翹、紅背桂、灰利、胡枝子、小葉女貞等低矮植物形成是一個覆蓋空間,其遠觀好似廣場中的一處大“盆景”,置身其中可其觀看表演,也可于此休憩,契合“紅豆”的主題,彰顯文化特色,是一個集功能性與文化性相統(tǒng)一的植物景觀空間。
雀山公園內的清蔭佳處是一個安靜的休息場所,此處地形略高于周邊大約5m,林木覆蓋、郁郁森森,于靜謐山林之中拾級而上,山頂處有一亭名為“清蔭佳處”,山頂緣路側設有休息小空間,空間內置坐凳。清蔭佳處植物結合地形種植,上層主要以臺灣相思、桂花、鴨腳木為主,中層種植棕竹、矮化蒲葵、南天竹,下層種植腎蕨、紫鴨跖草、女貞、天竺桂幼苗、海芋、龜背竹以及藤本植物扁擔藤,形成幽靜的封閉空間。
雀山公園中的兒童娛樂場所是集知識性教育、休閑娛樂、參與互動于一體的現(xiàn)代兒童樂園,2020年下半年進行重新改造,植物造景極富簡潔、自然、野趣。與其他功能分區(qū)的過渡區(qū)域采用多層次的植物配置為主,注重觀花聞香、隔離的功能需求,選用紅花羊蹄甲、桂花、木棉以及散籬型的植物進行搭配,與其他功能區(qū)的空間分割或滲透;游樂區(qū)中心區(qū)域保留原有小葉榕、檸檬桉樹等冠幅大樹,新增藍花楹、假檳榔等形成覆蓋空間,為孩童游玩嬉戲提供遮陰場所;下沉廣場區(qū)及廣場周邊主要以紫葉狼尾草、芒草等植物觀賞草為主,營造野趣自然的氛圍,滿足孩子的天性。雀山歡樂園以豆科、木樨科為上層植被,下層選用紅背桂、吉祥草形成覆蓋空間。
雀山公園北門入口區(qū)兩側的香樟林下空間,是老人們最喜歡的空間,老人們在此打橋牌、跳廣場舞、打太極等。該區(qū)域內喬木高聳入天,高達到25m,很好地滿足老人舉行羽毛球、氣排球等活動需求。該區(qū)域為覆蓋空間,上層主要為香樟,下層植物注重色彩的應用主要以紅背桂、花葉鵝掌柴、花葉冷水花、金邊吊蘭、一葉蘭等植物,形成清涼舒適美觀的活動空間。
雀山公園的花田景區(qū)以觀賞時令花卉為主,一側靠山林,另一側面向紅豆廣場,形成半開敞型空間;荷花景區(qū)湖內種植荷花,沿湖邊設置觀賞步道以及大小不同的觀荷區(qū)域,在觀荷區(qū)主要以覆蓋空間或半開敞空間為主,視線設計朝向湖面。茶花園以賞花品花、科普教育為主的茶花專類園,美麗異木棉、復羽葉欒樹、木棉、藍花楹等的喬木配置在開闊的大草坪四周形成開敞空間。游人在雀兒山景區(qū)登高望遠,視線開闊,其山體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巖,山體植被較難生存,故其頂部形成典型的開敞空間,山坡或山底則多以覆蓋空間、半開敞空間為主。
公園為人們提供戶外活動的主要場所,“人看人”是發(fā)生在公園當中的一種普遍性現(xiàn)象,如果把公園當作一個大劇場,里面的每一個活動都是一個小劇目,大眾節(jié)目表演、老人品茗對弈、孩童玩耍嬉戲、游客憑欄觀望,等等,一群群活動的表演者,一群群駐足的觀賞者,組成無比生動的“公園劇場”。“人看人”的活動可以在視線通透的靜謐環(huán)境空間中觀看,也可以在游客比較多的場所進行,一般選擇開敞空間、半開敞空間或視線通透的覆蓋型空間。大眾行為中的人們的地域性、私密性、個人空間感主要由人們常常希望與某些人保持親近,同時與某些人保持距離的心理傾向造成,對于空間選擇表現(xiàn)在常選用遠離人群的、排外的、能夠占有控制使用的空間,因而在植物景觀設計時,可以通過發(fā)揮植物的圍合功能,于靜謐之處營造轉角、角落形成私密空間,提高場所的使用率,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因此在設計時要充分考慮不同類型人群的不同活動類型、不同心理特征,以營造滿足大眾需求的植物景觀空間。
生態(tài)化的植物景觀空間營造,主要是模擬植物在自然界的生長環(huán)境,依據(jù)其獨有的立體空間,以鄉(xiāng)土植物為主,適當引入新品種,形成以喬木為主體,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相結合的復合型植物群落,進而構建“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觀[7]。實現(xiàn)生態(tài)化的植物景觀空間的路徑有:其一,組成植物空間“墻”要素的植物組織宜采用喬灌草相結合的群落式種植方式,與“地”的要素即鋪裝或草坪進行有機融合,協(xié)調立體空間結構,以形成生態(tài)自然的植物空間;其二,組成空間的植物群落要豐富多樣,并能與特色基調樹種相結合。二者結合能夠最大限度發(fā)揮其空間的生態(tài)效益與景觀豐富度,同時能有效防止病蟲害的傳播,保持植物群落的穩(wěn)定性。
表1 植物與其他園林要素組合
豐富多樣的藝術化的植物景觀空間營造,首先依賴于豐富多樣的空間塑造、空間組織與流通,可將不同的空間類型進行有機組合,或將不同的空間按游覽的線路進行有意識的組織,或增加植物的季相變化,使游人在游覽的時候產生“空間”與“時序”的變化,增強游人對空間的感知和體驗。通過空間的對比與變化、分割與引導、滲透與流通等空間處理藝術手法形成或大或小、或遠或近、或開或合、或疏或密的空間效果。其次,在植物配置的時候追求藝術性,注重形式美與色彩美的融合,通過植物的規(guī)格、數(shù)量、層次、觀賞視距來考慮空間效果。
植物是園林中運用最廣泛的要素,在園林造景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植物配置不僅僅是簡單的生態(tài)性種植,而應該與園林其他的造景要素進行有機結合,以形成多要素融合的多樣化植物景觀[8],見表1。
公園是城市中重要的綠地類型之一,是為人們提供各種重要的公共活動場所之一,其在城市中的生態(tài)價值、環(huán)境美學價值越來越突出。作為一個植被覆蓋率高的公共活動場地,其為人們提供的活動空間基本都是由植物景觀營造出來。因此,對于植物景觀空間的研究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9]。對于植物景觀空間的營造,深入分析影響空間構成的要素、建構營建策略,為公園的植物景觀空間營造提供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