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日長 王遠勝 劉湘杰 廣東省江門市中心醫(yī)院 529000
顱內動脈瘤主要是由腦動脈管壁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內壓力增高引起的囊性膨出,是造成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首要原因[1-2]。腦動脈瘤的首選治療方式為手術治療,腦動脈瘤栓塞術為微創(chuàng)手術,因其創(chuàng)傷小、出血量少、手術時間短以及并發(fā)癥少而被廣大患者所接受[3]。由于腦動脈瘤栓塞術需要患者絕對制動,一旦術中瘤體破裂,則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故良好的術前麻醉是保障手術順利實施的前提[4]。麻醉藥物的選擇也是至關重要的,本文收集我院腦動脈瘤手術患者68例,按隨機分配原則分為A、B兩組,以探討舒芬太尼對腦動脈瘤栓塞術麻醉安全性,現(xiàn)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手術的腦動脈瘤患者68例,按隨機分配原則分為A、B兩組,每組34例。A組:男20例,女14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52.2±9.3)歲。B組:男18例,女16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54.6±10.9)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1)確診為腦動脈瘤患者;(2)年齡18~65歲;(3)術前2周未服用鎮(zhèn)痛藥物;(4)所有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患者;(2)凝血功能患者;(3)高血壓、冠心病患者;(4)Hunt.Hess分級>3級患者。
1.3 治療方法 (1)麻醉前準備工作:術前8h禁止飲食、備皮,入手術室前30min注射用苯巴比妥肌注0.1g、鹽酸消旋山莨菪堿針肌注10mg。核對患者信息,建立靜脈通道,接入心電監(jiān)護,監(jiān)測患者血壓、心率和氧飽和度,做好麻醉前的準備工作。(2)麻醉誘導:靜脈給予麻醉藥物,給予患者面罩吸氧,行喉罩插管后行機械通氣,呼吸參數為潮氣量:8~10ml/kg、呼吸頻率:12次/min、呼吸比為l∶2。麻醉藥物:A組:咪唑安定0.1mg/kg+羅庫溴銨0.6mg/kg+丙泊酚2mg/kg;B組:舒芬太尼0.15μg/kg+羅庫溴銨0.6mg/kg+丙泊酚2mg/kg。(3)麻醉維持:A組:微量注射泵持續(xù)注丙泊酚0.5ml/(kg·h)+順苯磺酸阿曲庫銨0.1mg/(kg·h),舒芬太尼0.15~0.5μg /(kg·h)間斷靜脈注射。B組:微量注射泵持續(xù)注丙泊酚0.5ml/(kg·h)+順苯磺酸阿曲庫銨0.1mg/(kg·h),咪唑安定0.1mg/(kg·h)間斷靜脈注射。(4)術后蘇醒:手術結束后停止使用麻醉藥物,恢復自主呼吸后拔管,待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送回病房。
1.4 觀察指標 (1)兩組患者的麻醉前、麻醉后3min、股動脈置管后、術后1h的平均動脈壓和心率;(2)兩組患者術后自主呼吸恢復、睜眼、定向力恢復時間;(3)兩組患者術前、術后24h血清白介素6(IL-6)和腫瘤壞死因子(TNF-α)表達水平。
2.1 兩組不同時間段的平均動脈壓、心率比較 如表1所示,A、B兩組患者在麻醉前和麻醉后3min的平均動脈壓和心率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股動脈置管后和手術1h后,A組的平均動脈壓和心率均小于B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不同時間段的平均動脈壓、心率比較
2.2 兩組患者術后自主呼吸恢復、睜眼、定向力恢復時間比較 如表2所示,A組患者的術后自主呼吸恢復、睜眼以及定向力恢復時間均短于B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自主呼吸恢復、睜眼、定向力恢復時間比較
2.3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24h IL-6和TNF-α表達水平比較 如表3所示,術前兩組患者的IL-6、TNF-α的表達水平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術后24h,A組患者的IL-6、TNF-α的表達水平均小于B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術前、術后24h IL-6和TNF-α表達水平比較
大腦是人體中最復雜的器官,是維持生命和意識的關鍵,同時也是全身麻醉藥物的靶器官[5]。若術中血流動力學波動大,則易引起患者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心肌耗氧量大,引起心肌缺血、增加手術風險,嚴重者可引起心律失常甚至猝死[6]。腦動脈瘤患者在實施腦動脈栓塞術中對麻醉的要求高,即麻醉誘導若平穩(wěn)安全,可避免呼吸抑制和二氧化碳儲留[7],術中對患者血流波動影響小,停藥后患者復蘇時間短。另有文獻報道氣管插管、手術操作等均會使機體產生應激反應,引起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tǒng)興奮,使體內炎癥介質表達水平升高,IL-6和TNF-α是體內兩種經典的炎癥介質,能夠反應體內的炎癥水平[8]。
本文結果顯示:在股動脈置管后和手術1h后,A組的平均動脈壓和心率均小于B組,A組患者的術后自主呼吸恢復、睜眼以及定向力恢復時間均短于B組患者,A組患者術后24h的IL-6、TNF-α的表達水平均低于B組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在麻醉藥物的選擇中,相對于咪唑安定,舒芬太尼的應用使腦動脈瘤患者在術中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更加穩(wěn)定,術后自主意識恢復得更快,引起炎癥反應更小。有文獻報道舒芬太尼是強效的阿片類麻醉劑,脂溶性高,能快速通過血腦屏障,作用于大腦,快速起到麻醉的效果,另一方面舒芬太尼體內分布容積小,患者術后發(fā)生再嗎啡化的可能性很小,對患者副作用小,舒芬太尼的代謝產物去甲舒芬太尼有鎮(zhèn)靜作用,能減少患者術后疼痛,從而降低患者應疼痛引起的應激反應[9-10]。
綜上所述,舒芬太尼在腦動脈栓塞術中對患者的血壓、心率影響小,患者術后易復蘇,且炎癥反應小,是安全有效的麻醉藥物,在臨床上有一定的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