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娟 許天陽
摘 要:繡球燈舞以歷史悠久、“根脈”清晰、造型表演獨特享譽民間舞壇,可見它的影響之大,流傳之遠。此舞在各種節(jié)慶活動中都能表演,并能和舞龍、高蹺融為一體。證實了它的使用廣泛性并彰顯人們的信仰,表達人們的愿望,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土地流轉等,傳承過程中后繼無人、資金不足等成為最大的難題,面臨失傳危險。本文對傳承發(fā)展中的問題及原因進行分析,并從建立行之有效的傳承方式、融入時代精神、搭建開放的傳播平臺、厚植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幾個方面進行了傳承方式及手段的闡述。以期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發(fā)展提供可以借鑒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繡球燈舞;傳承;發(fā)展
一、繡球燈舞概述
1.繡球燈舞的起源
繡球燈舞始于清代康熙初年,發(fā)源地是齊河縣祝阿鎮(zhèn)官莊村,當時村里辦社扎彩藝人徐東文在繡球燈內安上轉子插上牛蠟燭點燃,指導著年輕人手舉繡球燈表演,無論舞者怎樣舞動奔跑,繡球燈的蠟燭始終朝上燭火不滅,令人叫絕。后來,村里出現(xiàn)了一位武秀才,他在燈舞中融入武術套路,增添了跨虎、金雞獨立、掃蕩腿、眾人手持雙燈表演等武術套路,其氣勢威武,充滿陽剛之氣,很快風靡于黃河兩岸。為了更好表達老百姓祈求太平過好日子的愿望,村里的文秀才又設計出手持繡球燈排列“天下一品”等字的舞蹈題材,并最終將表演者確定為8人16只燈,使繡球燈舞成為一種有音樂伴奏且較為成熟系統(tǒng)的民間舞蹈。當朝宰相劉墉曾經題詩一首大為贊嘆“故里鄉(xiāng)人稠,燭燈死似龍游,祝阿獨一秀,官冊村史留?!?/p>
2.繡球燈舞的生成條件
(1)歷史條件
三百多年前的清代初年,社會經歷了動蕩變革之后迎來了相對“繁榮的蒼前時代”。為了慶祝這種相對安定的生活,在農歷正月十五初春節(jié)后,真誠而富有同情心的村民們陸續(xù)組織了起來,那里的燈籠表達了強烈的愿望,祈求好天氣,安居樂業(yè),官莊繡球花燈舞就誕生于這個時代。
(2)精神需求
獨特的繡球燈籠舞反映了人們的美好愿望和對精神文化的需求。繡球花是吉祥、財富和完美的象征,可以消除惡魔,吸引和睦與祝福,燈籠象征團圓與喜慶。繡球燈舞蹈正是可以承載人們一切愿望的紐帶,所以被人們喜愛與傳承。
3.繡球燈舞的藝術特點
(1)制作工藝
繡球燈由一個內環(huán)和一個外環(huán)組成。內圈和外圈均由八個竹圈組成。內圈由一個小球中的八個小圓圈組成。然后在球上留個口以點燃蠟燭,用氈紙將球粘到該區(qū)域的其余部分,用白色粉末涂上油漆,然后用五種顏色將其涂成彩色球。轉子固定在彩球中,蠟燭可以插入轉子的底部。繡球燈的外圈也被綁成一個帶有八個大竹環(huán)的彩球。用繩子將小球掛在里面,這樣小球就可以在大球中自由旋轉,然后用彩色紙固定大球,外框用紙花包裹并裝飾,從而得到繡球花燈制成。
(2)服飾道具
在正式的表演中,所有的燈籠舞者都著武生的裝束。頭戴英雄鬢,腰系絲帶,腳登皂靴,每人雙手各持一燈。官莊村自古就有武術傳統(tǒng),表演者結合武術動作不時表演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技巧。但是,無論舞者如何表演,繡球中的蠟燭總是朝上,燭光不會熄滅。
(3)舞蹈風格
表演者要求腿功、手功、腰功高強,、舞蹈動作以抖燈、胯虎金雞獨立、旋轉跨步等為主婉轉飄逸,疾緩有致。武術如蹲步、跨步、跳躍、旋轉、搭人梯等造型,表演起來威武雄壯、豪放優(yōu)美、氣勢恢宏。舞蹈和武術融為一體,剛柔相濟、威武雄壯。
(4)伴奏樂器
表演時用螺號、嗩吶、笙、笛等民族樂器以“將軍令”“備馬令”等為曲牌,用大鼓、扁骨、大鑼、小鑼、鐃鈸等樂器以“急急風”“長行”等鼓譜為主要伴奏,烘托出喜慶、熱烈、歡樂的氣氛。尤其是晚上,當夜幕降臨時,伴隨著嗩吶聲、鑼鼓聲、燭光的繡球燈籠隨著音樂而舞動。
(5)表演形式
進行繡球燈籠舞需要演員迅速行動,因為他們跑得快并且消耗大量的體力,所以他們大多數(shù)都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演員們至少由八名年輕人組成,每人手里都舉著一盞繡球燈勁舞,充滿了青春和活力,完美地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的喜悅和熱愛。最初,舞蹈程序比較簡單,演員只跑“單雙剪子股”和“串花”。后來,舞蹈燈籠的套路被編入武術動作中,例如“踢腳”,“掃襠腿”和“鷂子翻身”,并增加了“四門格斗”套路。舞蹈與武術相融,一剛一柔,一靜一動,極大地豐富了舞蹈的表演性。
二、繡球燈舞在當代的發(fā)展現(xiàn)狀
1.地方政府的支持
2008年齊河縣為了保護這繡球燈舞,由齊河電視臺“齊河方圓"節(jié)目組,出資拍攝了一組關于繡球燈舞的專題片,采用紀錄片的方式拍攝,原汁原味地展示了繡球燈舞的表演形式,揭示了燈舞的民俗內涵,弘揚了民俗的美,體現(xiàn)出政府文化部門對民俗民間藝術的重視。但是由于宣傳力度不夠,影響達不到預期效果。除此之外地方政府每年組織的節(jié)慶活動也有繡球燈舞的表演,但是僅限于本地或者附近地市,影響面較小。
2.傳承人的推動
在繡球燈舞的發(fā)源地——齊河縣祝阿鎮(zhèn)官莊村,宋傳才一家是有名的“繡球家庭”。宋傳才是繡球燈舞第十代傳承人,自小受家庭熏陶的他,酷愛跑燈、舞龍,最大的愿望就是登臺表演。如今的宋傳才,已經是村里的“老戲骨”,經常參加縣鄉(xiāng)大小演出。2013年,官莊村村民在泉城海洋極地世界進行了第一場商業(yè)演出,那場演出共收到演出費3000元。有了經費來源,隊員們干勁更足了,他們又廣泛宣傳,外出表演。 2016年一年,他們就收到了30余個村和企業(yè)的邀請,收入近5萬元,但是僅靠傳承人的推動,繡球燈舞的發(fā)展還是受到很多局限。
三、繡球燈舞在當代傳承發(fā)展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傳承方式多以自覺自發(fā),缺少規(guī)劃指引
繡球燈舞作為傳統(tǒng)民間舞蹈,有著幾百年的久遠歷史,是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民間藝術文化,直到今天仍值得我們去學習與發(fā)揚。繡球寄托了人們的美好愿望和對精神文化的需求。長期以來以興趣、娛樂、消遣為傳播導向的自覺自發(fā)的傳承方式為主導,缺乏以市場和文化為導向的傳承理念,導致這種藝術形式在把握市場脈搏、塑造文化品牌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距和不足。
2.舞蹈內容缺乏時代氣息,新鮮活力不足
傳統(tǒng)的繡球燈舞主題多是與祈求平安,歡慶收獲等聯(lián)系在一起,與新時代的生產生活結合不夠緊密、與人民群眾精神訴求不夠合拍等,缺乏時代元素、時代活力,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tài)的變化,缺乏活力的舞蹈傳承必然會受到新思想、新理念沖擊。
3.傳播范圍受困地域限制,受眾群體較小
2013年,官莊村村民在泉城海洋極地世界進行了第一場商業(yè)演出,此后陸續(xù)有一些演出,但是沒有形成規(guī)模,時間上也不固定??h里每年的正月十五組織的文化節(jié)中也有表演,但是表演范圍僅限于本地,受眾群體也多是中老年,且多數(shù)只看不舞。目前現(xiàn)代傳媒影響著傳統(tǒng)藝術的發(fā)展進程,祝阿繡球燈舞在宣傳模式上進行了一些嘗試,微信推送和商業(yè)化演出比賽等,但是力度不夠,效果不明顯,沒能“走出去”。
4.表演隊伍面臨后繼乏人,瀕臨失傳境地
繡球燈舞長期以來都是“口傳身授”的傳統(tǒng)傳承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藝高強的老藝人相繼謝世或已經年老體弱。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農村中有文化的青壯年勞動力流向城市工作,農村空心化情況嚴重,導致傳承后繼無人。早年間的重男輕女觀念,限制了人員的選擇,使繡球燈舞的表演形式和手法都只適用于男性,且體力要求高,傳承起來也是困難較多。
四、繡球燈舞傳承發(fā)展的建議
1.堅持多方參與,建立行之有效的傳承方式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于文化生活的需求已經從“有沒有”向“好不好”實現(xiàn)跨越,他們更加渴望有高質量、高水平、更豐富的文化活動和文化產品來滿足這方面需求。建立地方政府和社會多方協(xié)同、彼此銜接、行之有效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機制尤為必要。文化涉獵的范圍廣泛,而與群眾聯(lián)系最密切、最能夠激發(fā)文化活力的,無疑是文化消費領域,這也是倒逼文化創(chuàng)作、產業(yè)發(fā)展的最大動力來源。通過市場牽引的強有力手段,為群眾呈現(xiàn)豐盛的文化大餐。
2.堅持創(chuàng)新融合,賦予彰顯時代精神的舞蹈內涵
齊河繡球燈舞2006年被收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后繼無人和資金不足還是沒有得到解決。面對困境,可以考慮改創(chuàng)繡球燈舞的制作工藝,例如改進表演形式和手法,針對傳男不傳女的現(xiàn)象,可以創(chuàng)編出一套并不復雜,體能消耗較小的適合女性以及男女表演相結合的表演形式。在繡球燈的制作工藝上也可以進行改良,創(chuàng)作出更利于手持舞動的表演道具。在音樂與主題上可以推陳出新,融入時代音符,將和諧、發(fā)展等的時代主題融入舞蹈。
3.堅持多管齊下,搭建現(xiàn)代開放的傳播平臺
如今,互聯(lián)網和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已經是當今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年輕一代對互聯(lián)網的需求與日俱增。可以充分運用社交公眾號等,多渠道、全媒體對繡球燈舞進行廣泛傳播,從而讓更多人有機會了解繡球燈舞。可以開設相關的課程學習,改變傳統(tǒng)“言傳身教”的學習方式,通過互聯(lián)網,使有興趣的愛好者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打破傳統(tǒng)的村落間的表演,多參加一些文化藝術節(jié)等優(yōu)質的比賽,借國家大力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東風”將山東齊河祝阿繡球燈舞更好地傳播。
4.堅持以人為本,厚植賴以生長的文化土壤
面對當前老一輩的傳承藝人體力不支,新的傳承藝人資源匱乏的現(xiàn)象,除了擴大影響吸引愛好者,尋找傳承人之外,還要厚植繡球燈舞文化的發(fā)展土壤,在發(fā)源地培養(yǎng)濃厚的文化氛圍。例如可以定期開展繡球燈舞的文化宣傳和展演,使繡球燈舞不局限時間與地點,讓當?shù)卮迕駥⒗C球燈舞作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隨時隨地想舞就舞。定期開展討論交流會,讓村民自發(fā)自覺,有好的發(fā)展思路主動提出并交流,為繡球燈舞傳承發(fā)展建言獻策,對傳承保有一份“使命感”與“責任感”。
五、小結
齊魯大地,孔孟之鄉(xiāng),傳統(tǒng)文化積淀深厚、內容豐富。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山東的民間舞蹈以動律奇特、風味濃烈的動作語匯,內容豐富、構思巧妙的舞蹈形式形象生動的表現(xiàn)了齊魯大地數(shù)千年傳承不斷的人文風情。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沖擊下,許多民族民間舞正在面臨活力衰退、后繼乏力的困境。實施文化強省戰(zhàn)略,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影響力顯著提升,是山東省“十四五”規(guī)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努力為優(yōu)秀地方舞蹈文化厚植成長土壤、融入時代音符、賦予新鮮活力、擴大傳播影響、開啟“市場化”傳承之路,創(chuàng)造更多群眾表演、表演群眾的優(yōu)秀民間舞蹈作品,充實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繼承弘揚貢獻積極力量,是時代課題,更是群眾期盼。
參考文獻:
[1]隆蔭培,徐爾充.舞蹈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
[2]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3]李群.齊魯非物質文化叢書一傳統(tǒng)舞蹈[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8.
[4]張治國.山東繡球燈舞的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8.
[5]顧曉瑩.黃河之濱“繡球燈舞”藝術的調查報告及思考[J].大舞臺,2010,02.
[6]劉輝.非遺傳承保護與群眾文化工作相結合遇到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北方文學旬刊,2018,(26).
作者簡介:齊娟(1981-),女,單位:山東英才學院,所在城市:濟南,職稱:副教授,學歷: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舞蹈、音樂理論;幼兒舞蹈基本功訓練;幼兒舞蹈創(chuàng)編。
2924501705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