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東
9月14日,歐洲南方天文臺發(fā)布的一張金星的藝術效果圖,小圖中展示了磷化氫分子。金星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
2020年9月14日,英國《自然·天文學》雜志發(fā)表了一篇由英國卡迪夫大學天文學教授簡·格里弗斯團隊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天體物理學家薩拉·西格爾團隊聯(lián)合發(fā)布的研究論文,宣布首次在金星大氣中探測到了磷化氫氣體。雖然這無法作為存在微生物生命的有力證據(jù),但意味著金星上可能發(fā)生著未知的光化學或地球化學過程,金星大氣層中或許存在著某種未知形式的生命,由此開啟了一個研究金星和其他行星生命活動的新窗口。不少科學家對這項研究結果倍感興奮,有人不禁提出:一直以來,人類是否忽視了這顆除火星外最像地球的行星?
雖然這項研究最近才發(fā)布,但是該國際研究團隊3年前就開始研究金星的大氣成分。2017年,研究人員使用位于夏威夷的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望遠鏡(JCMT)的一臺光譜儀來分析金星大氣的化學構成,探測到了磷化氫的光譜指紋。2019年,他們又通過位于智利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波陣(ALMA)對這些探測結果進行了確認。這2臺望遠鏡都能觀測到從遠紅外線到微波的亞毫米波長,科學家們憑借它們對具有獨特“吸收線”的磷化氫進行分辨之后,確定了這種化合物的存在。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金星大氣中的磷化氫濃度約為20ppb。ppb指的是十億分比濃度,相當于10億顆空氣分子中含有20顆磷化氫粒子。
磷化氫的化學分子式是PH3,是一種比空氣還要重的氣體,無色但有毒。當磷化物產生了磷化氫氣體時,會伴隨著一陣類似大蒜或者腐魚味。磷化氫一般很難通過天然的環(huán)境來生成,相反很容易在生物代謝中生成,尤其是在缺氧情況下。地球上產生的磷化氫與生命有關,都是由厭氧微生物產生的。一般存在于企鵝等動物的腸道,或是沼澤等缺氧環(huán)境中,是厭氧生物代謝活動的副產物。科學家認為,磷化氫在自然情況下不會自發(fā)形成,唯一已知的來源只有人類的工業(yè)制造活動。2019年,科學家就把磷化氫氣體作為人類探尋外星生命時的“生物標記”之一,沒想到事隔一年就在金星大氣層中發(fā)現(xiàn)了這種化合物。
研究團隊對從金星大氣中探測到的磷化氫進行了詳盡的分析,設法弄清它究竟是來自生物本身還是其他的化學反應,是來自地面還是空中。該研究論文的主要作者、英國卡迪夫大學天文學家簡·格雷夫斯說:“我們評估了可能在金星大氣中生成磷化氫的各種非生物來源,如火山活動、隕石、閃電和各種類型的化學反應,但沒有一個可行?!倍撐淖髡咧?、EAPS研究科學家賈努斯·佩特科夫斯基表示:“這意味著要么存在生命,要么存在某種我們不希望發(fā)生在巖石行星上的物理或化學過程?!?/p>
論文作者之一、麻省理工學院地球、大氣和行星科學系(EAPS)分子天體物理學家克拉拉·索薩-席爾瓦指出,就我們目前對金星的了解而言,雖然聽起來有些難以置信,但是在金星大氣中檢測到磷化氫最合理的解釋就是有生命存在。證實這項研究很重要,因為這不僅意味著地球并不孤單,而且也意味著生命在宇宙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銀河系中一定還有星球居住著其他生命體。但她也強調,將磷化氫的發(fā)現(xiàn)解釋為有生命跡象,應該是無法給出其他解釋情況下的“最終解釋”。所以,研究團隊得出結論:除了生命存在之外,無法解釋金星大氣中檢測到的磷化氫。新的發(fā)現(xiàn)帶來新的疑問,同時又給科研人員開辟了新的視角。他們計劃進一步開展觀測和模擬,尋找金星大氣中“生物造磷”的可能性。在另一項研究中,賈努斯·佩特科夫斯基等人探索了一種可能性,即金星大氣層的下層,可能對假想的金星生物圈的生存至關重要。他們認為,金星大氣中可能存在生命循環(huán)。任何空中的金星生命都與地球上的生命有本質的區(qū)別,因為金星上的液體介質并不像地球上那樣是水。
如今,蘇薩-席爾瓦和詹森·迪特曼正領銜另一個研究項目:用其他望遠鏡進一步證實探測到的磷化氫。他們還希望能在金星的大氣層中繪制出這種分子的分布圖,以觀察其信號是否存在每日或季節(jié)性的變化,從而暗示生命活動。從技術層面來看,科學家以前在金星的大氣層中也發(fā)現(xiàn)過生物分子,但是這些分子除了與生命有關外,還與其他“1000種物質相關”。磷化氫之所以特別,是因為若沒有生命就很難在巖石行星上產生。地球是唯一一個被發(fā)現(xiàn)有磷化氫的類地行星,而地球存在生命。
金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但一直以來科學家更多地將尋找生命跡象的目光投向火星,希望能在那里尋找到地外生命,然后建立人類可移居的生存家園。金星之所以受到的關注較少,原因在于那里環(huán)境嚴苛,地表環(huán)境對生命極不友好,且到達金星要比到達火星困難得多。此前,日本“拂曉號”金星探測器發(fā)回的數(shù)據(jù)表明,金星的大氣構成和動力學情況遠比人們之前預想的更為復雜,一般生命難以生存。對此,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行星專家薩拉·西格爾形容道:“對于任何生命來說,金星都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的環(huán)境。”
在宇宙中,金星與地球最為相似,其半徑只比地球半徑小300千米,體積是地球的0.88倍,質量為地球的4/5。但是,金星在地表環(huán)境上卻與地球有著天壤之別,被稱為地球的“暗黑姐妹”。在金星濃厚的大氣層中有96% 以上是二氧化碳,缺乏營養(yǎng)物質,彌漫著厚實且令人窒息的“硫酸云”。大氣壓強是地球上的93倍,差不多是地球上海面之下1000米處的壓力。失控的溫室效應讓金星成為太陽系中最熱的行星,表面溫度超過400°C,像個足以讓鉛融化的烤爐,與地球表面溫度相比簡直是“煉獄”。1970年,蘇聯(lián)在金星上降落了“維納7號”航天器,它是第一個將數(shù)據(jù)傳回地球的探測器。但“維納7號”航天器在灼熱的高溫下,幾秒鐘內就被融化了。之后發(fā)射的“金星14號”航天器成功拍攝到金星表面的圖片,但它只“存活”了57分鐘。1967年,美國的“水手5號”探測器成功登陸金星,也只“幸存”了93分鐘。
在大部分人的認知里,金星上是絕對不會存在生命的。然而,科學家并不這樣認為。早在53年前,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卡爾·薩根和哈羅德·莫羅維茨就提出,在超過20億年的時間里,金星和火星上可能存在海洋和適宜生命出現(xiàn)的環(huán)境。但隨著某些突發(fā)事件的出現(xiàn),平衡被打破了,金星和火星失去了大部分的水。但在這些災難發(fā)生之前,生命有可能已經出現(xiàn),并可能在火星上躲藏于地下,或在金星的高空云層中幸存下來。
金星的環(huán)境對于任何生命而言都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不過,金星大氣層中隱藏著一片與地球表面相似,且相對適宜生存的區(qū)域。那就是距離表面53~62千米以上的大氣層環(huán)境。當氣壓下降到1個地球大氣壓左右,溫度下降到30°C左右,就可稱作“溫和區(qū)”。 科學家猜測,如果金星大氣層中確實有生命存在,那將是一種空中形態(tài)的生命,那里可能是它唯一能生存的地方。而這次國際研究團隊正是在“溫和區(qū)”觀察到了磷化氫信號,也就是被其他人認為可能適合居住的地方。生命有機體飄浮在金星的云層中,這是難以想象的可能性。這可能表明,即使是在宜居帶邊緣的行星,也可能具有適合居住的大氣層。
日本“拂曉號”金星探測器拍攝的金星硫酸云層(偽色)“拂曉號”金星探測器用紅外熱像儀拍攝的這張金星影像中,黑暗的高空云遮蓋了明亮的中高云。正使科學家們?yōu)橹缘氖窃跍貛е锌赵茖又袡z測到的磷氣,它們可能具有生命的印記。
此前,不少研究都聲稱發(fā)現(xiàn)了外星生命的痕跡,比如在火星的大氣層中曾檢測到甲烷。可是進一步的調查證實,這些痕跡都可以通過非生物過程產生,迄今科學家還未在任何地方發(fā)現(xiàn)外星生命。因此,對于在金星大氣層中探測到磷化氫蹤跡這個非常初步的觀測結果,不少科學家持謹慎態(tài)度,認為磷化氫也并不是生命存在的有力證據(jù),也不能排除磷化氫的非生物來源。
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天文物理學家戴維·克萊門茨認為,這項發(fā)現(xiàn)還只是個間接證據(jù),還無法證明金星真的有生命存在。當然,空氣中明顯飄散著某種物質,這可能暗示著什么。而康奈爾大學天文學系主任喬納森·蘭尼爾認為,除了金星有自己的微生物外,還存在一種可能性,微生物是在地球或火星(如果火星上有生命的話)對金星的撞擊中,從巖石物質中被釋放出來的,這種撞擊在太陽系早期較為常見。另一種可能性則較令人掃興,他認為金星上的磷化氫可能來自太空探測器的污染。20世紀70-80年代,蘇聯(lián)和美國的探測器曾先后降落在金星表面,可能導致了污染。
即便如此,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行星科學家桑杰·利馬耶仍對這一發(fā)現(xiàn)感到興奮,認為值得繼續(xù)進行搜索。蘇薩·席爾瓦說道:“有趣的是,這可能表明金星大氣中正在發(fā)生某種奇怪的事情,但究竟是外來化學物質還是生命,我們需要去探索并找出答案。幸運的是,金星就在地球旁邊,真的可以去看看?!?/p>
研究團隊試圖證實這種分子可能有一個自然、非生物的起源,就目前而言研究暫時陷入僵局。但他們認為,考慮到現(xiàn)有對金星的所有了解以及那里的條件,還沒有人能夠提出一種非生物途徑來得到磷化氫的方式,也沒有人能夠解釋已經被探測到的磷化氫是否意味著生命存在。
簡·格里夫斯認為,對金星的進一步探索不可或缺,科學家將使用不同類型的地面望遠鏡進行確認。不過,科學家使用這些儀器觀測可能無法回答以下這些重要的問題:是什么物質產生了這種氣體?是某種未知的地質化學過程,還是降落在金星上的硫酸雨中含有的某種微生物?探測金星的關鍵在于對其大氣層的探測,這正是世界主要航天機構正在計劃中的探索行動。如果可以釋放類似于氣球探測器,隨意改變其在金星上的高度,就可以對不同高度的大氣層進行探測,那么也許就能發(fā)現(xiàn)隱藏其中的生命。薩拉·西格爾提出,如果太陽系外的巖質行星也被發(fā)現(xiàn)存在磷化氫氣體,那么說明這種化合物可能是存在生命的象征。然而,太陽系外的巖質行星不僅數(shù)量眾多,而且距離地球十分遙遠,這可能要等到美國宇航局研發(fā)出詹姆斯·韋伯望遠鏡后才能進行觀測和探索。
美國宇航局局長吉姆·布里登斯廷在推特上表示,這項發(fā)現(xiàn)是迄今研究外星生命最重要的進展,是時候優(yōu)先考慮金星了。對于金星,目前尚無明確的探測任務,但磷化氫的發(fā)現(xiàn)無疑將推動金星探測事業(yè)的發(fā)展,未來我們應該會看到探測器在金星大氣層中作業(yè),從而確定金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目前,美國宇航局正在考慮的任務之一就是向金星發(fā)射大氣探測器,可能會在10年后執(zhí)行。這項任務的核心名為“金星深層大氣惰性氣體、化學和成像調查+”任務,將讓直徑為1米的藍色金屬球穿越金星的大氣,最終到達其表面。該探測器將配備與“好奇號”火星車所攜帶儀器相似的設備,它們將提供有關金星大氣成分的詳細數(shù)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