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存洪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要建成教育強國、人才強國,使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我們要在這個宏觀背景中思考教育,思考學校,思考校長的角色。
端正辦學思想。堅持“二全方針”,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堅持“五育并舉”,以完整的教育培養(yǎng)完整的人。一些學校將教育窄化為智育,又將智育等同于分數;搞“陰陽課表”,將音體美視為“副課”,不全開設甚至不予開設。表面上看是缺乏師資,深層次是思想認識有問題。
明確使命愿景。使命是以簡明扼要、直截了當的方式闡述組織價值:我們一幫人聚在一起要干一件什么樣的事情,這件事情有什么意義?如當年陶行知在曉莊師范“以教育為主要手段改善人民的生活”。目標,是組織在一定戰(zhàn)略期內預期取得的主要成果。不少校長認為,我們是做實際工作的,不來這些虛的。其實,使命愿景并非虛無之物,這些東西不明確,盡管你同樣地做功,但結果卻可能大相徑庭。
加強自身建設。校風,一定程度上就是校長作風。要辦好一所學校,僅靠校長一個人是不夠的,但要搞垮一所學校,校長一人足矣。因此,校長的思想建設、能力建設實不可小視。
規(guī)范日常管理?!白コR?guī),常規(guī)抓”,只要過程走得扎扎實實,結果一般都不會差。培養(yǎng)人的工作不宜大破大立,瞎折騰。
沉淀學校文化。制度規(guī)范行為,行為形成習慣,習慣培育傳統,傳統積淀文化,文化潤澤制度。一所學校,制度再完善,也會有“盲區(qū)”,在制度管不到的地方,往往是文化在起作用。但文化不是“噴繪”,不能“打造”,文化要靠沉淀。要處理好“傳承”與“發(fā)展”的關系,“非新無以為進,非舊無以為守”。
提高課程品質。一是按國家要求“開齊課程,開足課時”,嚴格來說,這是國家意志的體現,不是校長想開就開,想打折扣就打折扣;二是高質量開發(fā)校本課程,提高校長的課程領導能力和教師的課程開發(fā)能力,避免不作為和亂作為。
關注課堂樣態(tài)。課堂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要由原來的“外圍戰(zhàn)”轉到“陣地戰(zhàn)”,形成“一把手校長指揮教學,分管副校長坐鎮(zhèn)教學,總支書記保障教學,其他副校長服務教學”的良好機制,不能因為有副校長分管教學,校長就對教學不過問、少過問。校長要到教師中去、到課堂中去、到學生中去。
鍛造教師隊伍。教師這個龐大的職業(yè)群體支撐起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的教育體系。被習近平總書記稱為“一支了不起的力量”。但是,當前教師隊伍建設也面臨一些問題,如教育情懷淡薄、兒童立場不足、專業(yè)發(fā)展乏力、職業(yè)倦怠、師德失范等,對此,校長要精準施策,有效應對。校長還要對教師進行“人性化”關照,“你把教師當作人,教師才會把事情當作事”。
形成家校合力。學生成績好,教師就說是自己教得好,否則就說是家長不配合。這科學嗎?合理嗎?其實,學生考得好,不全是教師的功勞;考得不好,也不全是教師的“罪過”。家長期望水平、價值觀念、文化程度、職業(yè)類別、教育方式、語言類型、子女排行、家庭結構等因素都會影響子女的學業(yè),要尋求家長與教師相向而行。
增強前瞻意識?!拔磥韱幔楷F在就是未來!”也就是說,你只要看看現在的中小學課堂,就可以準確地預見三十年以后的中國。校長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不能像賬房先生一樣天天盤算著分數高兩分低兩分、升學率高兩個點低兩個點,重分數但不能唯分數。要面向未來,向前眺望,否則本著一片良苦用心,到頭來卻發(fā)現精心培養(yǎng)的竟是昨日之人,而非未來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