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變遷中,人的欲望在西方社會掙脫了傳統(tǒng)秩序的禁錮獲得解放。追求欲望對人來說最切己,當它被宣示為人的天然合理本性,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欲望滿足,獲得最大程度的幸福、利益與快樂時,便成為真實的道德要求,道德相應從神圣道德走向世俗道德。跟隨欲望的召喚,并沒有讓人就此踏上一條幸福而又尊嚴的道路。欲望有驅(qū)動人合作共贏、互利互惠的力量,也有讓人走向腐化墮落、對立沖突的潛能,無法為道德提供充分依據(jù)。行為受到欲望的驅(qū)動,這是生命無法回避的自然規(guī)定。無論為了道德而清除欲望,還是為了欲望而驅(qū)逐道德,或?qū)⒍叩慕y(tǒng)一推向彼岸世界,都是不可取的。在此岸世界中,直面人的欲望,而又不放棄道德,既有賴于人精神狀態(tài)的內(nèi)在提升,也有賴于公正的外在制度保障。
關(guān)鍵詞: 欲望;道德;神圣道德;世俗道德
中圖分類號:B82-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1502(2021)01-0049-09
欲望是生命固有的本能力量,在一定意義上,生命就是不斷追求并實現(xiàn)欲望的過程?!坝K止的人,和感覺與映象停頓的人同樣無法生活下去”[1]。霍布斯以直白而清晰的語言表達了欲望對人的極端重要性。人類對欲望的追逐遍布于生活的所有形態(tài),但在相當長的時期里,欲望處于被不斷貶斥的地位。直到文藝復興以后,欲望才逐漸獲得解放,確立了合法地位。欲望解放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大標志,其歷史進步意義毋庸置疑,但它帶來的欲望與道德的沖突困境,也不容忽視。行為受到欲望的驅(qū)動,這是生命無法回避的自然規(guī)定。平衡欲望與道德的沖突,是必須面對并認真解答的問題。就此而言,考察和分析欲望解放及其帶來的一系列道德問題,是尤為必要的。從歷史和現(xiàn)實看,欲望最早在西方社會獲得解放,并在那里發(fā)展得最為突出。對個人私欲的極度肯定與推崇,鮮明體現(xiàn)了西方社會的個人主義與功利主義的文化品格。本文主要以西方文化作為研究的基本視閾,系統(tǒng)考察欲望解放的歷程及其與道德建構(gòu)的交錯纏繞和矛盾沖突,并嘗試探求平衡欲望與道德沖突的途徑。
一、從禁欲到解放:欲望的合法性生成
在中西方的社會發(fā)展歷史中,都曾為了達到某種道德理想或宗教境界,極端壓制欲望,甚至將其視為被消滅的對象。中國古代社會的“存天理,滅人欲”,歐洲中世紀的“宗教禁欲主義”等等,都是對欲望的極端節(jié)制與強制禁錮。由于積極的入世精神,古希臘時代對人的欲望給予了一定程度的肯定。譬如古希臘神話中眾神與英雄們的世俗化色彩極其濃厚,不僅有著七情六欲,而且肆意妄為、爭權(quán)奪利。眾神和英雄們盡情釋放的情感和欲望,可以說是古希臘人追求欲望的隱喻表達。尼采的“酒神精神”理論深刻昭示了欲望在希臘人生命中的奔突洶涌。在古希臘有極力推崇快樂主義的伊壁鳩魯學派,也有不顧一切抵制欲望的犬儒學派?!柏敻缓蛢?yōu)美,名譽和榮譽,對他們來說,都是和那些超過對饑餓和愛情最起碼的滿足的感官上的享受一樣多余的東西”[2]。
事實上,在古希臘時代,人的欲望雖被承認,卻沒有被直接賦予正當?shù)膬r值意義。它只有同預定的崇高神圣聯(lián)系起來,才具備合理性?!案鶕?jù)意義范疇,把世界理解為是為了去表現(xiàn)或體現(xiàn)一個理念的秩序或原型的秩序而存在的,理解為是對于神圣生命的韻律、諸神的根本法則或者上帝意志的證明……這種關(guān)于事物的解釋性見解在許多前現(xiàn)代的社會中曾經(jīng)起過重要作用”[3]。在前現(xiàn)代社會,世界在某種程度上被認為是一個已安排好的“有意義的整體”,而人作為其中的一部分,其存在目的、應該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已被設(shè)計安排好。具體在社會生活中,其表現(xiàn)為凌駕于個人之上的城邦、教會等群體形式,先行為個人確定身份、職責與義務(wù)。個人的存在就是在預定好的位置上,按照預定的目的和要求,服從安排,充分實現(xiàn)自己的功能。在這種社會結(jié)構(gòu)中,人尚未成為獨立自主的個體,其生命活動的展開并非源于個體的內(nèi)在需要,而取決于某種外在的、預先給定的安排。人的欲望追求不是天經(jīng)地義,也并非自由平等,它需要更高的神圣它在或某種等級秩序來許可。這種對欲望的抵制發(fā)展到中世紀,在宗教世界中形成了體系嚴密的宗教禁欲主義。人帶著罪惡印記而來,若想從罪孽中解脫,必須按照禁欲、苦行、守貧等條規(guī)戒律來塑造自己,以重獲上帝恩典。在禁欲倫理和教會專權(quán)下,人的世俗生活被極大否定,一些基本的欲望被強制禁錮。
欲望是人生命本能的力量,其無法被禁錮。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變遷中,人作為獨立主體漸進挺立于世,人的欲望隨之獲得了解放。反對禁欲主義,追求欲望解放,是文藝復興以來西方社會的重要論題。隨著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等重大歷史事件的相繼展開,追求欲望被一步一步從禁欲主義當中解放出來,最終獲得了合法性。文藝復興運動批判宗教禁欲主義,提倡世俗享樂與個性的解放,為欲望解放發(fā)出了旗幟鮮明的吶喊。這一時期的繪畫、文學等各方面處處透出解放欲望,沖破宗教禁欲主義束縛的人文主義精神。如彼特拉克所言:“我不想變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懷里。屬于人的那種光榮對我就夠了。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盵4]。興起于16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運動對欲望解放也作出了巨大貢獻。宗教改革運動撼動了教會統(tǒng)治的根基,把宗教信仰的根據(jù)從外在的權(quán)威歸于人的內(nèi)心世界,促進了人的思想解放與觀念更新,進一步?jīng)_擊了宗教禁欲主義。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之后,啟蒙運動把對宗教禁欲主義的反抗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啟蒙思想家們理直氣壯地表達著對欲望的肯定和辯護。從霍爾巴赫、愛爾維修、霍布斯等思想家的理論中,都可以看到對欲望追求這一價值取向的有力辯護。霍爾巴赫宣稱,人作為自然的產(chǎn)物,從本質(zhì)上就是要設(shè)法愛自己、保存自己、使自己幸福,“人在他所占有的這個地球之上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是保存自己并且使自己生存幸?!盵5]。愛爾維修說“肉體的快樂和痛苦,這就是全部統(tǒng)治的唯一的、真正的機紐”[6]?;舨妓箤θ说臋?quán)勢欲、財富欲、榮譽欲、求知欲、統(tǒng)治欲、追求安逸與肉欲之樂等等各種欲望展開分析,并指出幸福就是欲望從一個目標向另一個目標不斷地發(fā)展。最終,在霍布斯們的吶喊中,“感官欲望滿足”“肉體的快樂”“趨樂避苦”等等曾被視為導向惡的欲望,具有了客觀正當性,被公開地承認與追求,獲得了從未有過的尊重與認同。人的生存權(quán)、私有財產(chǎn)權(quán)、追求幸福的權(quán)利等等以“自然權(quán)利”的身份,成為人生來就享有的、天然合理的、不可剝奪的、不可轉(zhuǎn)讓的合法權(quán)利。
卡西勒曾這樣描繪啟蒙時代的理性精神:“‘理性成了18世紀的匯聚點和中心,它表達了該世紀所追求并為之奮斗的一切,表達了該世紀所取得的一切成就”[7]。自然科學和技術(shù)進步證實了理性力量,理性通常被認為是啟蒙時代最為突出的特點。然而,啟蒙時代不僅是理性的天下,也是感性的時代??ㄎ骼胀瑫r指出,在這個時代我們也會看到一種“否定性的差別”,看到啟蒙時代的另一方向,“認識的動機和終極原因,是我們不斷地從另一個完全非理性的王國得到的原始刺激。即便是法國啟蒙運動中最冷靜的思想家,那些擁護和主張造就一種完全合乎理性的文化的人,也支持這一論點。伏爾泰在《形而上學論》中說,沒有欲望,沒有名利欲,沒有野心和虛榮心,人性的進步、鑒賞力的提高和科學藝術(shù)的完善都是不可想象的”[7]104。欲望與激情同樣是啟蒙時代揮之不去的主題,并與理性一道被賦予了主導地位。“啟蒙思想家的前輩(如笛卡兒、斯賓諾莎)大都以思想和理性來標識人性的基本特征,德國的啟蒙思想家也還是這樣,但英法啟蒙思想家則不然……在貶低理性的重要性和主導性的同時,賦予感情、情感和激情無比的重要性和基礎(chǔ)性”[8]。很大程度上,正是基于對“理性”與“欲望”的把握,現(xiàn)代性文明形成了“理性化”和“世俗化”兩股主導潮流。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追求欲望滿足同理性的功利謀劃愈益緊密結(jié)合,協(xié)同推進著資本主義社會向前發(fā)展。
二、從神圣到世俗:道德標尺的重構(gòu)
麥金太爾對前現(xiàn)代社會的目的論式美德倫理體系有過深入分析:它包含著“偶然所是的人”“實現(xiàn)其本質(zhì)性而可能所是的人性”,以及作為這兩者轉(zhuǎn)化之手段的“理性倫理學的訓誡”這三元結(jié)構(gòu)。倫理學就是一門教會人們能夠理解如何從前一狀態(tài)到后一狀態(tài)的科學。在中世紀神學家的思考和判斷中,“倫理學的訓誡現(xiàn)在不僅須被理解為目的論的指令,而且須被理解為一種神定法的表達……人真正的目的不再可能在此世完全達到,而只能在另一世界實現(xiàn)”[9]。在前現(xiàn)代社會,某種神圣的它在凌駕于個人之上,先在地為宇宙萬物的存在發(fā)展規(guī)定秩序與目的。道德踐行就是根據(jù)預先的這種設(shè)定,遵循一定的道德戒規(guī),完成所規(guī)定的身份角色應盡的職責與義務(wù),成為所是之人。隨著基督教在中世紀的興起和發(fā)展,人只有服從上帝的意志,遵守基督教的戒律,摒棄粗鄙而邪惡的欲望,才能脫離俗世苦海,實現(xiàn)靈魂的拯救。
文藝復興以來,傳統(tǒng)秩序漸進瓦解,當傳統(tǒng)的神圣不再神圣,傳統(tǒng)的道德權(quán)威與戒律失去了往日的支配效力,此時,道德如何來證成?隨著西方文化步入近代史,人性代替了神性,人的價值得到張揚。當人作為主體挺立于世,道德證成的根據(jù)從神圣的它在轉(zhuǎn)向人自身。與中世紀時期的神明啟示論相比,近代道德哲學可以歸結(jié)為一種個人主義道德,即認為個體在道德上具有優(yōu)先性,主要強調(diào)道德的存在就是滿足個體的各種權(quán)利需求。以人性論為基礎(chǔ),在人的生理本能和心理本能等領(lǐng)域?qū)Φ赖逻M行考察,成為近代西方思想家們道德論證的主要模式。用哈奇森的話說:“用不著借助任何超自然的啟示,通過從人性的構(gòu)造中所能發(fā)現(xiàn)的各種觀察和結(jié)論我們就能做到這一點”[10]。道德源于人性,而人性是復雜多樣的?!胺制缭谟冢悄囊徊糠值淖晕遥╯elf)在承擔立法工作,哪一部分的自我在遵守所立之法”[11]。在理性高揚的時代,從人的理性能力中尋求道德秩序建構(gòu)的根據(jù),成為很多思想家的選擇。諸如笛卡爾指出,可以根據(jù)主體“我思”解決道德迷惑,獲得堅定而明晰的道德判斷。萊布尼茨強調(diào),人雖然憑著感覺也能行事,但只有依靠理性才能認識到真正的善。
理性是自我的一面,非理性、欲望亦是自我的一面。人是復雜的多面體,在不斷掙脫束縛而解放自我的過程中,理性、情感、欲望等人性的各方面都在努力尋求迸發(fā)。個人主義發(fā)展導致道德自我化、個體化、理性化的同時,也引發(fā)了道德的利己化與世俗化。欲望對人來說最為切己,當它被宣示為人天然合理的本性后,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個人欲望滿足,獲得最大幸福、利益與快樂,便成為真實的俗世道德要求。俗世道德建構(gòu)直面受本能欲望支配的自然人,以欲望滿足為道德建構(gòu)的現(xiàn)實起點和理論依據(jù)。當欲望滿足成為道德生成的原始力量,道德不再指向彼岸世界的神圣與崇高,而成為實現(xiàn)世俗感性快樂和自我保存的有益方式。道德追求從神圣的彼岸轉(zhuǎn)向了世俗的此岸,道德從“神圣道德”走向“世俗道德”。愛爾維修提出,如沒有任何利益可得,就沒有人會愛美德。“利益支配著我們對于各種行為所下的判斷,使我們根據(jù)這些行為對于公眾有利、有害或者無所謂,把它們看成道德的、罪惡的或可以容許的……無論在道德問題或認識問題上,都只是利益宰制著我們的一切判斷”[6]457?;魻柊秃照J為,不德與德行的區(qū)別在于是否對人類有益,“德行就是真實地并且經(jīng)常地對結(jié)成社會的人類有益的一切;不德,就是有害于他們的一切。最偉大的德行就是給人們提供最大的與最持久的利益的這類行為;而最大的不德就是最擾亂他們對于幸福的傾向、最擾亂社會所需要的秩序的行為。”[5]120在人的欲望天性中,霍布斯指出,保全生命的欲求是最強烈、最根本的欲望,所有的欲望都遵循保全生命這一最高原則。依托于人的“自我保存”欲望,霍布斯論證了用以約束人們相互關(guān)系的契約與道德法則。
以上簡單闡釋了近代部分西方思想家的道德理論,不難得出,從欲望出發(fā)來證成道德是其共同特點。在霍布斯們看來,欲望是生命與世界保持活力的根本推動力,是人一切活動的原始動因,也是道德判斷的依據(jù)——道德行為即能夠更好地實現(xiàn)欲望的行為。當欲望與道德聯(lián)系在一起,讓欲望獲得了從未有過的積極形象。過去因高尚的道德理由而對欲望進行禁錮與壓制的戒律與習俗被摧毀。這種從欲望出發(fā)論證道德的模式,最終以功利主義這一系統(tǒng)而完備的理論,在西方文化中占據(jù)主導地位,對資本主義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肮瓌t認為人類服從苦樂的支配,并且把這種支配作為其體系的基礎(chǔ),這種體系的目的在于通過理性和法律之手來建構(gòu)幸福的體系。任何試圖對這一點提出質(zhì)疑的體系,都是任性而非理性的”[12]。功利主義在歷史演進中流派紛呈,古典功利主義、行為功利主義、規(guī)則功利主義、理想功利主義提出過各不相同的論點,但無一例外地都是一種以欲望滿足為基礎(chǔ)的幸福論。在欲望流經(jīng)的世界中,最大限度積聚資本、追逐財富等曾被極大限制地追求,成為自由而合理的價值目標?!霸谶^去,滿足違禁的欲望令人產(chǎn)生負罪感。而在今天,如果未能得到快樂,就仿佛會降低人的自尊心”[13]。
三、從生機到危機:欲望與道德的沖突
毫無疑問,欲望解放推動了西方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如同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主要通過釋放人對物質(zhì)欲望的追求一樣,極大激發(fā)了人的潛能與智慧,帶來了物質(zhì)文明的高度繁榮??v使欲望解放具有如此摧枯拉朽的力量,但它并沒能讓人就此踏上幸福而又有尊嚴的道路。在被欲望所支配的世界里,道德生態(tài)建構(gòu)面臨著嚴重的困境。
第一,道德是社會性存在,欲望是本能性存在,二者存在著先天不和諧。通過欲望驅(qū)動來實現(xiàn)道德之善是極其困難,或是不可能的。這在很多思想家那里,都可以找到相關(guān)論證。黑格爾說:“如果感覺、愉快和不愉快可以作為衡量正義、善良、真實的標準,可以作為衡量什么應當是人生的目的的標準,那么,真正說來,道德學就被取消,或者說,道德的原則事實上也就成了一個不道德的原則了;——我們相信,如果這樣,一切任意妄為將都可以通行無阻”[14]。叔本華指出:“人們發(fā)現(xiàn),每一人類個體的意志完全受他個人福祉的吸引,完全的福祉的觀念被稱為‘幸福;而這種對自我狀況滿足的追求,導致人類走上一條根本不同于道德很愿意指向的道路”[15]。欲望有驅(qū)動人合作共贏、互利互惠的力量,也有讓人走向腐化墮落、對立沖突的潛能,不可避免地對社會發(fā)展具有破壞性與挑戰(zhàn)性。事實也在證明,道德與欲望并非在現(xiàn)實世界中遙相呼應,相反卻發(fā)生著最為尖銳的矛盾。人常在情感與欲望中迷失,甚至為實現(xiàn)自我利益、索求個人快樂,刻意背離善而選擇惡。
第二,在世俗化浪潮中,當欲望滿足成為根本的生存取向,人為了欲望而逾越道德底線。西方傳統(tǒng)道德對人生價值的解說,指向超個人或超世俗的神圣價值之域。在這一框架下,人作為渺小的存在,內(nèi)心充滿了敬畏,生存以節(jié)制和禁欲為主要特征。文藝復興以來,這個神圣價值之域的真實性與可靠性被批判,人的生存隨之轉(zhuǎn)到了以占有和享樂為主要特征的俗世軌道上。上帝已死,再無神圣的道德法庭,人可以無所顧忌地追求塵世的欲望滿足與肉體快樂,貪欲和縱欲的大門也被打開。“誰有了黃金,誰就可以在這個世界上為所欲為;有了黃金,甚至可以使靈魂升入天堂”[16]。對資本的狂熱,將世間的一切都變成了可以用金錢衡量的東西,并合乎邏輯地表現(xiàn)出為了獲取資本而不擇手段。崇高的道德價值追求被否定,灼人的欲望逾越了道德底線而肆意流竄,人性的貪婪丑陋面相顯現(xiàn)得淋漓盡致。秉承以欲望證成道德的一些思想家,以“正常的人”為了實現(xiàn)長遠快樂或最大利益,會超越短視的利己,帶給人類最大的幸福這一理由完成了邏輯上的自洽。但現(xiàn)實卻一再提出質(zhì)疑,人何以能堅持從長遠出發(fā)追求欲望?“正?!迸c“理性”不過是對“類”的理性人的哲學預想,對現(xiàn)實中“個體”的理性人來說,正常與非正常、理性與激情、明智與瘋狂、審慎與魯莽之間并不存在特別清晰的界限。
第三,欲望獲得解放,人成為原子式的欲望個體,道德共同體的維系步履維艱。當欲望成為道德的根據(jù),帶來了道德多元化這一直接后果。道德行為依據(jù)欲望來闡釋,道德問題隨之轉(zhuǎn)變成私人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并且會為了實現(xiàn)欲望而選擇自己認為合理的責任。這將導致道德選擇失去應有的穩(wěn)定性和公共性。康德對此有過分析:“每個人要將他的幸福建立在什么之中,這取決于每個人自己特殊的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甚至在同一個主體中也取決于依照這種情感的變化的各不相同的需要……在對幸福的欲望上并不取決于合法性的形式,而只是取決于質(zhì)料,亦即取決于我在遵守法則時是否可以期望快樂,和可以期望有多少快樂”[17]。當欲望滿足成為行為發(fā)生的依據(jù),人與人之間實質(zhì)上已經(jīng)失去了共同的道德責任。人們會為了實現(xiàn)欲望,締結(jié)成利益共同體并履行一定的道德責任,也會因利益紛爭,而隨時背棄道德與責任。
論述至此,不難得出,以欲望為根據(jù)來論證道德的整體邏輯有著不可回避的缺陷。在這種道德建構(gòu)方式最初產(chǎn)生之時,就有一些思想家深感惶惑,并展開批判。當啟蒙同行們對理性高揚與欲望解放歡呼雀躍之時,盧梭指出,私有觀念一旦產(chǎn)生,人類美好的自然狀態(tài)便終結(jié),人天性中的善良與淳樸就被敗壞,并永遠失去自由。盧梭召喚人們傾聽內(nèi)心深處良心的聲音,高呼只有良心才是道德的源泉?!霸谖覀兊撵`魂深處生來就有一種正義和道德的原則;盡管我們有自己的準則,但我們在判斷我們和他人的行為是好或是壞的時候,都要以這個原則為依據(jù),所以我把這個原則稱為良心”[18]。盧梭振聾發(fā)聵的聲音,深深地影響了康德??档轮赋?,道德與人的需要、情感、認知、行為效果都無關(guān),只取決于行為是否從善的意志出發(fā)。道德法則是善的意志發(fā)出的絕對命令,是人自立法、自守法的道德律。道德就是主體借助于善的意志,對道德命令自覺自為的踐履。但人如何能擺脫欲望的羈絆,遵循道德命令去過純粹的、超功利的道德生活?沒有人會愿意主張道德的人不能獲得幸福,道德實踐的完滿目標應該是德福一致的至善。至善如何可能?至善必須可能,康德為此提出了“自由意志”“靈魂不朽”“上帝存在”這三個懸設(shè),并將幸福與道德的統(tǒng)一推向了彼岸的世界。
四、從困境到路徑:外在制約與內(nèi)在提升
追求欲望滿足是人的固有本能,這種權(quán)利一經(jīng)獲得并享有,人類不可能再放手。無論為了欲望而清除道德,還是為了道德而清除欲望,都是不可取的?,F(xiàn)代社會中,人已作為獨立個體,再去試圖求助于某種外在于人的神圣實體或權(quán)威,來實現(xiàn)欲望與道德的統(tǒng)一,也只是一種希望或幻象。在此岸的世界中,關(guān)注真實的生命,直面人的欲望,而又不放棄道德,實現(xiàn)欲望與道德的和解,是必須深入思考并合理解答的問題。欲望與道德沖突的根源在于人本身,而和解沖突的答案也在于人本身。人是復雜的存在,作為感性存在,人的欲望在一定程度上無窮無盡,必然會面對道德與欲望的沖突。作為理性存在,人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擺脫欲望束縛。根據(jù)人的這一特性,可以從外在制度保障和內(nèi)在精神狀態(tài)提升兩個方面來實現(xiàn)欲望與道德的和解。
第一,以制度對欲望與道德的統(tǒng)一進行外在保障。歷史和現(xiàn)實發(fā)展證明,依靠欲望指引,人并不必然走向道德行動。沒有任何確鑿證據(jù)能夠表明,人會為了實現(xiàn)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必然選擇善的行為。人無法擺脫貪婪的本性,理性與意志常屈服于它,并將道德要求棄之不顧?;谌诵缘倪@種不確定性或局限性,必須借助外在制度來保障欲望與道德的統(tǒng)一。這也是西方現(xiàn)代倫理學發(fā)生了從傳統(tǒng)德性倫理向現(xiàn)代規(guī)范倫理轉(zhuǎn)型的重要原因之一。這種倫理樣態(tài)認為,只有通過對雙方都有約束性的規(guī)則或制度,明確交往中各方的權(quán)利與義務(wù)、行為規(guī)范,才能保證整體最大利益實現(xiàn)。如規(guī)則功利主義以給“大多數(shù)人帶來最大好處”為根本目標,由此出發(fā)進行推理,得出一系列彼此應該遵循的規(guī)則,以此實現(xiàn)雙方利益的最大化。但問題在于,任何規(guī)則都不可能適合所有境遇,在不同境遇下,同樣的規(guī)則帶來的結(jié)果也可能不同,并不必然是善的結(jié)果。要確定行為結(jié)果和規(guī)則約束的統(tǒng)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在最大程度上完成這一任務(wù),需要在制度或規(guī)則的制定中,時刻遵循以下兩個必要原則。
確保道德與幸福的一致?!俺堑滦砸阅撤N方式導致幸福,否則它就缺乏目標,就變得毫無意義;除非幸福以某種方式與德性的實踐密切相關(guān),否則它就不是人這類存在者的幸福,就不能滿足道德化了的人類本性。幸福和德性既不是完全同一的,也不是完全互不相關(guān)”[19]。追求幸福、利益、快樂是人的固有本能,道德如果僅僅是崇高的,而不能讓人受益,那么這種道德令人敬仰,但缺少持久的感召力。道德得不到幸?;蚶娴闹?,甚至存在嚴重沖突,會淡化人們對道德的堅守。敗德惡行沒有受到懲處,甚至頻頻獲利,亦會助長歪風邪氣的盛行。好的制度必須以德福一致為基本依據(jù),具備激勵與懲罰的雙重作用。一方面,保證善的行為一定能夠獲得所欲求的正當收益;另一方面,保證敗德惡行一定會受到懲治。只有在這樣的制度體系內(nèi),人才能合理約束自己的欲望與行為,自覺地趨善避惡。
確保只有通過互惠互利的方式,才能實現(xiàn)個人的欲望滿足。如果自私自利被視為人的本性,人們將面臨無法回避的問題,即人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如何能夠達到對于集體利益或他人利益的增進?個人的存在狀態(tài)、思想、情趣、操守不同,出于個人欲望的行為就可以有不同的發(fā)展方向。追求個人利益并不必然會導致自覺維護他人或集體利益。為此,必須借助于適當?shù)闹贫劝才?,來確保個人只有通過與他人相互依賴、互利互惠的方式才能夠?qū)崿F(xiàn)自己的利益,不允許作出以不正當手段獲利的行為。這主要是通過一定規(guī)則保證過程的公平,來保證善的結(jié)果實現(xiàn)。比如羅爾斯強調(diào)把正義作為制度選擇的首要標準。羅爾斯程序正義理論主張只有行為遵守正當程序,才能確保結(jié)果的正當性。這一理論的深刻啟示在于,不能僅僅關(guān)注結(jié)果的善惡,而且要看過程本身是否符合善的標準。
第二,提升人的內(nèi)在精神狀態(tài),造就健全的個人,守住欲望底線。無論我們的立場是什么,都應當承認人是一切問題的根本。再完善的制度也需要人來執(zhí)行,如果人缺乏良好的品性,任何制度都可能失去效用。在強調(diào)制度性規(guī)范的同時,必須注重人的內(nèi)在心性秩序的構(gòu)建。比如以麥金太爾為代表的美德倫理學,強調(diào)道德建構(gòu)應該首要注重內(nèi)在品性或美德的培養(yǎng)。從積極角度看,美德倫理學強調(diào)了道德品質(zhì)對于道德行為發(fā)生,乃至于人與人欲望沖突協(xié)調(diào)的基本作用。本文認為,必須提升人的三種能力,方能在復雜的交往關(guān)系與利益沖突當中守好欲望界限,建構(gòu)起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實現(xiàn)自我與一切相關(guān)者的最大利益。
提升人的反思批判能力,深刻反思欲望需求。作為有思想的高級物種,人類具有獨特的反思批判能力?!拔覀兊那楦?、本性、氣質(zhì),都能迷惑和欺騙我們;而經(jīng)驗和反省卻能使我們重新回到正當?shù)牡缆飞?,告訴我們真正能引導我們走向幸福的東西是什么”[5]118。因為反思批判能力,人能夠主動反省發(fā)展中的得失,從而糾正錯誤,改正過失,推進個體發(fā)展與社會進步?,F(xiàn)代社會中,在追逐欲望的過程中,人們不停地占有、攀比、競爭,甚至為此不擇手段。欲望從骨子里有強烈的膨脹與越界沖動,如果任由其無限膨脹下去,人與人之間將陷入永無休止的紛爭狀態(tài)。需要人們提升反思批判能力,不斷反思批判自己的欲望,確定合理的欲望要求。既要避免盲目擴大欲望,也要避免減少或否定欲望。前者會讓人造成痛苦和不幸,后者則會削弱人的創(chuàng)造力。當今時代,在技術(shù)理性、消費文化、大眾文化等文明物化力量之下,人的反思批判能力正在被削弱,培養(yǎng)和提升反思批判能力愈加艱難,也愈加迫切。
提升人的意志能力,合理控制欲望尺度。意志是人根據(jù)預定目標,支配自身行動去落實目標的定力。“堅定地朝著預定的(predetermined)目的前進正是意志或意志力的意義所在!”[20]意志對行為與心理有發(fā)動、制止等調(diào)節(jié)控制作用。人通過理性客觀分析確定行為目標以及快速有效實現(xiàn)目標的方法,但目標的落實需要靠意志來保持完成的定力。因為意志的存在,正確的價值被從理論層面提升到實踐層面。只有意志強大的人能夠抵制各種利欲誘惑,堅定善的價值選擇并付諸實踐。那些令人欽佩的古圣先賢擁有強大的意志,而在蕓蕓眾生的行動中,這種意志也頻繁地顯現(xiàn)。在物欲橫流的現(xiàn)代社會,人需要展現(xiàn)更堅強的意志,來抵制誘惑,堅守良知。如何才能提高意志或意志力?這是一個難題,也是必當盡力解決好的難題。
提升人的理性能力,合理把握欲望方向。人是感性的存在物,也是理性的存在物。理性是人生存結(jié)構(gòu)中不可或缺的有機要素,也是人與動物相區(qū)別的關(guān)鍵所在。感性召喚人順從自然本性,理性讓人超越和揚棄自然本性支配而獲得自由。如果說欲望代表著亢奮與放縱,而理性則意味著冷靜與節(jié)制。理性讓人能夠透過現(xiàn)象洞見到事物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對個人與社會發(fā)展作出合乎規(guī)律、合乎目的的謀劃。在不斷膨脹的欲望追逐中,人需要通過理性學習,并在理性的權(quán)衡下得出欲望選擇的正確方向,以免在欲望的深淵中迷失自我。完整的理性是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有機統(tǒng)一。工具理性通過對客觀規(guī)律的把握與認知,可以告訴人們?nèi)绾慰旖萦行У貙崿F(xiàn)目的。價值理性通過對價值與價值追求的自覺把握,以理想、價值目的性為人的現(xiàn)實活動提供方向指引。伴隨科技進步及廣泛應用,工具理性日益高漲,價值理性逐漸衰落。人只追求達成目標的速度與效率,而拒絕對目標是否合理與行為是否正當進行思考。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人不僅要提升理性認知能力,深刻把握事物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更要提升對生存本身的價值理性審視能力,確定合理的價值目標與欲望追求。然而,用韋伯的話說:“我們的時代是一個世界理性化、智化,特別是脫魔化的時代。這個時代的命運,恰恰是最高級、最精微的價值退出了社會生活”[21]。
什么是道德?“道德就是一套指導人們做出選擇和采取行動的價值規(guī)范——這些選擇和行動決定了這個人的生活目標和道路”[22]。人為什么會選擇遵循這種價值規(guī)范,而非其他?霍爾巴赫說:“人心是一塊沃土,依照它的本性,這塊沃土由于人在它上面散播的種子和對它的耕耘,是同樣宜于生長荊棘或有益的谷物、生長毒草或鮮美的果實的”[5]132。人性是可以教化的,欲望是可以引導的。馬克思說:“既然人是從感性世界和感性經(jīng)驗中的經(jīng)驗汲取自己的一切知識、感覺等,那就必須這樣安排周圍的世界,使人在其中能認識和領(lǐng)會真正合乎人性的東西,使他能認識到自己是人?!盵23]如果教育、制度以及生活環(huán)境等因素,都指示著欲望向一個道德方向強化,長此下去,人就會學會并習慣控制欲望,就像出自本能一樣。當然,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堅持不懈地去做。
參考文獻:
[1]〔英〕霍布斯.利維坦[M].黎思復,黎廷弼,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5.72.
[2]〔德〕文德爾班.哲學史教程(上卷)[M].羅達仁,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7.117-118.
[3]〔加拿大〕查爾斯·泰勒.黑格爾[M].張國清,朱進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6.
[4] 北京大學西語系資料組.從文藝復興到十九世紀資產(chǎn)階級文學家藝術(shù)家有關(guān)人道主義人性論言論選輯[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71.11.
[5]〔法〕霍爾巴赫.自然的體系(上卷)[M].管士濱,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19.
[6]十八世紀法國哲學[M].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63.498.
[7]〔德〕 E.卡西勒.啟蒙哲學[M].顧偉銘,等,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3-4.
[8] 張汝倫.啟蒙與人性[N].東方早報,2011-10-23(B06).
[9]〔美〕麥金太爾.追尋美德:道德理論研究[M].宋繼杰,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67-68.
[10]〔英〕弗蘭西斯·哈奇森.道德哲學體系(上)[M].江暢,等,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3.
[11]〔美〕邁克爾·L.弗雷澤.同情的啟蒙——18世紀與當代的正義和道德情感[M].胡靖,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4.
[12] Jeremy Bentham.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M]. Oxford :The Clarendon Press,1823.1-2.
[13]〔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趙一凡,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9.119.
[14]〔德〕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三卷)[M].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59.73.
[15]〔德〕叔本華.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M].任立,孟慶時,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6.135.
[16]〔法〕米歇爾·博德.資本主義史1500-1980[M].吳艾美,等,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86.7.
[17]〔德〕康德.實踐理性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1.
[18]〔法〕盧梭.愛彌兒(下)[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78.414.
[19]〔美〕麥金太爾.倫理學簡史[M].龔群,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3.147.
[20]〔美〕J.F.里奇拉克.發(fā)現(xiàn)自由意志與個人責任[M].許澤民,羅選民,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9.5.
[21]〔德〕馬克斯·韋伯.倫理之業(yè)[M].王容芬,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26.
[22]〔美〕安·蘭德,等.自私的德性[M].焦曉菊,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8.3.
[2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6-167.
Between Desire and Morality:
Imbalance and Reconstruction of Moral Ecology
TAO Lixia
Abstract: In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to the modern, desire breaks the imprisonment of traditional order and is liberated. The pursuit of desire is the most self-conscious characteristic for human beings. When it is declared to be the natural and reasonable nature of human beings, it is the truest moral requirement to pursue the satisfaction of individual desires to the maximum extent and obtain the greatest interests and happiness. Morality accordingly moves from sacred morality to secular morality. However, following the call of desire, human beings have not embarked on a path of happiness and dignity. Desire is an existence with du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cannot provide sufficient basis for morality. It has the power to drive people to achieve win-win cooperation and mutual benefit, and it also has the potential to lead people to corruption and confrontation. Behavior is always driven by desire, which is a natural rule that living organisms cannot avoid. It is not advisable to eliminate desire for the sake of morality,or to expel morality for the sake of desire, or to push the unification of them to the other world. In this worl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balance between desire and morality depends not only on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inner mental state, but also on the external safeguard of a just system.
Key words: desire;morality;sacred morality;secular morality
責任編輯:鄧? ?喆
基金項目:2017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現(xiàn)代性視角下中國公民道德建設(shè)研究”,項目編號:17BKS120。
作者簡介:陶立霞(1981—),女,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