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房價,總能牽動人心。
剛進入2021年,房地產市場就新聞不斷,一些城市陸續(xù)加碼樓市調控政策,引起人們關注。
打響新年樓市調控“第一槍”的,是深圳。1月19日至23日的5天內,深圳連發(fā)三份通知,祭出“無資格一方不得聯名登記”“夫妻婚內暫停更名”“作假者3年內被禁購房”等多項調控“大招”,嚴打“假離婚”炒房。
1月21日,上海市住建委、房管局等8個部門聯合出臺樓市調控“滬十條”,包括打擊“假離婚”獲取購房資格、延長增值稅征免年限、嚴防資金違規(guī)流入房地產市場等。
隨后,廣州、北京、杭州等地也陸續(xù)出臺政策,或收緊貸款,或嚴格限制土地拍賣溢價率,或重點打擊哄抬房價行為,總之各地釋放出來的信號非常明確——堅決遏制投機炒房。
準確地說,此次樓市調控政策并非嚴格意義上的新政,而是“打補丁”,堵住“假結婚”“假離婚”等漏洞,嚴打炒房行為,扭轉房價繼續(xù)快速上漲的預期。
自從我國實行住房市場化改革以來,住房就成為一種擁有雙重屬性的特殊商品:一是居住屬性,即居住功能;二是投資屬性,即可通過買賣獲取價差盈利,或者長期持有保值增值。
其中,居住屬性應為住房的基本屬性。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受多種因素影響,住房的屬性一定程度上發(fā)生偏離,以炒房為代表的房產投資占有一定比重,房價也持續(xù)不斷上漲。
住房之所以會成為人們眼中的投資品,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很多人對房價形成了只漲不跌甚至總會有暴漲的預期,認為只要買房就能賺錢。這種預期下,人們會有早買房、買更多房的沖動,而這種沖動又會繼續(xù)強化房價快速上漲的預期。
2016年以來,國家提出“房住不炒”,出臺多項調控政策,要求讓住房回歸居住屬性,就是為了扭轉這種預期。不過,盡管調控政策一年比一年嚴,但時不時有些地方就會露出樓市過熱的苗頭。
比如,國家統(tǒng)計局最新發(fā)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12月,深圳二手房價格同比增長14%,位居全國70個大中城市第一,也是70個城市中唯一一個兩位數增長的城市,大大高于2.1%的平均漲幅。同期,廣州、杭州、上海二手房價格分別同比增長7.5%、6.9%和6.3%。其中一些城市出現明顯的炒房跡象,引起不少爭議。這也是為什么深滬等一線城市在新年伊始加大調控力度的重要原因。
近期央行要求銀行控制房貸占比,也是繼出臺“三道紅線”等供給端管理規(guī)定之后,希望從需求端給發(fā)熱的樓市降溫。
當然,樓市調控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打壓房地產,更不是為了讓房價形成暴跌的預期,而是避免樓市大起大落對房地產乃至宏觀經濟造成破壞性沖擊,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wěn)健康發(fā)展,從而確保國家經濟長遠健康發(fā)展。
總之,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樓市調控的目的,那就是“穩(wěn)預期”。預期穩(wěn),樓市才能穩(wěn)。
毫無疑問,各級政府應在樓市穩(wěn)預期中擔當重任,既要努力增加市場供應,又要出臺合理政策、堅決遏制投機炒房,更應重視引導市場預期。為土地財政托市、人為制造房價快速上漲的行為,可能面臨國家相關部門的監(jiān)管和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