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小學生而言,語文教師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時可以將其滲透在教材內容、教學形式以及教學活動中,以此培養(yǎng)其愛國情懷、人文精神、文明氣質等優(yōu)良品質。并且通過互動型教學、情境教學等創(chuàng)新型教育方法促進學生更好地感悟價值觀,還可以開展校園活動以及豐富情感體驗等方式加深其對核心價值的深度理解,這也是筆者將要同大家展開探究的核心內容。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23.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02-0109-03
【Abstract】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Chinese teachers can infiltrate the core values education into the cont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forms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so as to cultivate their patriotic feelings, humanistic spirit, civilized temperament and other good qualities, and promote student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values through interactive teaching, situational teaching and other innovative education methods to develop campus activities and enrich emotional experience to deepen its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core values, which i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author will explore with you.
【Keywords】Primary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Core values
素質教育理念在小學教育領域中的不斷滲透讓教育者們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的重要性,對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觀完成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從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接下來,我將以小學語文課程為例,對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策略展開闡述,希望以下內容可以對從事小學語文教育工作的相關教師有所裨益。
一、將核心價值觀滲透在語文教材內容中
(一)培養(yǎng)愛國情懷
愛國情懷是核心價值觀中的主要內容,其倡導的理性愛國情懷對學生的未來成長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理性愛國情懷并不是無懼犧牲的一句口號,也不是面對激烈矛盾時情感上的沖動,而是在理性認知的前提下對某一行為事件做出的理性判斷以及道德選擇,既彰顯了愛國情懷,也減少了不必要的武力爭執(zhí)。
例如,教師講解《開國大典》這一課程內容時,可以在備課階段提前為學生準備與該課程內容相關的視頻資料,在課堂教學中將視頻資料向學生展示,為學生營造良好愛國氛圍,讓學生在該情境氛圍中強化自身的愛國情懷。又如,教師講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課程內容時,可以向學生講述歷史偉人的故事吸引學生的興趣,針對文章中周恩來總理的理性愛國進行重點講解。即在面對民族利益受到損害時并未以沖動的行為以卵擊石來對抗侵略者,而是心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信念走上理性愛國的道路,并最終實現(xiàn)了自己的理想。通過對歷史偉人的事例以及開國大典等課程中文章細節(jié)的把控,深化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其對理性愛國行為的認同感。
(二)培養(yǎng)人文精神
為了改善小學語文教育中過度追求成績而忽略對學生興趣培養(yǎng)的錯誤教學觀念,教師在語文課堂上滲透核心價值觀時應結合教材內容適當?shù)丶訌妼W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和教育,尊重學生的個體獨立性,將勤苦好學的優(yōu)良品行向下一代傳承。例如,教師講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一課程內容時,便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的方式探討教材內容中提及的波義耳、魏格納、阿瑟林斯基三位科學家發(fā)現(xiàn)真理的共通點,即見微知著、善于發(fā)問以及不斷探索。教師可以此為契機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疑、勇于探索的人文精神,使其能夠向這些科學家學習勤苦好學、堅持不懈的精神,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念,使其成為為國家和社會做出卓越貢獻的優(yōu)秀人才。
(三)培養(yǎng)文明氣質
仁愛平實、團結無私是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的文明風尚,也是小學階段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對此,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選取一些彰顯仁愛思想、強調個人責任、重視道德倫理的榜樣人物向學生傳遞一些積極向上的思想觀念,促進其文明氣質的形成。例如,教師講解《盤古開天辟地》這一課程內容時,可以借助教材內容向學生重點強調盤古仁愛擔當、甘于奉獻、富有社會責任感等優(yōu)秀品質,以此倡導學生在與人交往時應秉承著樂于分享、團結友愛的思想觀念。又如,教師講解《女媧補天》這一課程內容時,可以通過女媧補天這一行為向學生灌輸舍己為人、大愛無疆等核心思想,合理借助具備優(yōu)秀品質的神話人物的榜樣作用內化學生的思想,促進其仁愛心理的塑造,從而彰顯出學生的文明氣質。
二、將核心價值觀滲透在語文教學形式中
(一)互動型教學
所謂互動型教學,通常是指以問題為主要的教學導向,引導學生通過對所提問題進行自主思考和探究加深其對于問題的理解和認知,從而極大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首先,教師可在互動型教學活動中向學生滲透價值觀取向,使其能夠在不斷思考的過程中深化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其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結合教材內容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探究和討論,并總結出問題的結論。最后,教師可以在班級內隨機抽取幾名學生作為代表回答問題,其余學生也可針對問題發(fā)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觀點,或者針對問題解答進行補充等。
例如在《桂花雨》這一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采用互動型教學方法。教學前先提出:同學們都見過桂花嗎?它有什么樣的特點呢?此時學生會激烈討論并回答。成功引入課文后,再提出:桂花的特點大家都知道,那我們來看看作者是如何寫桂花的香這一特點的,從這里我們能感受到作者的何種情感呢?與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相比,互動型教學模式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理念,尊重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主導地位,同時也可為學生提供充分的空間積極思考和探究,從而顯著提高教學效率,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二)情境教學
作為社會中的平凡人物,教師還可聯(lián)系生活實際,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境,通過學生身邊細微的小事引導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促進其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在特定的情境中,學生更能體會課文中的深刻內涵,他們進入課文和作者以及文本產生高質量對話的機會就會更多,效果也會更好。情境教學的應用能夠極大地促使語文課堂中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滲透效果得到有效提升,而且在課堂上可以創(chuàng)建多種類型的情境,例如故事情境、表演情境等,教師可以根據(jù)實際內容合理選擇。
例如,教師講解《慈母情深》以及《父愛之舟》等課程內容時,可以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讓學生講述自己與父母之間發(fā)生的趣事。當學生都以輕松愉悅的心情講述這些趣事時,教師可以此為契機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如百歲老人將口袋中的糖果遞給八十歲的女兒;狗媽媽不畏湍急的河水,將被困于河中央草堆中的兩只小狗解救上岸;父親在面對飛馳而來的汽車時變身超人將兒子從死神手中拖拽而出等。通過這些例子凸顯父親與母親對孩子強烈的愛,讓學生能夠意識到自己之所以能夠在明亮寬敞的課堂中學習,是因為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以此加深學生對父母親情的感悟,使其能夠秉承著感恩之心以漫長的人生回報父母的恩情,進一步促進學生價值觀念的形成。
三、將核心價值觀滲透在語文教學活動中
(一)開展校園活動
教師可以通過開展校園活動的方式進一步加強對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和培養(yǎng)。例如,教師可以在班級內設立圖書角,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閱讀資料,以此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使其能夠在面對社會行為時能夠正確地判斷是非對錯。如教師講解《雷鋒叔叔,你在哪里》時可以在圖書角向學生提供一些描述抗戰(zhàn)時期英雄事跡的書籍,如黃繼光、劉胡蘭、董存瑞等,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增強愛國情感。再如教師講解《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紅樓春趣》等課程內容時,便可以在圖書角內添加四大名著相關圖書資料,讓學生能夠通過這些書籍感受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除了設立圖書角之外,教師還可以黑板報的方式滲透核心價值觀。例如講解《月是故鄉(xiāng)明》這一課程時可以組織學生以“熱愛故土”為主題設計黑板報,以此弘揚故鄉(xiāng)文明。
(二)豐富情感體驗
除了開展校園活動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課外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觀。情感的形成一定要通過具體的活動才能更好地發(fā)揮效果,在課堂上教師進行的講解以及在閱讀教學中的滲透,主要是讓學生的這種情感得到激發(fā),但在具體的活動中則可以讓他們有更豐富的情感體驗,這對于學生來說,能讓他們更深刻并全面地認識這種情感,了解核心價值觀,從而提升教育效果。例如,教師講解《慈母情深》這一課程內容時,便可為學生布置“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的課后作業(yè),如為父母洗腳、為父母做飯等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跪乳之恩”“反哺之義”等思想價值觀。再如,教師講解《為人民服務》這一課程內容時,便可以讓學生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在社區(qū)內做一件為人民服務的小事,如撿垃圾、為社區(qū)保安送水等,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奉獻精神。在具體的活動中可以促使學生對這些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如奉獻精神直接提出來,會讓學生覺得抽象,但在實際活動中就可以將其具體化。
四、結語
在語文教學中融入核心價值觀,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是一個漫長的教育過程,不僅可以為學生的未來成長道路點燃一盞明燈,也是培養(yǎng)其成為社會有用人才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錢鋮,許紅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研究[J].冶金管理,2020(07).
[2]孫慶杰,張光林.小學語文教學如何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探研[J].才智,2018(25).
[3]靳亞夢,田夏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路徑探思——以教材中榜樣人物為例[J].教育探索,2016(09).
[4]孔秀花.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探索[J].南北橋,2019(02).
作者簡介:文強(1964.02-),男,漢族,甘肅高臺人,大專,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品德教育。
(責任編輯? 王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