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諶涵 楊 濤 熊玲芝 周 爽
(湖南科技學院 宣傳部,湖南 永州 425000)
當今社會,在一些網絡新媒體和西方社會思想的影響下,一些思想意識模糊、信念不堅定的高校青年學生受到不良思想影響,對愛國主義產生了錯誤的理解,影響了高校青年學生的愛國信念和價值觀念,對高校青年學生個人及國家未來發(fā)展極為不利[1]。面對這些問題,對當代高校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進行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2019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明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2](4-8)。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愛國主義教育,習近平同志發(fā)表了一系列關于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講話,為我們研究當代高校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問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改善愛國主義教育現狀提供了指南,在今天對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加強高校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方式。高校青年學生是我國發(fā)展的支柱,未來國家的棟梁,高校青年學生的能力與思想意識關系到我國未來發(fā)展。因此,對于高校青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工作要提高重視程度,確保愛國主義教育能夠更好落實,不斷增強高校青年學生的思想意識。從不同維度落實高校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工作,本文將針對當代高校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維度相應內容進行闡述。
愛國主義教育通常情況下主要指樹立熱愛祖國并且能夠為祖國獻身的思想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面號召力極強的旗幟,是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愛國主義教育的特點分別是辛勤勞動與艱苦奮斗,能夠對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財富進行豐富與發(fā)展,對于民族分裂行為及國家分裂行為等堅決反對,維護民族團結。在外敵入侵時,能夠團結一致對外抵御外侮,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實現祖國更快進步與繁榮昌盛。愛國主義精神一直以來都是推動歷史進步的力量,它是在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在不同時期及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內容,愛國主義教育存在一定差異。需要結合國家發(fā)展與高校青年學生發(fā)展實際情況,對愛國主義教育內容進行調整與完善,促使高校青年學生能夠參與愛國主義教育,不斷增強思想意識,有著較強的愛國主義情懷,為我國更好地發(fā)展貢獻自身力量。
社會是一個整體,同時是一個大家庭,彼此之間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個人如果脫離社會,很難繼續(xù)生存下去,社會的和諧發(fā)展需要每個人的努力。青年作為促進社會發(fā)展的主體與重點,更需要參與社會建設工作。在這一過程中,需要高校青年學生具備較強的社會認同感與歸屬感,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做出貢獻[3](74-77)?;诖耍ㄟ^愛國主義教育的開展,促使高校青年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加強對高校青年學生的社會價值引導。高校青年學生只有對社會價值觀予以認同,才能將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有機結合,形成較強的社會歸屬感,為社會更好的發(fā)展作出貢獻。
社會在發(fā)展過程中想要維持正常秩序,需要正義感較強的公民參與其中,社會充滿正能量,才能更好發(fā)展。在此背景下,通過加強對高校青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幫助高校青年學生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與是非榮辱觀,只有這樣才能在社會中形成良好風氣,有著良好的社會氛圍。
當代高校青年學生是出生成長于互聯網迅猛發(fā)展時期的網絡一代和新媒體一代,他們身上帶有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時代、大數據時代、“云”時代、“微”時代、可視化時代的鮮明標簽。當代高校青年學生與網絡新媒體朝夕相處,受到的各種信息、價值觀念、思想傾向的影響,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有責任對他們進行正面引導[4]。當代高校青年學生出生成長在開放的全球化時代,全球化、市場化混雜著各種社會思潮,泥沙俱下,愛國主義教育必須著力提高高校青年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如果從知的維度開展高校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就需要對世界經歷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空坐標進行充分把握,這是愛國主義教育開展的前提保障。當代高校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提出,是在“我國正處于這些年最好發(fā)展的時期,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的大變局,兩者相互交織、相互激蕩”背景下提出來的應對新時代發(fā)展的重要方式[5](164-166)。高校青年學生要起到良好帶頭作用,為社會更好發(fā)展提供保障。從目前高校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的開展可以看出,愛國主義教育有著一定的時域性特點與時域表現,隨著社會與時代的發(fā)展而逐漸豐富。基于此,在愛國主義教育工作開展中,為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實現愛國主義教育的更好落實,要對時域有著正確把握,跟上時代發(fā)展步伐。將高校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與時代發(fā)展主題相結合,才能使愛國主義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得到保障,實現高校青年學生的更好發(fā)展與進步。
如果從情的維度開展高校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工作,要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重點,家國情懷的融入是當代高校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愛國情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將國家、社會對自身的自信程度充分展現出來,可以決定國家及社會在危機發(fā)生后的自我恢復能力、應對挑戰(zhàn)能力及自我發(fā)展能力等。“五四運動”能夠將青年的家國情懷集中體現出來,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具體實踐。在我國社會快速發(fā)展背景下,當代高校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逐漸實現更好發(fā)展,朝著自發(fā)式教育、自覺式及自強式方向進步[6](1-2)。要把加強培養(yǎng)高校青年學生的國家觀念、憂患意識及為國家獻身的精神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點。除此之外,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同樣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做出調整與完善。比如,將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關鍵內容。不僅能夠實現高校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與時俱進,還能夠為高校青年學生未來成長和發(fā)展打下更好的基礎。
如果從意的維度開展當代高校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就應該將鍛煉高校青年學生品質作為教育的重點與關鍵。愛國主義從實質上而言屬于基本道德規(guī)范,道德需要意志的支撐。在當今社會發(fā)展中,要培養(yǎng)高校青年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與無私奉獻的精神,積極面對困難并解決困難,更好地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情感實際上是從低層次逐漸向高層次發(fā)展的過程,高校青年學生如果能夠從根本上意識到自身的發(fā)展與國家的發(fā)展及民族發(fā)展息息相關,久而久之就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活動,為人民的幸福生活積極工作并努力,形成較強的報國意識和奉獻精神。在高校青年學生內心深處將會涌現出愛國主義情懷與精神力量,愛國主義通過語言與行動的方式表現出來,是愛國主義情感的深化與升華,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與持久性[7](102-106),并不會隨著國家的變化或者社會的變化而出現改變。在此背景下,開展高校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要將磨煉并培養(yǎng)高校青年學生堅強的意志作為重點內容。結合高校青年學生與國家發(fā)展實際情況,采取最合理的教育方式,促使高校青年學生形成高貴的品格與堅強的意志,能夠與祖國共同發(fā)展與進步。除此之外,在愛國主義教育開展的過程中,還要保證高校青年學生對偉大斗爭的長期性特點、復雜性特點與艱巨性特點有正確認識,有敢于面對風險、敢于斗爭的精神。只有這樣高校青年學生的思想意志才能真正得到提升,端正自身態(tài)度的同時,確保在國家與社會發(fā)展中貢獻出力量與價值。
如果從行的維度對當代高校青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就應該將報國之行作為鍛煉高校青年學生的實踐體驗教育?!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睈蹏菬霟岬那楦?,是理性的認知,更應該是每位高校青年學生自覺的行動。加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還應從行動層面加強實踐體驗教育,引導高校青年學生知行合一[8],將報國之心、強國之志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才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目的。如果只從言語上說愛國,并沒有付諸行動,就沒有實質性意義。真正的愛國青年能夠根據國家的發(fā)展,自覺將自身的愛國之情轉化為行動。比如,將當代高校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成果轉化為國家的治理效能。馬克思主義是我黨發(fā)展的關鍵,在當今社會快速發(fā)展背景下,當代高校青年學生已經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視為中國之治推進的重要手段[9][10](5-12)。因此,在對高校青年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要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引導高校青年學生的思想,促使高校青年學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積極影響,落實國情教育、形勢政策教育及中國夢教育等。通過這些方式,樹立高校青年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及文化自信等,為社會更好發(fā)展提供保障。
綜上所述,當代高校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的開展,對于高校青年學生個人發(fā)展、社會發(fā)展及國家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對于當代高校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要提高重視,在教育工作開展之前,能夠對國家發(fā)展實際情況及高校青年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正確了解與認識。培養(yǎng)新時代接班人,不斷增強高校青年學生的思想意識、愛國意識等,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不斷增強當代青年的凝聚力與戰(zhàn)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