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軻 張瑜 陳若才
支原體肺炎重癥感染屬臨床兒科常見疾病,據(jù)報道,近年來其患病率呈逐年增長趨勢,具有較高的病死率[1]。有報道表明,近年來隨著抗菌藥物的廣泛使用,病原菌耐藥性明顯上升,而單純采用抗菌藥物進行治療療效欠佳,且治療周期長,患兒預后效果較差[2]。而外周血紅細胞分布寬度(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RDW)作為反映機體外周血紅細胞體積變化大小的敏感性指標,主要評價指標通常包括紅細胞(red blood cell,RBC)、RDW、白細胞計數(shù)(white blood cell,WBC)、血紅蛋白(Hemoglobin,Hb)等,在診斷與鑒別診斷人群是否發(fā)生貧血方面意義重大,亦被認為是心血管事件的獨立預測因子[3-4]。目前有研究表明,支原體肺炎重癥感染患兒心臟疾病的發(fā)生可能與外周血RDW存在一定關系,實時監(jiān)測外周血RDW,能進一步關注患兒心臟狀況[5]。而目前國內外臨床研究多側重于分析支原體肺炎重癥感染患兒病原菌與耐藥性,關于外周血RDW與支原體肺炎重癥感染患兒住院期間主要心臟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的關系,相關報道較少[6]。因此,本文主要針對此方面展開相關研究,以期明確外周血RDW與支原體肺炎重癥感染患兒MACE的相關性,為患兒臨床診治提供指導,現(xiàn)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9例支原體肺炎重癥感染患兒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所有患兒均符合支原體感染重癥感染臨床診斷標準[7];(2)患兒年齡為3個月及以上,住院時間均為7d及以上;(3)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伴其他全身性感染性疾??;(2)伴其他惡性腫瘤;(3)先天性心臟??;(4)患兒2周內有輸血史;(5)嚴重腎臟、肝臟功能性損傷;(6)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89例患兒中,男46例,女43例;年齡為3個月~6歲,平均(3.46±0.78)歲。本研究獲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統(tǒng)計支原體肺炎重癥感染患兒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病程、發(fā)熱持續(xù)時間、肺部病變部位、紅細胞沉降率、應用大環(huán)內酯類藥物時間、糖皮質激素應用起始時間、肺炎支原體抗體滴度,并收集實驗室檢測指標,包括血清C-反應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RBC、WBC、Hb、RDW。實驗室指標檢測:入院24 h內采集血清標本,采用日本希森美康株式會社生產的CHEMIX-18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以免疫比濁法測定血清CRP水平(上??迫A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采用上海雷度米特醫(yī)療設備有限公司生產的ABL80型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檢測RBC、WBC、Hb、RDW水平(南京森貝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觀察所有患兒住院期間MACE發(fā)生情況,按照患兒是否發(fā)生MACE,分為MACE組和非MACE組。統(tǒng)計患兒病程、應用大環(huán)內酯類藥物時間及實驗室檢查指標等,分析RDW對支原體肺炎重癥感染患兒住院期間MACE的預測價值,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法分析患兒住院期間MAC的獨立影響因素。
89例支原體肺炎重癥感染患兒住院期間有12例出現(xiàn)MACE,占13.48%,其中惡性心律失常2例(16.67%),心力衰竭7例(58.33%),再發(fā)心肌梗死3例(25.00%),均歸為MACE組;77例患兒未出現(xiàn)MACE,占86.52%,納為非MACE組。
MACE組血清CRP、RDW顯著高于非MACE組(P<0.05),年齡、病程、發(fā)熱持續(xù)時間、紅細胞沉降率等其他基線資料較非MACE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經(jīng)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RDW對支原體肺炎重癥感染患兒住院期間MACE有一定預測價值,曲線下面積為0.719(標準誤0.080,P<0.001,95%CI=0.562~0.877),預測最佳截斷值為14.97%,敏感度為0.667,特異度為0.740(見圖1)。
表1 MACE組與非MACE組基線資料比較
圖1 RDW預測MACE的ROC圖
將支原體肺炎重癥感染患兒住院期間MACE作為因變量,將上述存在差異的單因素作為自變量,納入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行量化賦值(見表2)。結果顯示,除血清CRP外,RDW亦是支原體肺炎重癥感染患兒住院期間MACE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2 量化賦值表
表3 影響支原體肺炎重癥感染患兒住院期間MACE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支原體肺炎重癥感染屬小兒常見呼吸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可通過患兒飛沫傳播,具有極強的傳染性;而患兒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熱、咳痰、咳嗽等癥狀,病情重且進展快,患兒并發(fā)癥較多,具有較高的病死率[8]。以往報道顯示,支原體肺炎重癥感染患兒MACE發(fā)生率較高,主要包括心力衰竭、惡性心律失常、再發(fā)心肌梗死等[9]。有研究通過對118例支原體肺炎重癥感染患兒進行系統(tǒng)研究,發(fā)現(xiàn)支原體肺炎重癥感染患兒住院期間MACE發(fā)生率高達13.56%,與本結論(13.48%)相似,證實支原體肺炎重癥感染患兒易出現(xiàn)MACE[10]。而臨床上僅通過臨床表現(xiàn)來判斷患兒MACE的發(fā)生并不能滿足臨床實際需要。
近年來,有報道顯示,RDW作為一種反映外周血紅細胞體積異質性的有效指標,一旦機體出現(xiàn)紅細胞破壞增加、紅細胞性狀改變、無效紅細胞生成增加等狀況時,外周血RDW水平明顯升高,能有效反映患兒心臟功能狀況[11]。另有研究顯示,RDW與膿毒癥、急性心肌梗死、腦梗死、心力衰竭等疾病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有關,亦與重癥肺炎、肺栓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統(tǒng)疾病存在一定相關性,在此類患者預后評估方面具有重要意義[12-15]。此外,有報道證實,RDW屬新型炎性反應及氧化應激反應標志物,與機體氧自由基、CRP含量呈正相關[16]。本研究結果顯示,MACE組血清CRP、RDW明顯高于非MACE組,與既往報道[17]相符。分析原因,支原體肺炎重癥感染患兒出現(xiàn)感染時,機體內炎性反應較為激烈,患兒呈應激狀態(tài),大量內分泌因子及炎性因子被釋放,導致機體內造血微環(huán)境改變,血清CRP、RDW水平顯著上升。
本研究結果顯示,RDW對支原體肺炎重癥感染患兒住院期間MACE有一定預測價值,敏感度為0.667,特異度為0.740,預示RDW可能是患兒發(fā)生MACE的獨立預測因素,臨床檢測RDW水平對評估此類患兒病情及預后具有一定臨床意義。王清俊等[18]報道發(fā)現(xiàn),終末期腎病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外周血RDW與近期MACE密切相關,證實外周血RDW可預測患者心臟功能狀況。筆者認為,支原體肺炎重癥感染患兒機體處于微炎癥反應狀態(tài),機體內白介素-6等表達明顯增加,抑制紅細胞對促紅細胞生成素的反應,致使紅細胞成熟障礙,導致外周血RDW水平明顯升高;同時,患兒營養(yǎng)缺乏,免疫功能紊亂,其中鐵缺乏可促使細胞內鐵依賴酶活性受抑,誘發(fā)紅細胞成熟障礙,引起外周血RDW增高,導致紅細胞攜氧功能下降,進一步加重心臟缺血缺氧;此外,患兒機體內處于氧化應激狀態(tài),氧自由基大量生成,致使紅細胞損傷或凋亡,而新生紅細胞可代償性大 量生成,導致外周血RDW上升,促使MACE發(fā)生風險增加。
此外,本研究發(fā)現(xiàn),除血清CRP外,RDW亦是支原體肺炎重癥感染患兒住院期間MACE的獨立影響因素,進一步證實支原體肺炎重癥感染患兒住院期間MACE的發(fā)生與外周血RDW升高密切相關。筆者推斷,患兒出現(xiàn)支原體肺炎重癥感染時,血液攜氧率明顯下降,促使缺血心肌氧氣量進一步降低,此種情況下機體為滿足心肌血需而增加循環(huán)容量與心率,最終導致心力衰竭、惡性心律失常、再發(fā)心肌梗死等MACE的發(fā)生,故臨床應注意外周血RDW水平早期檢測,利于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支原體肺炎重癥感染患兒住院期間MACE的發(fā)生與外周血RDW水平密切相關,臨床應引起足夠重視。但本文考慮樣本量偏少,且未分析支原體肺炎重癥感染患兒病原菌分布情況、臨床治療及預后,故今后需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