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擷秀初級中學(221006) 郭 燾
江蘇省徐州市西苑中學(221002) 李德前
化學理論課相對枯燥,而基礎(chǔ)教育化學的學科特點是實驗,因此在化學理論課中增補一些化學實驗,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能力。多年來,筆者積極嘗試化學理論課融入化學實驗的教學方式,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現(xiàn)行各個版本的9年級化學教科書均介紹了混合物的性質(zhì),即組成混合物的各種成分之間沒有發(fā)生化學反應,它們各自保持著原來的性質(zhì)。但是該知識點較為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我們在教學中借助幾種常規(guī)儀器設計了有關(guān)的化學實驗,可以直觀而形象地說明“混合物各成分均保持各自原來的性質(zhì)”。
60 mL集氣瓶,20 mL注射器,細的軟膠管,澄清石灰水,氧氣或一氧化碳氣體,二氧化碳氣體等。
新設計的實驗裝置見圖1~3。
(1)取一個60 mL的集氣瓶(其實際容積約為80 mL),采用排水法在其中集滿氧氣。
(2)在20 mL注射器的吸入口接一根長約12 cm的細軟膠管,然后吸入10 mL二氧化碳。
(3)將注射器吸入口上的軟膠管插入氧氣瓶底部,然后緩緩推出注射器針筒里的10 mL二氧化碳(此時集氣瓶里含有70 mL氧氣和10 mL二氧化碳);再將毛玻璃片蓋在集氣瓶口,緩緩顛倒集氣瓶6~7次,使集氣瓶內(nèi)的氧氣與二氧化碳充分混合,即得氧氣與二氧化碳體積比為7∶1的混合氣。
(4)取下集氣瓶口的毛玻璃片,將少許石灰水倒入氧氣與二氧化碳的混合氣中(見圖2),立即在集氣瓶口蓋上毛玻璃片,輕輕振蕩集氣瓶,石灰水立刻明顯變渾。上述實驗現(xiàn)象充分說明,混合氣中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zhì)沒有變化。
圖2 向混合氣中注入少許澄清的石灰水
(5)接下來,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內(nèi),木條立即復燃(見圖3)。上述實驗現(xiàn)象又說明,混合氣中氧氣的化學性質(zhì)沒有發(fā)生變化。綜上可知,混合物中各成分均保持各自原來的性質(zhì)。
圖3 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內(nèi)
(6)實驗結(jié)束,整理實驗用品。
(1)使帶火星木條復燃的氧氣最低濃度約是40%,使石灰水變渾濁的二氧化碳最低濃度約是1%。因此,在氧氣與二氧化碳的混合氣中氧氣濃度必須大于40%,二氧化碳濃度必須大于1%。
(2)本實驗如果使用一氧化碳與二氧化碳體積比為1∶1的混合氣,仍然可以得出有關(guān)的實驗結(jié)論。實驗時,先使用濕潤的黃色氯化鈀試紙檢驗一氧化碳的存在(試紙變藍色),再使用澄清石灰水檢驗二氧化碳的存在(石灰水變渾濁);或者先使用澄清石灰水檢驗二氧化碳的存在(石灰水變渾濁),再使用燃著的木條檢驗一氧化碳的存在(氣體燃燒并產(chǎn)生藍色火焰)。
“化學式的書寫”不僅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筆者在有關(guān)“化學式的書寫”教學中獨辟蹊徑,引入“鈉的化學變化”實驗,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學習難點,促進了初、高中化學的銜接。
250 mL燒杯,鑷子,濾紙(或面巾紙),玻璃片,小刀,金屬鈉,蒸餾水,酚酞溶液,稀鹽酸等。
新設計的實驗裝置見圖4。
圖4 鈉的化學變化系列實驗
(1)準備一個250 mL的燒杯,注入大約150 mL的蒸餾水,備用。
(2)用鑷子從試劑瓶里取出一塊金屬鈉,置于玻璃片上,用潔凈的濾紙或面巾紙吸干表面的煤油,再用小刀切下綠豆粒大小的一塊鈉(見圖4-A);將切下來的金屬鈉展示給學生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切口處呈銀白色,告訴學生這是金屬鈉;表面的其他地方呈灰黃色,告訴學生這個是被氧化的金屬鈉,即氧化鈉。
(3)隨后,將鈉塊輕輕投入水中(見圖4-B),可以發(fā)現(xiàn)金屬鈉浮在水面上較快的四處游動,并伴隨輕微的嘶嘶聲,說明鈉與水反應產(chǎn)生氣體,告訴學生這是氫氣;鈉與水反應同時放出大量的熱(見圖4-C),鈉塊因此由不規(guī)則形狀而熔為光亮的小球。
(4)向反應后的水中滴入酚酞溶液(見圖4-D),發(fā)現(xiàn)溶液變紅,告訴學生這是因為鈉與水反應還生成了氫氧化鈉;再向反應后的水中滴入適量的稀鹽酸,溶液紅色消失(見圖4-E),告訴學生這是因為氫氧化鈉被鹽酸完全反應并生成了氯化鈉。
(5)實驗結(jié)束,整理實驗用品。
(1)在切取金屬鈉后,剩下的鈉塊要及時放回原瓶中。
(2)將鈉投入水中后,要立即將一塊大小合適的玻璃片或表面皿蓋在燒杯口,以防熔化的金屬鈉飛濺出來,釀成實驗事故。
(3)由于學生化學知識的儲備有限,上述實驗過程中涉及的反應物、生成物要適時告訴學生,從而為下一步書寫化學式做好鋪墊。
(4)實驗結(jié)束后,教師在黑板上分別寫出上述實驗涉及的幾種主要物質(zhì),如鈉、水、氫氣、氫氧化鈉、氯化鈉等;在這些物質(zhì)中,有的是由原子構(gòu)成的(如金屬鈉),有的是由分子構(gòu)成的(如氫氣和水),有的是有離子構(gòu)成的(如氫氧化鈉、氯化鈉);基于這三類不同微粒構(gòu)成的物質(zhì),過渡到化學式的書寫,不僅水到渠成而且新穎有趣,也便于提煉化學式書寫的規(guī)律。
“認識幾種化學反應”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對9年級學生的基本要求。在“認識幾種化學反應”的復習課中,為了防止理論課的枯燥無味,避免復習課簡單重復熱剩飯的弊端,筆者設計了多米諾化學實驗,提高了復習效果。
300 mL塑料瓶,250 mL錐形瓶,橡皮塞,小燒杯,導氣管,5%的雙氧水,二氧化錳丸等。
新設計的實驗裝置如圖5所示。
圖5 包含4種反應類型的多米諾實驗裝置
(1)提前自制二氧化錳丸。即取少許建筑水泥,在其中加入適量的水,然后將和好的水泥在二氧化錳粉末上滾成大小合適的小球,晾干即得二氧化錳丸。
(2)按圖5所示,連好實驗裝置(A、B、C、D裝置里先不裝入藥品),檢查裝置氣密性,即輕輕擠壓塑料瓶,如果小燒杯中冒出氣泡,說明該裝置不漏氣。
(4)實驗結(jié)束,整理實驗用品。
(1)A中的雙氧水、B中的稀鹽酸必須足量,使后續(xù)的反應可以持續(xù)進行。
(2)C裝置中的出液管(短導管),要比錐形瓶中的紅色液面略高,從而使C裝置中的過量鹽酸順利進入D裝置中。
(3)在實驗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在實驗結(jié)束后,要及時板書有關(guān)的化學方程式,并指導學生分析反應的基本類型。
(4)該多米諾化學實驗,既可以用來導入情境,也可以作為復習課中間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素材,從而發(fā)揮實驗的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深化知識技能等作用。
總之,作為一線化學教師,我們要想方設法開發(fā)實驗教學資源,尤其是在教育裝備條件不斷優(yōu)化的情況下,一定要開齊、開足、開好化學實驗,從而充分發(fā)揮化學實驗的激趣、培智、練技、樹人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