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 茜 劉俊霞
(河南省鄭州市第三十七中學 河南 鄭州 45000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茖W教育中發(fā)展不平衡,高質量科學教育資源不充分等問題也比較突出。館校結合在一定程度上對于緩解發(fā)展不平衡,擴展科學教育資源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十九大報告中也提出要“培養(yǎng)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zhàn)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chuàng)新團隊?!比瞬诺呐囵B(yǎng),需要全方位各個層次的高質量的科學教育。學校有責任滿足社會的科學知識需求,但是在實際學習中,學校不能唱獨角戲,全社會都需要更好的吸收有效的科學學習經驗,在更廣泛的范圍內提升科學教育的質量。館校結合是促進校內外融合,提升科學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手段,能夠更有效的促進學生和教師去發(fā)現、去設計、去創(chuàng)造。
我校是位于鄭州市高新區(qū)的一所農村學校,由于生源和學校硬件條件的限制,學生各科基礎知識薄弱,缺少動手實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亟待提高,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較為困難。自與鄭州科技館開展合作以來,猶如擁有了一座科技魔幻城堡,既能身臨其境,又能與之對話,還能實現我們師生的夢想。
1.1 定期參觀科技館展品成了必修課。鄭州科技館的部分展品是嚴格依據人教版、北師大版等中小學教材的內容所需定制的,我們每學期要求學生至少參觀科技館兩次,經常觀察、體驗這些展品,在課堂上學習到這部分內容時,學生們感到格外親切,通過情境回憶及時能夠融入理論學習當中去,有助于教學工作的開展。其中師生共同參與一次,無形中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感情,學生帶著明確的任務去參觀科技館,在觀后感評比中還會有意外的收獲出現。以下是參觀科技館設計的任務:
1.2 體驗創(chuàng)新展區(qū)的steam課程??萍拣^的創(chuàng)新展區(qū)開設有3D打印,激光加工,開源硬件,陶藝等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興趣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學習,融入的學科有數學,物理,地理,化學,計算機等,輔導老師有針對性的選擇適合初中生的內容進行講授,學生不僅獲得了創(chuàng)作的喜悅,作品中還需要運用到勾股定理,對稱,化學變化等知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深深體會到科技的前沿發(fā)展,為學生的將來埋下了追求科技夢想的種子。
1.3 科普比賽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當下初中生的課業(yè)負擔比較繁重,不少學生放棄了自己的特長發(fā)展,學習激情日趨下降,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嚴重不足,膽怯面對新事物,新問題。為解決此現狀,我們帶領學生積極參與由科協(xié)倡導,科技館主辦的科普比賽中,逆風小車、火星探索、小車競速、保齡球比賽等等,在這些科技小制作、編程中,老師和同學們都是第一次參與,老師擅長組織訓練,學生接觸新事物能力、鉆研精神很強,最終實現了教學相長,共同進步。師生受此啟發(fā),將其收獲遷移到學習文化基礎知識當中去,促進了師生的長遠發(fā)展。如圖1所示。
到科技館學習,的確受益匪淺,大型的設備,先進的教學模式,定期開展的主題活動,是學校教育無法做到的,但學校終歸是教育的主陣地,改變教育思想和模式,借助科技館的優(yōu)勢,發(fā)揮學校的力量,才是長期合作發(fā)展的基石。通過定期的合作,科技館老師的深入了解,給我們學校提出了一些指導意見,嘗試在我校開展。
2.1 科普宣傳教育入我校,科技魅力光芒四射??萍拣^希望每年來我校進行科普宣傳教育活動一次,讓更多的師生和家長了解科技的發(fā)展,提升科學素養(yǎng)。他們會給師生帶來精彩的科學表演,伴隨有學生互動,歡呼聲,驚奇聲響徹校園;在學校的另一個角落開展科技作品展示,科學體驗,學生們個個躍躍欲試;結合這次活動,我們校內也舉行一些科技制作比賽,參觀學校理化生實驗室,動手操作實驗器材的活動。這對七、八年級學生來說,是個很好的初中理化生學習普及教育,激發(fā)了他們對科學知識的向往。于是學校把此次活動定為一年一度的“科技節(jié)”。
2.2 促成科技社團的發(fā)展,填補學校的一項空白。利用科技館給我們提供的專用器材—T博士,在七八年級開展科技社團,結合八九年級的物理教材設置,由學校物理老師分工授課。起初,為不同于課堂教學,科技館老師引領教師備課,明確側重點和興趣培養(yǎng)點,最終雙方老師形成了默契,各取所需,我校老師既找到了專業(yè)樂趣,又獲取了不少技術支持,為以后課堂教學的實驗問題解決找到了一盞明燈。
2.3 線上“請叫我開心老師”,線下“我很開心”。由于2020年初疫情的影響,科技館很多的活動也轉到了線上公益開放,借助館校結合的優(yōu)勢,優(yōu)先推薦給我們不少資源,特別受學生喜歡的是實驗課程直播,符合這個年齡的特征—對事物充滿了好奇心。結合這個活動,我們推出了家庭實驗活動,要求學生完成相應的實驗后,拍成照片或視頻發(fā)送到我們自己的qq群中,分享給其他同學,有的同學甚至也開了個抖音號,效仿科技館的“開心老師”做直播,從中不僅收獲了知識,鍛煉了學生動手實驗的能力,還培養(yǎng)了他們的表演能力等。物理不再是一個“難”字,而是一件“樂事”。
受館校結合活動的啟發(fā),教師也積極主動、樂此不彼的參與其中,萌發(fā)了不少有趣的創(chuàng)意實驗,極大提高了老師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待平時的教學不再抱怨學校硬件差,實驗器材缺乏,實驗效果差等。比如,在光的折射教學中,探究光的折射規(guī)律,很多老師都會采用空氣和水兩種介質,現象很清晰,但不利于保留實驗痕跡,多次實驗尋找普遍規(guī)律,另外演示實驗易準備,學生實驗就很難實現,面對這些問題,我校老師和科技館的老師一起積極想辦法解決,采用空氣和玻璃兩種介質進行探究,從將近十種不同型號的激光燈中選擇出了一款最合適的用于實驗,采取標序號,用不同顏色的筆顯示光路來展示具有可辨析價值的實驗現象,最終突破了上述實驗的困境。
在眾多作品中,“伏安法多項測量演示儀”一路斬將,參加了市、省、全國的比賽,該教具分兩個部分,實驗箱和圖像板。其中實驗箱是做一些初中物理電學部分的演示實驗,可以完成探究電流與電壓,電流與電阻的關系,測量未知電阻和小燈泡的阻值,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等。圖像板是把實驗中的數據收集整理后直接用磁子按照數據吸附在圖像板上,形成有規(guī)律的圖像,除上述提到的實驗外,在探究質量和體積、重力和質量等實驗數據分析中,同樣離不開它的身影,省時直觀,操作簡單。如圖2所示。
在館校結合活動中,不是僅僅鼓勵同學們參與到各種活動中,老師們也能以身作則參與到活動當中去,開闊了視野,拓寬了思路,縮短了城市與農村學校師生之間的差距。老師們希望自己能接觸到更多的創(chuàng)客活動,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
我們在探索館校結合科普活動中找到了一些常用做法,收獲了一些經驗;探索和總結出了一些有利于培養(yǎng)農村學生跨學科素養(yǎng)的科技實踐活動;通過研究不同年級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適合的活動形式和組織方式,編寫了部分校本課程;同時激發(fā)了教師對本專業(yè)的實驗研究熱情和創(chuàng)造靈感,以及學習相關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的渴望;最后希望兄弟學校能從中找到一些借鑒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