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語雙
【摘? ? 要】生活即教育,學習語言離不開生活,學生只有在真實的生活語境和交際活動中,才能形成運用英語的能力。對于初中英語教學而言,有意識地將課堂教學與師生生活實踐很好地銜接起來,縮短“學習”(學)與“生活”(用)的距離,或許能夠極大地幫助學生理解一些比較抽象的英語知識,讓英語課堂更有生活的味道。
【關鍵詞】英語課堂;生活本色;學中用;用中學
中圖分類號:G633.41?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35-0179-02
Learn in Use·Is Real Learning——Returning the English Class to the Nature of Life
(The Fifth Middle School of Haiyuan County, Zhongwei City,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China) WANG Yushuang
【Abstract】Life is education. Language learning is inseparable from life. Students can develop the ability to use English only in the real life context and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For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consciously linking classroom teaching with teacher and student life practice, shorten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learning" (learning) and "life" (use) may be able to greatly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some of the more abstract English knowledge, so that the English classroom has a more taste of life.
【Keywords】English classroom; Life quality; Use in learning; Learn in use
為用而學,學以致用,遇到不會的,馬上學習,專心學習,慢慢地就會了。如此以后,事若常態(tài),那么會的本領就可能逐漸沉淀為深層記憶得到保持。如果僅一兩次而已,那么會的本領可能曇花一現(xiàn),事過“技”遷。對于學生的英語學習,我想道理是一樣的。
一、為用而學,學以致用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言技能是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聽、說、讀、寫等方面的技能以及這些技能的綜合運用。聽和讀是理解的技能,說和寫是表達的技能。它們在語言學習和交際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語言技能標準以學生在某個級別‘能做什么’為主要內(nèi)容。”因此,在教師教英語與學生學英語的過程中,千萬不能忽略了“用”這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為了生存發(fā)展,世界上有那么多的領域和那么多的本領——相對于整個世界、整個星球、整個宇宙而言,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非常渺小的個體,不可能每一樣事情都花時間去了解,接觸,學會,精通。眾多本領中間,我們基本上習慣于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各取所需,即在一些特殊的時段,有選擇性地去涉足一些領域,去掌握一些本領。對于初中生,對于英語,我們應該以什么樣的眼光去打量它,以什么樣的心態(tài)去面對它和接受它,讓它完全邁入我們腦神經(jīng)和語言系統(tǒng)的殿堂呢?“用,用,用!”我想,堅定這種信念,英語的學習可能就不會那么枯燥乏味,相反,還可能變得生動有趣。
而且,我們都是有頭有腦的,做事應該有著較強的目的性和個體性。在英語學習中,我們應該還原它作為一門語言的本性——“話”不離口,“語”不離心。這樣,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在我們學習的課堂上,我們可以更為自然地讓英語跟隨生命成長的足跡;我們應該以看得見的(嘴形)、聽得見的(聲音)、感受得到的(語氣語調(diào))——應該以“運用”(生活)的方式來“學習”英語這一門語言。讓學習離開看似百無聊賴的教室,走出去,增加“實習”的比重。在實際生活場景中,切切實實地以“運用”(生活)的方式來學習和感受英語。而且,若英語教師能注意根據(jù)學生身體成長與智慧發(fā)展的特點開展好富有個性特點的分層教學實踐活動,例如,“I want to be a 飛行員.”“Our teacher 讓me一定要learn好數(shù)學.”多開展一些“漢語&English”混合使用的小組交流活動,隨著學生對英語這門語言反應得越來越靈敏,慢慢增加小組交流活動中英語的比重,直至100%——這種“漸近式”學習英語的效果可能還會更好。
二、盡力縮短,學用空隙
在教育這條專門塑造人的智慧的大道上,從幼兒園開始,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絕大多數(shù)時候,學習的狀態(tài)是“靜態(tài)”的。至于原因,可能是社會機構選人用人時,報名的太多,沒時間、沒地點、沒人員來安排相應的實踐檢驗活動挑選合格的人才,而只能或者絕大多數(shù)的時候選擇以“卷面分數(shù)”把住“理論關”選人用人。當然,對于社會機構來說,也有相應的緩和措施,那就是一定時長的“試用期”,看“卷面分數(shù)”與實踐能力是否相稱。但是,相對于進入社會機構的第一關“理論關”的“卷面考試”而言,進入之后的“試用期”,競爭者少了許多,接近于零。因而,“卷面”能力通常被視為入關的主要能力或者唯一能力,只要這關能過,入關后若無過失,“試用期”滿轉(zhuǎn)正基本都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但是,在這一點上,人們?nèi)菀缀雎砸环N情況,那就是:有的人實踐能力比卷面能力強——這種“會做不會說”“會做不會寫(考)”的情況可能為數(shù)不多,進不了“凡進必考”的體制內(nèi),而只能選擇自主創(chuàng)業(yè)等謀生途徑。關注多數(shù),從多數(shù)人的利益出發(fā),這似乎仍是一道多數(shù)人都會的命題。因此,對英語教師而言,學生的英語教學效果,基本上還是遵循書本理論為先、實踐能力其次的原則,學生“學”“用”之間仍然存在一段空隙。
“學中用,用中學”是我們一直提倡的學習英語的觀點。新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也都越來越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英語教師可以統(tǒng)一部編教材內(nèi)容為依托,實現(xiàn)教學內(nèi)容生活化,比如,在課前盡量找一些當堂課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切入點,讓英語學習盡可能地生活化和趣味化,而不至于枯燥乏味。在英語教學中,尤其是在活動型英語教學中開展一些粘性活動(讓活動像“高鐵”一樣)來學習(承載)英語,而不是一味地讓學生機械地記憶、簡單地模仿,并不斷地重復、重復、重復……
三、善于發(fā)現(xiàn),快樂學習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運用、過程、收獲、體驗,英語學習的樂趣毫無疑問貫穿于英語學習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稍加留意,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生活中學習英語的切入點其實還有很多。比如,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尤其是在農(nóng)村,幾乎每家每戶都會張燈結彩貼“對聯(lián)”,因此,我就嘗試過將初中英語的一些基礎語法以“對聯(lián)”的形式概括出來,概括為“英語語法聯(lián)”,并教給學生。
上聯(lián):名屆待數(shù)年;下聯(lián):觀感復心動;橫批:豈敢陳疑?
將這副“英語語法聯(lián)”大大方方地寫在黑板上,我再帶著抑揚頓挫的語氣稍作解釋,“有名的一屆等待了許多年,觀看后受到感染又心動了,怎么能說出疑惑呢?”“英語語法,并不復雜,主要分詞法、句法兩大類。詞法,主要有名詞、介詞、代詞、數(shù)詞、連詞、冠詞、感嘆詞、副詞、形容詞、動詞十類。句法,主要有祈使句、感嘆句、陳述句、疑問句四類”。結果,意料之中,學生很快就把這副“英語語法聯(lián)”記下來了。因為,在這里采用諧音,將十大詞類,和四大句類編成一副對聯(lián),極大地幫助了學生迅速掌握英語語法的大概,做到知而不畏。
英語教學用中,通過即時發(fā)掘生活中的有用素材,發(fā)現(xiàn)用的場合與需要,看似無意實則有意地縮短英語與生活的距離,學與用的空隙,往具象層面說能夠?qū)W生當前課堂所學起到一個鞏固作用,往抽象層面說則能夠鍛煉學生在不同語種之間的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心理個性的全面發(fā)展。
四、制定規(guī)則,形成常態(tài)
為滿足學生借助所學英語知識進行交際的需求,英語教師在組織英語教學活動時,可采取“學生英語朋友圈”的方式來吸引學生就所學知識進行自由會話,在會話過程中實現(xiàn)學以致用——將學(“采購”)回來的英語(“商品”)用(“銷售”)出去,實現(xiàn)語言(“商品”)在交流(“流通”)中產(chǎn)生“動能”和價值。注意,這里的“學生英語朋友圈”指將全班的學生以“圈”(quān)的形式進行劃分,每一個圈的學生不設主持,人人平等,圈內(nèi)成員以天為單位,一人一天輪流創(chuàng)設英語用語交際情境(相當于“編劇”),小組其他成員則積極配合參與(相當于“演員”)。讓學生在生動、友好、真實的朋友圈的情境交際中還原英語交流工具的屬性,學生主觀能動性也可能得到更加充分的發(fā)揮。當然,學生所創(chuàng)設的英語用語交際情境不必局限在教學內(nèi)容之中,可借助校園里的見聞和生活中的小事來創(chuàng)設。
五、結語
“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因此,我覺得價值通常都是“用”出來的,學中用乃真用,用中學乃真學,學生的英語學習,應該充分利用課堂“學”之外的時間來積極地操練,積極地“用”,以學成用,以用促學,才能讓英語課堂更好地回歸生活本色。
參考文獻:
[1]高時良.中國教育名著叢書學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阿爾伯特·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3]黎昕.生活中的行為心理學[M].北京:中國商業(yè)出版社,2013.
[4]楊靜,刁淑華.動機與學習[J].職業(yè)技術教育,1998(14).
[5]戴紅燕.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的“學以致用”[J].新課程·中學,2017(11).
(責編? 張 欣)
1981500520296